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农村中小企业政策转型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政策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中小企业论文,优化升级论文,农村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乡镇企业或农村中小企业已经进入加快分化重组、亟待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政策的转型,已经成为促进乡镇企业或农村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研究乡镇企业或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乡镇企业与农村中小企业互为主体,为避免乡镇企业的概念之争,本文主要研究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

一、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农村中小企业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乡镇企业原口径下的中小企业;二是通过城市企业向农村延伸,或通过国内外产业转移在农村兴办的企业;三是通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而在农村兴办的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这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重叠性,甚至许多地方的乡镇企业统计已经将第二、第三方面包括进来。在乡镇企业中,大企业的比重一直比较低,农村中小企业始终占据绝对主体的地位。对乡镇企业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可以近似反映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基本弥补由于农村中小企业数据残缺引发的问题。因此,本文对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乡镇企业的统计资料。除特别说明外,本文的主要资料来源于历年来由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编印的《全国乡镇企业统计年报资料》和《全国乡镇企业经济运行分析资料汇编》。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中小企业基本保持总体稳定增长、增速逐年加快的态势。2000~2006年,全国农村中小企业增加值由27 156.23亿元增加到57 955.4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由6 043.23亿元增加到14 735.13亿元,年末就业人数由12 819.57万人增加到14 680.11万人,分别年均增长13.5%、16.0%和2.28%。2007年,全国农村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预计可达68 000亿元,较上年增长14.1%,实现利润总额17 000亿元,较上年增长14.6%;年末从业人数预计突破1.5亿人。就总体而言,近年来农村中小企业实现利润的增长快于增加值和就业的增长,单位增加值实现盈利的能力有所提高,单位就业实现盈利的能力则有明显提高,农村中小企业的盈利状况在总体上有所改善。如果说产业结构升级通常是指高生产率产业(高附加值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农村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在总体上取得了一定进展。

(二)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状况

1.农村中小企业三次产业结构基本稳定,第二产业占据主体地位。2000年以来,在农村中小企业增加值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稳定,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76%,第一、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在1.15%和22%上下。在农村中小企业的利润总额结构和就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虽略有差别,但仍高于3/4和2/3。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中小企业中,第二产业占增加值结构的比重高于其占利润总额结构,特别是就业结构的比重;第三产业的情况相反。以2006年为例,农村中小企业第二产业在增加值结构中占76.89%,在利润总额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分别占75.85%和66.55%。同年,农村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在增加值结构中占21.97%,在利润总额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分别占22.98%和31.59%。

2.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绝对优势略有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在农村中小企业的相对地位迅速上升。近年来,在整个农村中小企业增加值中,工业的比重呈现基本稳定、微弱增长的态势。在农村中小企业中,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从数量上看,工业不仅占据绝对优势,其比重还呈稳中略增的态势;建筑业的情况相反。2000~2006年,工业占整个农村中小企业增加值的比重由69.3%上升到70.5%,建筑业的比重由7.7%下降到6.4%;在农村中小企业第二产业增加值中,工业的比重由90.0%上升到91.7%,建筑业的比重则由10.0%下降到8.3%。

近年来,在农村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农产品加工业的相对地位迅速凸显。如在农村中小企业增加值中,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001年为7.2%,2003、2005、2006年分别提高到10.4%、14.2%和16.5%。在乡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

的比重2006年达29.1%,2007年提升到31.5%。

3.乡镇工业企业呈现轻工业比重降低、重工业比重提高的趋势,其五大主导行业的变化也反映了类似趋势。由于统计资料缺乏,我们利用全国乡镇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结构和前五大主导行业的变化,粗略地反映农村中小工业企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详见表1、表2)。可见,近年来,农村中小工业企业在总量扩张的同时,内部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基本的趋势是轻工业比重降低、重工业比重提高。在轻工业内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比重稳中略增,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比重稳中略降;在重工业内部,加工工业的比重小幅上升,采掘工业的比重稳中略降,原料工业的比重在波动中小幅下降。乡镇规模工业五大主导行业的变化基本反映出类似趋势。

4.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及餐饮业成为农村中小企业第三产业的主体,但比重有所下降;社会服务业和其他企业的比重均有所上升。近年来,农村中小企业的第三产业及其内部各行业总体上呈现规模不断扩张的态势。批发零售业所占比重最大,五分天下有其二,交通运输业和住宿及餐饮业的比重依次次之,社会服务业和其他企业的比重相对较小。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以观光、旅游、度假为代表的旅游服务业和以超市、便利店为代表的流通服务业,成为扩张农村第三产业的新亮点。

5.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日益深入到部门、行业和产业链内部,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式。如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农村中小企业发达的地区,产品研发、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教育培训、质量检测认证等生产性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即是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表现,成为推动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到2007年底,全国乡镇企业已形成各类园区和产业聚集区5 660个,入园企业近百万家,园区实现的增加值接近乡镇企业增加值的1/4。

6.农村中小企业向部分省份集中的趋势迅速发展,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其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呈现区域分化不断深化的态势。近年来,在农村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村中小企业向部分省份集中的趋势迅速推进,城市群、城市圈带动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特征日趋显著。

与此同时,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开始呈现区域分化不断深化的态势。2006年,在乡镇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中,前五大主导行业及其增加值比重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详见表3)。近年来,不同类型地区乡镇工业企业结构相似系数的下降,也可以部分地说明不同类型地区之间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分化。将乡镇工业分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加工工业,则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结构相似系数2003年为0.9536,2006年下降到0.9459;按乡镇规模工业企业38个行业计算,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结构相似系数2003年为0.7875,2006年下降到0.7309。

二、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产品)结构层次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严重滞后

近年来,我国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就总体而言,仍然存在着产业(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产品档次低、质量差等严重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中小企业产业(产品)结构层次低、产业升级滞后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技术层次低,技术、工艺和设备落后;二是初加工、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少,产业链条短、资源综合利用不足,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三是名、优、特、新产品少,产品雷同现象严重。

(二)第三产业总量不足、发展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结构性矛盾比较显著

近年来,在我国农村中小企业中,尽管第三产业的总量不断扩张,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但仍然呈现总量发展滞后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首先,总量严重不足、发展严重滞后,生产性第三产业尤其如此。当前,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日益凸显,要素成本提高,要素可得性下降,“地荒”、“油荒”、“电荒”、“资金荒”和“民工荒”等问题比较突出,支撑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创新力量发育不足。这些问题都与生产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密切相关。其次,在农村中小企业中,第三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显著,产业升级进展缓慢。近年来,在农村中小企业中,第三产业占增加值的比重基本稳定,但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却有所下降。这种情况说明,从动态来看,在农村中小企业中,第三产业的结构升级实际上慢于第二产业。不仅如此,在农村中小企业中,第三产业部分行业进入过度的问题比较突出,低端第三产业进入过剩与高端第三产业进入不足的现象并存,严重影响其产业功能的强化和产业效率的提高。低端第三产业进入过剩的问题,在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商业和饮食服务业中尤为显著,甚至在最近几年各地迅速发展的农家乐旅游中,进入过剩的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

(三)企业和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行业共性技术或关键技术尤其薄弱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即使是在少数发达地区情况也是如此。如在我国农村中小企业较为发达的浙江省,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仅38个,近60%的产业集群没有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大多数产业集群属于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产业低端发展路线的低成本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费用偏低、缺少自主品牌,成为影响农村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在我国农村中小企业中,行业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在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表现尤为严重。这是以中小企业为重点的许多产业集群盛极而衰的重要原因。我国农村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不仅表现在技术创新上,还表现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和新设备开发能力的全面薄弱。

(四)“小而全”、“小而散”的现象比较普遍,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

农村中小企业的突出特点是规模较小。2006年,全国乡镇企业平均每个企业的年末从业人数、实现的增加值分别仅为6.3人和25.04万元。本来单纯的企业规模大与小都不能称为问题,但关键是当前农村中小企业的规模小,往往是与企业经营“全”和企业之间联系“散”结合在一起的。多数农村中小企业虽然经营规模比较小,但却几乎要独自完成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不强,如同“一盘散沙”。由于“小而全”、“小而散”,多数农村中小企业难以有效利用分工协作的好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农村中小企业的“小而全”、“小而散”,往往导致其经营粗放,从而加剧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这在冶金、建材、煤炭等能耗高、污染大但利润较为丰厚的行业中表现得尤为严重。

(五)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同构性仍然比较明显,部分发达地区农村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滞后的问题更为严重

一般而言,对产业划分越细,结构相似系数所反映的特定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就越准确。为了计算农村中小企业的结构相似系数,我们采用了三种分类方法:一是将农村中小企业分为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和其他企业,简称产业分类法;二是将乡镇规模工业分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加工工业等7大部门,简称部门分类法;三是将乡镇规模工业细分为38个行业,简称工业行业分类法。计算结果见表4。

从表4可见,第一,目前我国不同类型地区之间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仍然比较高,多数超过0.9;第二,虽然近年来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呈现区域分化不断深化的态势,但按照产业分类法,就总体而言,在不同类型地区之间,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同构性仍有所提高,结构差异化程度仍有所缩小。按照部门分类法,在我国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也存在类似现象。这表明,近年来,就总体而言,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仍然亟待加快。此外,许多调研表明,农村中小企业与城市企业之间按产品加工阶段进行的纵向分工也发展较慢,城乡产业分层发展的格局尚待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部分农村中小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展较慢,甚至其单位增加值实现利润总额、单位就业人数实现利润总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或呈现动态下降的趋势,加快产业升级的紧迫性更强。

三、发展政策和思路转型:促进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出路

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实现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和发展思路的转型,是促进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出路。为此需要注意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农村创业辅导和企业家培训体系建设,优化农村企业家的成长环境

农村企业家阶层的成长,不仅可以带动企业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更新,还有利于加强企业技术、营销和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农村企业家阶层的成长,需要我们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企业家成长的区域环境。要把鼓励农民创业、加强农民创业辅导和农村企业家培训体系的建设,作为实施农村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重要内容,作为促进农村企业家成长的重要手段,同时,要实行鼓励农民创业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

(二)积极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健康发展,发挥其对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带动作用

根据国内外经验和我们的调研,行业协会的运行对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发挥以下积极作用:一是整合行业科技和创新资源,搭建支持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企业创新的服务平台。二是制定行业标准、强化行业自律,为中小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的市场秩序。三是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和行业国际化,支持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建设。四是面向企业需求开展各类培训,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人才缺乏、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五是建立技术创新成果的维权机制,推动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六是推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七是沟通政府与企业的联系,为完善和贯彻政府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谋、纽带作用。

(三)鼓励农村中小企业完善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引导城市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城市企业、龙头企业对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甚至对产业集群的改造及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发挥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在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特征的重化工业化阶段,情况更是如此。要注意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促进城乡企业之间、行业龙头企业与农村中小企业之间完善分工协作关系,鼓励农村中小企业加入城市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的配套生产体系,引导城市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向农村延伸产业配套能力。要把鼓励龙头企业在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作为引导龙头企业增强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四)突出重点和机制建设,提高对农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并创造其良好的发展环境

农村中小企业点多面广,企业所处的产业和生命周期各异。因此,政府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应当面向农村中小企业对服务的需求,主要通过支持服务体系来实现,而不应当直接指向特定企业。否则,不仅事倍功半,还会破坏企业竞争环境的公平性。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及其结构升级,政府应当将支持农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为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能够持续高效地满足其服务需求的长效机制上,优先满足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对共性服务、关键服务的需求。

(五)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强化对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融资支持

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完善金融支持农村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机制,是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出路。为此,当前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加快建立面向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借此帮助农村中小企业实现信用增级,缓解其因担保抵押品不足所导致的融资难题。二是按照功能导向、优化监管和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相结合的思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三是应用财政补贴、以奖代补或税费减免等手段,引导和激发农村金融机构加快产品创新。四是谨慎积极地拓展农村中小企业利用地方性资本市场的途径。

(六)加强对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分类指导,逐步优化农村中小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一是将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同增强其长期发展能力、促进其产业升级和增强其竞争力结合起来,实现对农村中小企业的选择性支持。借此,通过产业政策和财税金融等方面的制度化激励,引导、鼓励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从技术、安全、食品卫生、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等方面,适度提高农村中小企业的准入门槛和园区进入标准。引导和督促农村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三是有序建立农村中小企业衰退产业或过剩产能的退出机制。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也是其衰退产业或过剩产能退出的过程。这种衰退产业或过剩产能的退出,大多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的。但是,产业政策或政府干预也是实现衰退产业或过剩产能退出的重要途径之一。

此外,加快改革财政体制和政绩考核机制,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区域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标签:;  ;  ;  ;  ;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农村中小企业政策转型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