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猛
(宿迁市公共医疗卫生救护中心 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本文分析了院前医疗急救中传染病预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认识、健全制度、规范操作、加强督查等切实可行的措施,避免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保障患者和自身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键词】院前医疗急救 传染病 预防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1-0091-02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 in the preven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 problems raised awareness, sound system, standardize operations,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other practical measures to prevent transmission and sprea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o protect patients and their health and life safety.
【Key words】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disease prevention
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1]。院前医疗急救是医疗服务的一部分,所处的工作环境和接送病人进出的医院是易污染区域或疫源地。因此,在院前医疗急救的过程中,出诊人员所接触的患者形形色色,其中就包括各种各样的传染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对急救人员的健康构成威胁。《职业病分类和目录》(2013版)将“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在职业活动或者执行公务中,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血液、体液,或携带艾滋病病毒的生物样本,或废弃物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医疗器械或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感染的艾滋病。”列为职业病也反映对医疗救治中传染病预防的重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人员感染的监控和管理并实施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将风险与危害降到最低。现就院前医疗急救中传染病预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
1 存在问题
1.1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染病的发病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像天花、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已经消灭,白喉、丝虫病等基本消灭,人们对传染病的预防思想麻痹。但是,随着气候、交通工具、食品种类、生活方式、居住条件等的改变,新发传染病凸显。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出现的传染病和新发现的病原体有30多种,引人注目的有军团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2]。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院前医疗急救人员与病人亲密接触,极易感染。特别是在艾滋病高发的今天,急救人员在现场医疗救援时,无法判断伤病者是否是艾滋病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其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极易造成急救人员的感染。特别是2003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爆发流行,医护人员在救治病人时罹患该病,暴露医护人员在救治中感染的危害性和传染病管理的认识不足,医务人员的感染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1.2制度不健全。
急救医疗机构大多制定了预防传染病的制度和规程,但不能落实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颁布实施二十多年,2003年又相继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消毒管理办法》,但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知之较少。
1.3防护措施不足。
目前大多数采取防护措施是工作服、一次性使用的口罩、帽子和手套,有的急救人员无任何防护措施即进行院前医疗急救。如果伤病者是传染病人或病原携带者以及进入自然疫源地,后果不堪设想。
1.4救护车长期不消毒。
由于政府对急救机构重视不够,经费较紧张,绝大多数急救机构无救护车消毒站或消毒房,一般情况下医疗机构的救护车是不进行消毒的,除非接送传染病人时才恐慌地进行消毒,消毒措施不规范。
2 对策
2.1提高认识,加强学习。
院前医疗急救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对象的全天候被动式医疗救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急救人员短缺、工作紧张繁忙、工作负荷过重、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大、工作环境恶劣使急救人员焦躁不安、疲惫、食欲差,从而削弱了机体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功能,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院前医疗急救人员要高度重视传染病预防,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传染病的危害和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际工作中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避免传染病的发生。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等法规和卫生防疫应急处理、常用消毒技术等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法制意识,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同时应加强传染病知识学习,及时识别传染病,并将传染病人送专科医院救治。
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工作场所主要是在室外,特别是到农村救治病人时,要注意不被狗咬伤,一旦被狗咬伤,要及时进行伤口清洗并注射狂犬疫苗。
2.2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所以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学习和培训制度、救护车定期消毒制度、医护人员隔离消毒制度、洗手制度、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制度、患者排泄物及分泌物消毒制度,制定登记考核制度,加强考核管理,确保制度落实。对传染病人转运要制定专项制度,如果是呼吸系统传染病要使用负压救护车进行转运,并应做好个人防护,防止传染病传播和扩散。
2.3规范操作,加强执行。
《消毒管理办法》要求医疗卫生机构的环境、物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运送传染病病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为有效地预防传染病传播,对救护车应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消毒。各急救中心(站)要建设救护车消毒站或消毒房,对救护车进行定期消毒。无条件的单位要到其他急救中心(站)的救护车消毒站或消毒房对救护车进行定期消毒。
2.3.1消毒顺序是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即驾驶室--治疗舱前部--治疗舱后部。
2.3.2空气消毒可用紫外线照射30-60分钟或用0.1%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消毒或用400-7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3]。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要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10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9.90%。
2.3.3物体表面(包括车门拉手、方向盘、座椅、担架、车体等)可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或0.1%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消毒。
2.3.4体温计用75%乙醇浸泡30分钟以上。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等,每次使用前后用75%乙醇擦拭消毒。压舌板一人一用一灭菌,或者使用一次性压舌板。氧气湿化瓶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无菌水冲洗。开口器、舌钳、口咽管等用高压蒸汽灭菌。
2.3.5各种急救包如气管插管包、产包、导尿包、胸及腹腔穿刺包等可使用一次性用品,或用高压蒸汽灭菌。
2.3.6车载医疗设备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等每次使用前后用75%乙醇擦拭消毒。电动吸引器的吸引导管选用一次无菌导管,吸引瓶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无菌水冲洗。
2.3.7手的清洁与消毒。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逢、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时间不少于10—15秒钟,流动水洗净。必要时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或用消毒剂浸泡双手,如常用75%乙醇或0.5%碘伏擦手,或0.1%洗必泰溶液、0.2%过氧乙酸溶液、含氯消毒液(含有效氯500mg/1000ml)等浸泡双手。因为医务人员接触污染物品或感染病人后,手常被大量细菌污染,一般洗手不能达到预防交叉感染的要求,必须进行正确的洗手和消毒,避免“脏手”接触病人传染疾病,也避免“脏手”危害自己。
我们还应该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程,加强个人防护,免受传染病侵袭。急救人员在现场直接接触大量伤者血液、体液、分泌物,要认真做好标准预防: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4]。基本防护要求医护人员的口罩4小时更换一次,手套破损后及时更换;在院外要充分做好备用的清洁纸巾和快速手消毒液,随时进行清洁与消毒;进入确诊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区域,必须穿戴专用防护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制度。防护用品的质量要符合标准,并有一定数量的储备,以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急用。在传染病流行时,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是造成传染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做好标准预防、强调双向防护,并按照传染病导致感染危险程度采取分级防护;建立消毒防控措施。做好终末消毒,按照紧急救援洗消流程,实施救护车车厢空气、物体表面、地面、担架等和患者使用过物品消毒、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和患者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的无害化处理等环节消毒防控。
2.4定期监测,加强督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保健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感染、院内感染。《消毒管理办法》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因此,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要定期监测,督查制度是否完善、消毒措施是否得当、消毒效果是否符合要求等,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并将执行情况纳入个人绩效内容,实行奖罚分明。
总之,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的传染病预防,不仅可以避免和减少交叉感染,避免给病人造成危害,而且可以避免医护人员在救治病人时遭受传染病的侵袭。
参考文献
[1]卫计委.第3号令.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2013.11.29
[2]王陇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1.
[3]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12,30
[4]卫生部.卫医发[2000]431]号.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
论文作者:张志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4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
标签:传染病论文; 医疗论文; 救护车论文; 制度论文; 人员论文; 防护论文; 病人论文; 《医药前沿》2014年第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