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莱视觉理论和近现代西方心理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贝克论文,心理学论文,近现代论文,视觉论文,理论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著名哲学家既研究人的思维和理智,也探索人的感觉、情感和灵魂,心理学和认识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文艺复兴之后,以揭示人类感知觉之谜为主要任务的心理学,在哲学和科学两个领域中孕育、成长起来。贝克莱的贡献在于,他开创了知觉研究的经验的内省法,从而使自己的视觉理论成为近代实验心理学在哲学中孕育、诞生的重要中介环节。近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不少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贝克莱视觉理论的影响。
一、贝克莱视觉理论和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
英国联想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哈特莱、穆勒父子和培因。他们在理论建构中受到了贝克莱视觉理论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关于知觉的要素。贝克莱把视觉分析为对象和观念两大类要素,视觉“特有的直接对象”是“光和色及其变状”,由于习惯上的作用,它可以揭示形状、体积和空间等不变的触觉观念。由于贝克莱认为视觉对象是“不外于心的”,他有时又把两类要素统称为“观念”,对象是“清晰的观念系列”,观念是“昏昧的观念系列”。联想主义者也采取这种二分法,并且把知觉的两类要素明确规定为感觉和观念,他们也承认感觉是较强的,观念是“较弱的”或“较暗的”。Jas ·穆勒指出:“我即看太阳,闭了眼睛虽不能有所见,但仍可想太阳。因此,我乃称之为感觉的‘副本’或意像,有时可称作感觉的代表或遗迹。”〔1〕
2、关于知觉的发生过程。贝克莱认为,距离、体积和广袤等涉及三维空间的性质是人们看不到的,因为“距离既是以其一端对着眼的一条直线,因此它只能在眼底上投入一点,而不论距离之为长为短,这一点是不变的。”〔2〕我们通常说的“看到”体积和距离,实际上是在经历了复杂的感觉心理过程之后想像到了触觉所感知的距离和体积,即触觉观念。联想主义者吸取了贝克莱的上述思想,他们认为知觉的发生是一个心理联想的过程,“联想主义”也因此而得名。对此Jas ·穆勒说得明确:“假如我们的感官方在活动,即可以连续地接受感觉,但也不以感觉为限。感觉之后,常有以往的感觉观念,而这些观念之后复有其它观念;终我们的一生,这两种意识状态即感觉和观念,不断地衔接起伏。”〔3〕
3、关于联想的基础。贝克莱认为,观念之间的联系是相对的,例 如较大的视觉对象可以提示较小的所触观念,较小的视觉对象也可以揭示较大的所触观念。那么,为什么被运用于联想的观念有某种对应关系(如圆形的视觉观念同圆形的触觉观念),并且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呢?贝克莱曾指出,这是由于人们在以往的经验活动中把握了观念间的“恒常联系”。“如果没有经验,则我们不能由模糊和渺小对物象的距离作任何推断。”〔4〕联想主义者都把经验看作联想发生的基础,哈特莱进一步指出,联想活动有一定顺序,是因为在过去的经验中,人们的动作习惯都有一定的顺序。
4、关于联想的规律。观念之间的“恒常联系”,有无规律可循? 贝克莱曾指出观念间的前后联合,如光的纷乱与较近的距离相联系;以及同时性联合,如苹果是红的、甜的、圆的;还有类似性联合,同类观念刺激感官的方式,以及人们的感知方式是类似的。Jas ·穆勒承认上述观点,并提出联合的条件,即永久性、确定性和顺序性。其子J·S·穆勒把观念联合的类型或联想规律进一步概括为类似律、接近律、频因率和不可分律。这几种联想律在贝克莱的视觉理论中曾不同程度地论述过。
5、关于联想的动因。贝克莱认为,知觉发生过程中有某种价值的导向,“使自己得到保身益生的事物,而避免那些有损有害的东西。”〔5〕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联想主义者所借鉴。
最后应当指出,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立场也影响了联想主义的某些人。如Jas·穆勒把自己的活动世界看作“知觉要素的叠加”;J·S· 穆勒把物质概念看作“感觉的可能性期待”等。
二、贝克莱视觉理论和赫尔姆霍茨的综合推断理论
赫尔姆霍茨的心理学被后人称为“综合推断理论”。所谓综合,即在知觉研究中综合考虑物理、生理和心理诸方面的因素;所谓推断是借鉴贝克莱和联想主义关于心理联想的合理成果。
像贝克莱一样,赫尔姆霍茨既重视知觉发生的心理过程。又反对笛卡尔等唯理论者将知觉几何化、理智化。笛卡尔等人认为,人们对距离的判断是借助于计算由眼发出的两条光轴在物象上交会的角,或是计算对象的光线落在眼瞳上的分光程度。在《视觉新论》中,贝克莱描述了在知觉的发生过程中,有类比和联想、推论和判断等因素活跃于其间,但他否认这是理智主宰的结果,他对笛卡尔派的视觉观点深表异议。〔6〕在贝克莱视觉理论的基础上,赫尔姆霍茨提出了“无意识推理”(unbewusster schluss)概念,即知觉中有许多不直接见诸刺激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附加到知觉上的附加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它类似于理智的推理,但又没有意志的决定和理论的根据,因而叫做“无意识推理”。
关于“无意识推理”,赫尔姆霍茨有三项积极的声明:第一,无意识推理在正常的情况下是无可反抗的。这种推理是直接的、普遍的,它不因思想而改变,不因意识的推理而更正。这就大致相当于后来康德所说的“显然人们相信哥白尼体系的真理性,但他们仍然说太阳升起、落下。”〔7〕第二,无意识推理成于经验。第三,无意识推理就其结果而言,与意识的类比推理相似,所以为归纳的。上述三项声明表明,赫尔姆霍茨心理学的“推断”在很大程度上是贝克莱视觉理论和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三、贝克莱的视觉理论对皮亚杰的“认知图式”学说的影响
首先,贝克莱认为,人的视知觉发生过程中存在一种内在的心理“图式”。这种图式是人们通过经验活动把握到的,或者说“内化”的。这种思想首先启发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空间看作是人们先天的感性形式。而皮亚杰的认知图式(scheme)又直接导源于康德,但皮亚杰不同意将这种图式看作先验的,而是把它看作人们在活动中,主客体经过内化和外化双重建构起来的。皮亚杰还试图为这个过程提供生物学的根据和经验实证的方法。就对认知图式经验论的解释和实证分析来说,皮亚杰又背离了康德,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接近贝克莱。当然,在皮亚杰那里,认知“图式”不单纯是心理的,而是经过整合的,包括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在内的认知能力模式。
其次,贝克莱的视觉理论表明,人在接受视觉信息刺激后有一个心理运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分类:“我在知觉到一个观念以后,就把它归在此类或彼类”;〔8〕有无意识的推论,如从一个人面部表情推测出其内心感情;在分类和推论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对事物的性质作出判断。视知觉心理运作过程还包含有运动的成份,如“两眼位置的变化”,“眼瞳中间的距离”的增减,“两眼的排列或转动”,头的向上、向下、向左和向右等。另外,视觉判断还依赖于各种情节,如对象和眼之间的空气成分、对象周围的环境衬托等。“这些情节中如有一种缺乏了或变化了,就可以使我们的判断发生变化”。〔9〕总之,视觉发生的心理运作过程是相当复杂的。皮亚杰承认,知觉的发生有一个心理运作过程,但他对这一过程的表述与贝克莱不同。皮亚杰认为,知觉发生的心理运作过程是根据图式对外来刺激进行同化(ass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即“把给定的东西整合到一个早先就存在的结构中,或者是按照基本格局形成一个新结构”,〔10〕如果同化失败,原有图式不适应新的刺激,主体将改变内部结构以适应现实,并建立新的图式,这就是顺应。由于贝克莱承认人们有一个内在的心理图式,承认经验基础上观念间的“恒常联系”以及心理运作中对外部刺激的分类和类比,与皮亚杰“同化”概念相类似的思想也是存在的。
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皮亚杰高于贝克莱的地方在于:第一,皮亚杰看到了认识的发展是主体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协同进化的过程。皮亚杰认为,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二,认识的发展和进化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皮亚杰描述了儿童认识发展四个阶段。而贝克莱的视觉理论不仅反对通过揭示生理机制解决心理学问题,而且囿于狭隘的经验主义立场坚持认为人的认识不能超越感官经验,人心没有“抽象”的能力。应该说这些都是片面的和非辩证的。
贝克莱视觉理论内容很丰富,对西方近现代心理学的影响是广泛的,但由于时代和哲学立场的局限,我们不能过高估计贝克莱。
注释:
〔1〕〔3〕转引自波林:《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250、252页。
〔2〕〔4〕〔5〕〔6〕〔8〕〔9〕分别引自贝克莱:《视觉新论》 ,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2、3、14、12、82、73节。
〔7〕参见傅有德:《巴克莱哲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6页。
〔10〕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