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主义在改革开放中运用的思考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关于资本主义在改革开放中运用的思考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对在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改革开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认识和对待当代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遇到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将跨进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总结二十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思考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必要性、紧迫性,探索其利弊得失,以有效地防止其负效应,是很有必要的。

一、时代性课题

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历史事实,使当今世界出现了两种制度并存、对峙的态势:一方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发展尚不完善、尚不成熟,但具有生命力的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是已有几百年历史,发展较充分,机制较完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居于优势,虽然已逐步走向衰退,但其所容纳的生产力尚具有一定的发展余地的资本主义制度。尽管国际政治舞台出现多极化的趋势,但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制度的并存、竞争,解决谁在历史的选择中取胜的问题,仍然是国际竞争中的一个根本问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但是,这个历史性的代替,在不同的国家或迟或早、或好或坏,除了客观性因素外,与这个国家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方针的正确与否关系极大。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发生逆转、蜕变,在另一些国家生气勃勃,焕发生机,我们从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反思中愈加感到这个问题之重要。中国共产党人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中领悟出一个真理:经济文化处于相对劣势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比较发达、处于优势、尚未完全丧失其生命力的当代资本主义,是绝对不能置之不理,简单否定、盲目排斥的。

马克思曾经阐明过这样一个历史规律:“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这对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有重要指导意义。资本主义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稳定和发展,尽管与现代科技革命提供的发展机遇有关,但是与当代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还没有完全丧失其生命力,不无关系。

本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国际形势由紧张趋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国际政治舞台出现多极化的趋势,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国际竞争的重点转向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际形势的这一变化,既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机遇和条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苏联东欧的剧变,国际上有人预言社会主义将面临“大失败”。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社会主义能否巩固和发展,如何巩固和发展,就成为现时代提出的最紧迫课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作出科学决策;社会主义要想巩固和发展,赢得优势,必须大胆利用资本主义,进行改革开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性课题的科学回答。

因此,由对当代资本主义“垂死”、“腐朽”、“没落”、处于“革命前夜”的认识,到承认资本主义尚具有一定生命力、一定发展余地,这是一次视角的大转换。这一视角的转换,是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摆脱了“左”的思想束缚的结果。这一视角的转换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不亚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现。社会主义在中国走上振兴之路、焕发生机,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消除“恐资”症,大胆利用资本主义,进行改革开放的结果。

二、“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

社会主义“应当利用资本主义”,是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刚刚诞生不久,在面临着强大的外国资本主义包围下,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只有善于利用资本主义,才能战胜资本主义。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策略思想:“和狼在一起,就要学狼叫”。在这一策略原则下,列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资本主义是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社会主义应当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并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列宁认为,在生产力比较落后,小生产大量存在的情况下,“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第二,在经营管理方面,无产阶级应该向资本家学习。“我们应当大胆承认,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而且应当向资本家学习。”“不要害怕让共产党员去向资产阶级专家也包括向商人,向办合作社的小资本家,向资本家‘学习’。”“‘为了领教’要不惜破费:多花点钱去学习并不可惜,只要学习能收到成效就行。”

第三,利用资本主义有助于克服小资产阶级的散漫性,克服封建的官僚主义。“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

第四,社会主义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租让制和商品交换。“通过租让和商品交换政策,在经济上极力利用、加紧利用和迅速利用资本主义的西方”。

第五,在策略上利用资本主义,比那些照抄、照搬“左”的教条,不是远离而是更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谁能在这方面取得最大的成绩,即使是用私人资本主义的办法,……那他给全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的益处,也比那些只是‘关怀’共产主义纯洁性,只是对国家资本主义和合作社写规章、条文、训令,但在实践上却不能推动流传的人,要多得多。”

列宁的这些思想,我们在经过二十年改革开放之后读起来倍感亲切。我们引用了列宁的几段原话,也是对有些人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符合不符合“马列主义”的疑虑的回答。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时,也提出过革命胜利后应当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他针对一些人的“恐资症”,指出“有些人不了解共产党人为什么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条件下得提倡它的发展。”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列宁和毛泽东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响,无论是前苏联,还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都未能在实践上坚持下去。直到1978年在我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后,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策略思想才真正付诸实施。

三、利用资本主义与坚持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地采用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人们对此产生了一些疑虑。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用资本主义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关系,防止利用资本主义干扰冲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必须经常注意的问题。

首先,利用资本主义与坚持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在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经济科技不够发达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借鉴,利用资本主义才能赢得优势,求得巩固和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只有利用资本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相反的东西相成,只有善于吸取、利用对方才能战胜对方,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的辩证法。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然而,我们利用资本主义不是全盘接受资本主义,而是作为方法和手段来利用的,其根本目的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正如列宁所反复强调的,我们“利用资本主义”,是把它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手段、方法不是目的、目标。我们不能因为在策略手段上、方法上强调利用资本主义,而动摇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如果在改革开放中,因为利用资本主义而动摇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或者把方法当成目的,把手段当作根本目标,用手段、方法冲击根本目标,对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十分有害、十分危险的。

我们强调利用资本主义与坚持社会主义的一致性,并不排除二者会有矛盾。如果我们在利用资本主义时,在指导思想上不清醒,在做法上不适当,也会冲击干扰社会主义的目标。如何处理利用资本主义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关系,关键是把握和寻求手段与目标、利用资本主义与坚持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度”。

首先,手段以目标为主导,手段必须服务于、服从于目标。邓小平说: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利用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因此,我们在利用资本主义时,不能动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根本目标,必须服从于这一根本目标,这一点必须始终清醒。

其次,利用资本主义,必须坚持人民利益原则。我们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归根到底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应从人民群众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出发,对于利用资本主义采取的具体方式、方法、手段、形式,应当有所选择。不应当借口发展生产力而让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泛滥,借口发展生产力而丧失人格、国格和主权,借口发展生产力而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在利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中应当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原则。

最后,给予资本主义的活动范围不应当无限制,而应掌握“适度”原则,给以适当限制。列宁说:“在我国……给予资本主义活动的范围,是十分狭小,十分‘适度’的。”利用资本主义“限度的大小,实践和经验会来规定。”这种“适度”原则如何把握,我国改革开放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不影响和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为限度。为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效益分配,但不能影响和动摇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其先富的手段必须限制在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限度内。超过这个限度的手段就应当控制,如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防止两极分化等等。

四、防止利用资本主义带来的负效应

我们强调手段与目标的一致性,并努力探索手段与目标协调一致的机制,并不否认利用资本主义会有负效应。但总的来看,利用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来说还是利大于弊。已经踏上改革开放征途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中国,决不能因为利用资本主义产生一些负效应而退回到老路上去。倒退决没有出路。不改革开放,不利用资本主义,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就从根本上背离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其结果只能葬送社会主义。权衡利用资本主义的利弊得失,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们的态度是:“一不怕,二坚持,三设防”。

一不怕,不怕利用资本主义有风险。因为我们有两道防线:一是在经济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邓小平反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从长远说,最终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现在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并且回答这些希望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人。”二是在政治上政权牢牢地掌握在我们手里。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既然无产阶级紧紧掌握着政权,紧紧掌握着运输业和大工业,这里也就没有什么使无产阶级政权可怕的地方。”只要在经济是坚持两个根本原则,在政治上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我们就不怕利用资本主义带来的风险。

二坚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利用资本主义不动摇。思想要解放,胆子要大。决不能徘徊、观望,更不能倒退。邓小平总是教导我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于冒风险,要有“闯”的精神、“冒”的精神,不要害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他主张“不争论”,“争取时间干”,“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些教导为我们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三设防,在经济上利用资本主义的一些做法,在政治思想上必须牢牢筑起防线。一方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化,加强法制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对改革开放、利用资本主义应当消除疑虑,充满信心。利用资本主义产生的负效应,将逐步通过改革开放,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解决。“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总是把发展放在第一位,通过发展来解决旧有的矛盾和新产生的矛盾。他说:“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目前社会上那些消极的现象也必然会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

五、判断利用资本主义是非得失的标准

如何判断在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的是非得失,一些具体做法是否适度、适当,是在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的论断,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指明了方向。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为我们在实践中既大胆而又适度地利用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

“三有利”标准是在改革开放、利用资本主义的实践中逐步明确的,是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合乎逻辑的发展。

首先,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是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突破口,由此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步步深入,经过九年的实践探索,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生产力标准。十三大指出“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十三大把生产力标准看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是一次认识的飞跃。

其次,从生产力标准到“三有利”标准。这是在方法论上的又一次飞跃。我们利用资本主义,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其成效如何,当然首先要用生产力标准检验,但是,发展生产力的成果,能否真正归人民享有,这也是我们判定利用资本主义的一些做法,是非得失的标准。但是如果改革开放,利用资本主义,导致了两极分化,就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虽然生产力有一定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所不可取的。邓小平提出的“三有利”标准,将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同社会主义国家及其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真理的客观性(用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来检验)与真理的价值性(用人民利益标准来检验)的统一。

从一般意义上说,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价值性是统一的,符合实践的标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做法,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但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并不一定处处、时时、自然而然都对人民群众有利。例如,我们利用资本主义的一些做法如果导致了两极分化,如果让腐朽没落、对人民有害的精神垃圾泛滥,就违背了人民的利益,就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三有利”标准的认识突破在于,将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统一起来,把实践标准中的价值标准鲜明化,这就为我们判断利用资本主义采取的种种做法,是否适当,在运用过程中是否适度,是否有成效,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检验标准。“三有利”标准使我们在改革开放、利用资本主义中既敢于解放思想,不害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不受姓“社”、姓“资”问题的困扰,而大胆地“试”、“闯”,大胆开拓,又注意实事求是,“适度”、“适当”,不要因手段、方法冲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方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社会主义必将在新的世纪,在改革开放利用资本主义中,赢得优势,再造辉煌!

标签:;  ;  ;  ;  ;  ;  

关于资本主义在改革开放中运用的思考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