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价格上涨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价格上涨论文,主要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8.7%,创下12年以来的新高;环比上涨2.6%,也是近年的较高水平。1-2月份累计同比上涨7.9%,比政府工作报告预定的调控目标(4.8%)高出3.1个百分点。
今年的CPI会如何发展?调控目标能否实现?出现了很多疑虑。对这一形势,应从四个方面,全面、客观地去分析:一是结构分析,看看居民消费品是全面上涨还是局部上涨;二是因素分析,看看是翘尾因素大还是新涨价因素大;三是原因分析,看看是短期的、临时性的原因为主,还是长期的、趋势性的原因为主;四是动态分析,既要看现在的价格水平,更要看未来的发展趋势。
当前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更加明显
从CPI的八大类商品来看,2月份呈现出“五涨三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3.3 %,增速位居第一;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6.6%,增速位居第二;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2%。价格下落的三大类分别是: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4%,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下降0.9%。从增速贡献度来看,2月份食品类价格拉动CPI上涨约7.9个百分点,贡献度为90%;居住类价格拉动CPI上涨约0.8个百分点,贡献度为9%;其它六类商品贡献度只有1%。可以看出,食品、居住价格上涨仍然是拉动CPI上涨的主动力,当前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仍很明显。同时,2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涨幅远远高于居住类,食品类价格上涨对整个CPI的贡献也远远大于居住类,这说明食品价格上涨是当前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因。
从表1可以看出,与2007年2月相比,当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也更加明显。2008年2月份CPI同比增速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6个百分点,但食品类价格涨幅则增加了17.3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涨幅增加了2.9个百分点,而其它几类商品价格涨幅差基本都在1个百分点以下,有些甚至还有下降。
当前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翘尾因素作用的结果
从统计的角度来看,CPI同比增速可分为两个部分: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比如,2008年2月的CPI同比涨幅可分为两个部分:2007年2月到2007年12月的涨幅,以及2007年12月到2008年2月的涨幅,前者称为翘尾因素,后者称为新涨价因素。可见,翘尾因素是上年价格变化而自然转移到当年价格指数的部分,它纯粹是由于统计方法导致的,与当年的价格变化情况无关,但却会影响CPI同比增速。如上例,如果2007年2月后CPI上涨较快,就会推高2008年2月的CPI同比涨幅;反之,则会拉低2008年2月的CPI同比涨幅。而且,通常上年翘尾因素对本年最初月份的影响较大,越往后的月份影响越小,到12月份就会自然消失(即翘尾因素为0)。因此,分析CPI的同比增长情况,需要剔除翘尾因素的影响,重点关注新涨价因素的变化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根据2006年、2007年的CPI月度环比数据,可计算出2007年、2008年我国CPI同比增长率的翘尾因素,如表二。
表2:2007和2008年CPI同比增长率中的翘尾因素(%)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累计
2007
1.5 1.0 1.9 1.7 1.8 2.4 2.7 2.3 1.7 1.71.40.01.7
2008
5.9 4.7 5.1 5.2 4.8 4.4 3.5 2.3 2.0 1.71.00.03.4
根据计算,2008年1月份,CPI同比增速中的翘尾因素约为5.9个百分点,占整个同比增速(7.1%)的83%;新涨价因素约为1.2个百分点,占整个同比增速的17%。2月份,CPI同比增速中的翘尾因素约为4.7个百分点,占整个同比增速的54%;新涨价因素约为4个百分点,占整个同比增速的46%。1-2月份累计,翘尾因素约为5.3%,占到了全部累计涨幅的67%。这充分说明,当前的CPI上涨主要是翘尾因素作用的结果。
当前的新涨价因素主要是短期性原因造成的
食品价格是当前CPI上涨的主要动因。在食品类价格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5.3%(其中猪肉价格上涨63.4%),鲜菜价格上涨46.0%,粮食价格上涨6.0%,油脂价格上涨41.0%,水产品价格上涨13.8%,乳及乳制品价格上涨16.4%,在外用膳食品价格上涨12.4%,鲜果价格上涨8.7%,鲜蛋价格上涨6.0%,调味品价格上涨4.1%。可见,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受蔬菜、肉、禽、蛋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结果。
尽管农副产品自2007年年初以来一直在高位运行,涨幅较大,但今年前2月份的大幅上涨主要还是短期性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春节因素。我国农历春节一般在公历的一、二月份,过节效应往往造成需求的集中释放,带动CPI上涨,所以每年的春节期间往往也是CPI涨幅较大的时期。1997年至2007年,1月CPI环比涨幅平均为0.8%,2月CPI环比涨幅为1.1%。今年春节在2月份,就导致了当月CPI涨幅上升。
第二个是雪灾因素。春节前的雪灾涉及我国南方十多个省市,范围较大。雪灾对新鲜蔬菜的生产产生严重影响,有些地方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对生猪、禽畜生产也造成一定影响,雪灾还导致交通阻断和运输成本的提高,进一步推高价格。2月份鲜菜价格上涨46.0%,肉禽及制品价格上涨45.3%。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2月份的春节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53个百分点,低温雨雪冰冻的气候影响1.03个百分点,扣除这两个因素,2月份环比上涨1%左右。所以说,当前新的价格涨幅主要是短期性因素造成的。随着春节的过去,农业生产的陆续回复,这些影响会逐步消失和减弱。
全年消费价格走势将会前高后低
在不考虑重大外部冲击的情况下,2008年的物价走势将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翘尾因素。2008年各月CPI翘尾因素呈前高后低的态势,1月份是5.8%,为全年最高值;4月份是5.2%,为全年次高值;5月份以后,翘尾因素会逐月下降,9月份以后会下降到2%以下。CPI全年累计翘尾因素为3.4%,是2007年翘尾因素(1.7%)的两倍,即使2008年新涨价因素为0,全年CPI涨幅也会在3.4%左右。
二是食品价格。从农产品生产的周期特点来看,2008年供给会有较大增长。2005年以来,市场价格低迷、疫情疫病多发、饲料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对养猪业造成深度打击,不仅仔猪存栏数量大幅度减少,能繁母猪的数量也大量减少,猪肉生产进入大周期波动。由于母猪的成长时间加上仔猪的成长时间,大约一年半左右,今年猪肉产量会有较大增加。油料作物产量的提高,也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今年的产量会有较大提高。受价格上涨和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共同刺激作用,预计蔬菜、肉、禽、蛋等农副产品供给在2008年年中左右将会明显增加,其价格水平也将出现明显回落。
三是工业制成品价格。根据商务部对600种主要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的调查,目前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486种,占81%;供过于求的商品109种,占18.2%;二者合计占到了99.2%。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大多数工业制成品价格不可能大范围、大幅度上涨。
四是总供求关系。从要素供给来看,劳动力和资金保持充裕,近年来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已使我国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供给能力大大提高,不仅煤电油运紧张的状况会继续缓解,而且部分重化工业原材料供应紧张的状况也会全面改变,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供给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瓶颈。而且,美国经济下滑导致的出口增长放缓,会使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渐突出,进一步抑制工业制成品价格上涨。在需求增长趋于稳定和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供求总量关系将向基本平衡甚至局部产能过剩的方向发展,总需求对价格上涨的抑制作用将会逐步加大。
由于前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大,3月份的翘尾因素也比较高(5.1%),整个一季度的CPI同比增速都会较高,一季度累计增速可能达到7%,甚至更高。随着部分短缺食品的供给增加,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关系的改善,翘尾因素的逐步下降,以及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年中时CPI月涨幅会趋于稳定,下半年会逐步下降。只要世界经济不发生急剧下滑,国内不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今年全年新涨价幅度可能保持在1.5%左右,加上3.4%的翘尾因素,全年CPI累计涨幅可能控制在4.8%左右。
高度重视与价格相关的两个问题
(一)美国次贷危机及经济下滑
进入今年以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继续向纵深发展,美国经济出现了市场预期悲观,银行信贷收缩,金融市场信用紧缩,美元持续贬值,消费增长放缓,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等问题。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2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63000人,创出五年来的最大降幅;2月份失业率下降0.1个百分点,但失业率下降主要是由于劳动力规模减少,并不是因为就业人数增加导致的。美国劳工部称,2月份制造类公司就业人数减少52000人,为连续第二十个月下降;建筑类公司就业人数减少39000人,为连续第八个月出现下降。2月份住宅建筑行业就业人数大幅下降,非住宅建筑行业就业人数同样减少,表明住房市场滑坡范围扩大。另一方面,受国际石油价格屡创新高,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美国的通胀水平正在开始加速上扬。1月份,PPI上涨了7.7%,CPI上涨了4.4%,核心物价指数也出现上涨。美国经济已开始初露滞胀端倪。
关于美国经济下一步的走势,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随着美联储降息、联邦政府减税等刺激措施的出台,以及美元贬值对出口的促进作用,美国经济不会出现严重衰退,在今年年底、最迟在明年年初就会出现回升。另一种意见认为,美国目前的金融危机可能是自二战结束后最厉害的,次级债大规模的爆发会是在四五月份,其潜在影响会比目前要大得多,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也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占美国经济2/3的消费增长会继续下滑,美国经济的回升可能需要2-3年的时间。
美国经济下滑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外需。我国出口依存度已接近40%,而对美国出口又占我国总出口的22%左右。在美元持续贬值和美国内需求增长放缓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出口面临缩减压力。而且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受美国经济下滑的影响,增速也可能放慢,进一步影响我国出口。二是影响价格水平。美元持续贬值,导致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只要其他货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赶不上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将难以避免,进而加大国内价格上涨的压力。三是影响证券市场。美国国内政策、股市表现,都会通过热钱的出入以及心理因素影响我国的证券市场。美元贬值、美联储降息可能促进热钱流入我国,但金融动荡导致的不安全心理和信用紧缩又可能导致热钱流出我国。四是美国降息压缩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但是对于美国经济下滑对我国外需的影响,国内外也有不同看法。有专家认为,由于我国出口美国的主要是中低档商品,收入弹性较低,美国经济下滑对我国出口影响不会很大;而且,世界经济已经多元化,新兴经济体仍保持较快增长,我国对这些经济体的出口增长也会保持较快增长,美元贬值、人民币相对于其它货币相对升值还会促使我国对欧盟等经济体的出口继续增长,这些都会弥补对美国出口的下降部分。
上述分歧的存在主要是基于以下事实:世界经济确实已经多元化,但美国经济下滑以后,其它经济体能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还无法验证;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经占据第二位,我国自身的经济增长、经济政策对世界经济会有怎样的互动影响,目前也是无法准确预估的;与1 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相比,我国经济的外向度、金融领域的开放度都有质的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外部经济环境的剧烈波动还是第一次,它对于国内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影响渠道、影响程度,或许只有这次外部波动过去后才能全面掌握。
但是,有一点是几乎不存在疑问,目前美国经济的下滑肯定会对我国出口产生影响,而且美国经济下滑时间越长,影响越大。这一点也可从前两个月的数据得到反映。尽管前2月份出口增速的下降主要是短期因素作用的结果,但自2007年10月以来,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持续走低,今年1月份增速只有5.4%,2月份只有0.4%,说明美国经济下滑对我国对美出口已经造成一定影响。由于出口订单具有时滞性,2月的出口数据反映的只是美国去年下半年经济开始走软的情况,由于美国经济从去年年底到今年更为糟糕,我对美出口在未来可能受到更大的挑战。
(二)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自然灾害
雪灾已经过去,各地在陆续进行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预计三月份以后,雪灾对物价上涨、经济增长的影响会逐步下降。但由于雪灾导致前二月份的物价涨幅较大,工业生产、对外出口降幅也不小,这些都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目标增加了新的困难。
另外,还应密切关注气候的异常变化及其对价格的影响。国内外一些气象专家认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今年可能是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转换年,除了年初的全球性雪灾,今年仍有可能再发生全球性的较大气象灾害。在期货市场,拉尼娜灾害天气预期导致指数基金纷纷买入粮食期货,全球粮食价格有望冲刺新高点。如果国内、乃至全球真的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对国内食品价格乃至价格总水平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综合来看,如果美国经济平稳下滑,我国对外出口平稳下降,有助于控制外贸顺差的过快增长,有助于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有助于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如果美国经济急速下滑、世界经济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我国出口增速大幅下降,就会导致经济增收速度下降。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低于10%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产能过剩就会突出,工业制成品可能面临价格紧缩的压力。如果今年再发生较大自然灾害,就可能出现外需下降导致的需求冲击和自然灾害导致的供给冲击双碰头,进而导致宏观经济运行的大幅波动,这是今年我国经济发展可能遇到的最坏情况。从时间上看,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形,下半年发生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也就是说,下半年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要大于上半年。从地域上看,外需下降对沿海地区的影响要大一些;而可能的自然灾害对内陆地区、尤其是一些粮食主产区的影响要大一些。如果情形果真如此,就有可能出现粮食价格上涨、工业品价格涨幅放缓甚至下降,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情况。
今后的价格调控政策会适度灵活
抑制通胀和促进经济增长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为了反通胀,就必须采取紧缩性的政策,而这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对于成本推动为主的价格上涨,调控更加棘手。比如,对于产量下降导致的食品价格上涨,如果单纯采取紧缩性政策,往往会加大生产成本,更加不利于供给的增长。所以,对于成本推动为主的价格上涨、尤其是瘟疫、灾害导致的成本推动,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支持生产,增加供给。如果价格上涨既有成本推动的因素,又有需求扩张的因素,则应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既能增加短缺产品的供给,又能有效抑制需求扩张。如果要在抑制通胀的同时,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则需要更高超的调控艺术,不仅财政政策需要合理搭配,而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自身也应有轻有重、有保有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的宏观调控目标,更列举了具体的调控政策措施。
在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方面,强调要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加对薄弱环节、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出。特别提出要较大幅度地增加“三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节能减排和廉租住房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同时,还会扩大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范围,改革资源税费制度。
在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方面,强调要加强金融调控,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的增长。特别提到要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加大对冲流动性力度;合理发挥利率杠杆调节作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同时,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控制中长期贷款增长,特别是对高效能、高排放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加大对“三农”、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贷款支持。
在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方面,强调从增加有效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两方面同时入手,采取有力措施。并提出了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生产、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加快健全储备体系、把握好政府调价的时机和力度、健全价格变动监测预警制度、加强市场和价格监管、增加对低收入群众的补贴、遏制生产资料过快上涨、坚持执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九项具体措施。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周期性因素和外部冲击因素导致的供给不足是食品类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货币发行过多是非食品类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而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特别强调增加农业生产、控制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这样就既能有效控制价格过快上涨,又能促进经济增长。
由于今年、尤其是下半年经济运行的风险加大,为了在抑制通胀和促进经济增长之间保持较好的平衡,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宏观调控将密切跟踪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及时灵活地采取相应对策,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落。
如果美国经济进一步恶化甚至进入衰退,外需不足将很可能上升为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风险,宏观政策将会适度鼓励扩大外需,更加重视扩大内需,尤其是更加重视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通过增量调整推动存量调整,改善投资和消费结构、投资内部结构,提高内需增长的质量。那样的话,外部经济放慢很可能变坏事为好事,成为推动国内结构调整、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一个重要契机。如果外部环境恶化影响到国内经济增长的动能,特别是出现外部需求冲击和自然灾害导致的供给冲击双碰头,就业压力的骤然加大,目前的一些政策放松或者调整将是必然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搭配也或许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