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产业结构调整若干问题探讨_有色金属产业论文

广西产业结构调整若干问题探讨_有色金属产业论文

论广西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西论文,结构调整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F279.24

一、引言

“八五”时期,广西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的快速增长。1990—1995年,广西的GDP年均增长16.7%,其中工业年均增长27.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8%(1994年)。 工业的快速增长是推动“八五”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广西“九五”计划提出GDP年均增长10%以上,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4%以上。从“九五”头两年执行情况看,国民经济仍保持快速增长,但比“八五”增幅明显回落。1996和1997年,GDP增长率为10.3 %和9%,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仅为13.9%和8%。工业生产过度滑坡成为制约GDP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GDP的构成情况看,1996年,第一产业占31.0%, 比全国平均高10.5个百分点;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38.0%,比全国平均低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31.0%,比全国高0.2个百分点;广西经济落后, 主要是工业落后。广西正处在工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化初期阶段。

近二年广西工业的不景气,与全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关,但主要问题还在于工业结构的失衡和低度化。要摆脱当前的困境,加速广西工业化的进程,必须认真研究广西的工业结构状况,加速工业结构的调整。

二、广西工业结构的演变及现状

建国初期,广西工业微乎其微。从“一五”到“五五”,工业有很大的发展,至改革前的1978年,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60.2%。工业结构向重工业倾斜。1978年,轻、重工业比重为54.6∶45.4。

“六五”以后,提出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发展工业的方针,调整了工业结构,加快轻工业的发展。1979—1989年,轻工业年均递增11%,超过重工业年均递增9%的速度。“六五”提出广西“八大优势”, 以后关于优势产业的内容有所调整,但发挥优势、发展工业的基本方针没有改变。经过近20年的努力,广西的工业结构已形成以水电为主的能源工业,以制糖为主的食品工业,以有色金属为主的采矿冶金工业以及建材、汽车和机械制造、林化工业等为骨干的具有一定实力和地方特色的工业结构的基本格局,并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

广西现有的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由于工业结构调整缓慢,工业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矛盾日益突出 据对602种主要商品供求情况分析,1997年供过于求的占29.5%,供求基本平衡的占70%,供不应求占0.5%。1997年, 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

2.工业结构低度化 1996年,食品、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的产值约占全部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新兴的技术密集型的电子通讯、医药、仪器仪表、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的产值约占18%左右。传统产业占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仍未根本变化。

3.工业结构趋同化,地区分工不明确 广西工业行业产值结构与全国工业产值结构的相似系数,1987年为0.86,列全国第16位,1994年为0.784,列全国第19位。(注:陈准、马骏:《我国地区工业结构分析》。)这表明广西工业结构与全国趋同的现象有所下降,但仍然偏高,广西产业的地区特色并未充分发挥。其次,从广西各地区工业结构情况看,也存在趋同现象。全区15个地市在“九五”计划中确定为支柱产业的,化工有12个,建材有13个,机械制造有13个,制药有9个。

4.工业生产规模小,企业集中度低 1996年,广西14737 家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134家,占企业总数的0.9%,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7.4%;中型企业439家,占企业总数的3%,其产值占23.4%;小型企业14151家,占企业总数的96.1%,其产值占49.2%。 广西的大多数工业产品是来自规模不经济的企业。

5.工业技术进步缓慢 1996年,广西国有单位完成技改投资71.33亿元,比1995年增长4.1%,低于同期基建投资增长速度6.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投资43.30亿元,绝对数比上年下降3.9%。(注:陆志民:《技改投资低速增长,结构有待优化》。)技改投资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工业技术进步。在大中型企业安排生产的设备中,80 年代出产的占38%,70年代出产的占40%,60年代出产的占12%,50 年代出产的占10%。工业生产设备中属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占2.1%, 国内先进水平的占15%,一般水平的占62%,落后水平的占21%。(注:蒙良:《加快产业技术进步,确保广西经济增长质量》。)这种技术条件是造成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企业发展缺乏后劲的主要原因。

三、买方市场条件下工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已开始从“资源约束”转向“需求约束”。一般工业消费品在90年代初就已经形成买方市场;在80年代呈“瓶颈”状态的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近几年已有很大缓解,工业生产资料产品也开始出现供过于求。从总体上看,短缺经济已基本结束,在一些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产能力过剩。

宏观条件的变化,使这次结构调整与以往的结构调整有很大的差异。认识这种差异对搞好这次工业结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1.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总量矛盾突出,主要问题的供给不足,瓶颈制约严重 结构调整主要解决“补短”问题,即资金主要投向供不应求的行业,以解决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的平衡。这次结构调整是在总量基本平衡,个别行业已出现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条件下进行,结构调整不仅要解决“补短”,而且也有“截长”的问题,是有增加、有减少,有扩张、有压缩,有进入、有退出,情况较为复杂。

2.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由于结构调整主要是解决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问题,因此对结构升级问题不被认为是调整的主要目标 但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结构调整必须以结构升级为主要目标,把解决结构性矛盾同产业升级结合起来。这是因为,我国出现的买方市场,主要是结构性过剩,即过剩和短缺并存。就工业品市场来说,过剩的是那些产品性能一般、质量一般的粗加工产品,而产品性能优良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仍然供不应求,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已被外国公司所占领。如果不解决产业升级问题,市场占有份额还会下降。

3.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是增量调整,即针对短缺行业,集中资金投入来解决 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结构调整主要解决部分产品实现难的问题,况且在个别行业已经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因此结构调整的基本手段是以存量调整为主,辅以适当的增量调整。

4.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结构调整是政府行为,主要运用行政手段 这次结构调整是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增强情况下进行的,是在政府的产业政策指导下由企业来进行。企业主要依据市场导向、产业政策及自身实力进行产业、产品调整。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迫使企业采取进入市场或退出市场的对策。

四、关于广西优势产业问题

在结构调整中,如何发挥优势产业的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如前所述,“六五”以来,广西已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十五大以后,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十五精神,努力实现改革与发展新突破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改造提高制糖、有色金属、汽车和机械制造、建材、钢铁、石化、电子等现有工业”,“突出发展食品、制药、卷烟、林化等轻工产品”。可以这样认为,上述11个行业是被确定为广西的优势产业。

根据1997年出版的广西统计年鉴的资料,将上述优势产业(工业)1996年独立核算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整理成下表。其中,“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代表食品工业,“水泥制造业”代表建材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代表有色金属,“造纸业”代表林化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代表汽车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工业”代表钢铁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代表石化工业。

优势产业(工业)主要经济指标(1996年)

行业 增加值占全部工 利税总额

业增值的比重(%) (万元)

制糖业8.68 49675

食品制造业3.68 12630

饮料制造业2.64 15541

水泥制造业4.61-12434

烟草加工业3.91115973

有色金属矿采选和冶压加工业6.13 -1618

造纸业2.16 12523

普通机械制造业4.29 17958

交通设备制造业5.72 15504

黑色金属冶压加工业2.89 11365

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8.53 59443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0.82 -148

医药制造业2.98 25370

行业 资金利税率 产品销售率

(%) (%)

制糖业 4.2 94

食品制造业 3.1 93

饮料制造业 5.0 84

水泥制造业 -1.3 93

烟草加工业 61.8 94

有色金属矿采选和冶压加工业 -0.1 87

造纸业 5.2 90

普通机械制造业 2.2 95

交通设备制造业 2.5 88

黑色金属冶压加工业 3.0 95

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6.6 89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0.05 89

医药制造业 8.7 88

从上表可以看出广西优势产业的一些情况:

1.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优势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约占56.98,利税总额约占全部工业利润总额的70.10%(注:据区计委主任杨道喜文章《加快结构调整,发展广西特色经济》,1995年广西工业行业增加值排前10位的机械、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石化、有色金属、电力、烟草、冶金、造纸的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4%,利税总额占全部工业利税总额的84.5%。)。因此,发展优势产业对保持广西经济的快速增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准较低 参照国际公认的工业产业结构变化标准来划分,广西优势产业中属于初期工业的有食品、制糖、卷烟、建材;属于中期工业的有有色金属采选,林业化工;属于后期工业有汽车和机械工业、钢铁、石化、电子、制药。因此,广西的优势产业基本上是以传统工业为主,在产值构成中,后期工业所占的比重不大。这种构成情况,反映了广西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准较低的现实情况。

3.优势产业主要立足于发挥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能力 上述11项优势产业的确定,主要立足于发挥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能力,这对于迅速改变广西工业落后,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来说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正确的方针。对于工业发达地区来说,发展工业的优势主要靠技术、知识和资金,而对广西来说,就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只能依靠独特的和具有垄断地位的资源禀赋,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才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如果用“区位商”这个概念来分析广西工业行业的比较优势,列在前5位的是:食品制造(3.2)、黑色金属采选(2.1)、 非金属采选(2)、非金属制品(1.9)、造纸和纸制品(1.8)(注:陈准、 马骏:《我国地区工业结构分析》。),基本上都是资源优势的产业。

4.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目前优势产业的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从税后利润看,11个优势产业中,有建材、有色金属、制糖、食品、钢铁、汽车和机械制造、电子等7个行业均为负数,属全行业亏损。产品销售率普遍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较大,大多数行业处于不景气状态。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是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低,过度竞争及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等等。因此要发挥优势产业的作用,必须切实按照区党委的要求,上规模、上水平、全面提高技术档次和产品竞争能力,培育名牌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

五、关于广西支柱产业的选择

十五大以后,培育支柱产业问题被当作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格外重视。一些省市对“九五”计划中原定的支柱产业进行了调整。例如上海市对“九五”计划中提出的六大支柱产业中,放弃了“钢铁、石化和家电”三个行业,增加了“生物及制药和新材料”两个行业,变成五大支柱产业。重庆市也将原定的六大支柱产业调整为“汽车摩托车、化工(含医药)和冶金”三大支柱产业。他们对支柱产业的重新调整,主要出发点是考虑到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能体现科技和工业发展水平,在全国产业分工中占较大比重,有较强的开拓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等因素。

支柱产业与优势产业不是同一概念。所谓支柱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内部在特定发展阶段中能起到带头作用的产业。对支柱产业的选择,要求的条件比较高。其基本条件是:1、 能反映当代技术进步的新兴产业,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2、有很强的联系效应,产业关联度高, 它的发展能带动前后向的相关产业的发展;3、 其产品在较长时期内有稳定的市场需求量;4、其产值在GDP中占较大的比重。作为地区性的支柱产业,除必须满足上述基本条件外,还要考虑该产业在全国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所以,地区性支柱产业的选择不宜过多。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规模不是支柱产业选择的必备条件。

广西在“九五”计划中提出“制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建材业、汽车和机械制造业”四大支柱产业。笔者认为,按照支柱产业的标准,广西的支柱产业应重新进行选择。

上述四大支柱产业的提出,其出发点主要是考虑发挥广西资源优势的作用(如制糖、有色金属和建材)。但是,这三个产业都是传统产业,无法体现现代的科技和工业发展水平,难以带动广西下一世纪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产业关联度一般,不能产生强大的联系效应。汽车和机械制造业,虽然能体现当代科技水平,产业关联度也高,但从现有生产能力来看,只有个别产品(如微型汽车、装载机)在全国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定份额,就广西技术条件来看,在全国不具有特久的竞争力,因此作为支柱产业也不是很理想的。

作出这种判断,并不否定上述四大产业在广西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意味着不去大力发展它,只是说作为支柱产业来看待还不是十分理想。培育支柱产业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整个广西经济的带动能力,在于它将什么样水准的产业结构带入下一世纪。作为支柱产业不一定要具有资源优势,也不一定着眼于现有的生产能力,更多考虑的应当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未来的前景,因此应当着眼于长期发展的利益。

在最近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广西应当把“生物工程”(农风霓)和“医药业”(黄斌)作为支柱产业,理由是:(1 )生物工程和医药业,科技含量高,是高科技产品;(2 )可以带动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且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3 )在全国来说刚刚起步,不像机械、电子工业,壁垒重重,竞争激烈,同时也可以避免新一轮的全国产业结构趋同化。上述观点我是赞成的。虽然这两个产业目前还不成气候,但是作为支柱产业重在培育、支持,将来可能会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支柱产业。

六、在结构调整中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较低的失业率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调整成本。一般来说,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失业率。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如何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尽可能地减少失业人数,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九五”的后三年。

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已经连续四年回落,城镇失业率已达到5%—8%。经济“软着陆”的实现,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致于过大地影响短期经济增长和过高失业率。这是关系到产业结构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

1.掌握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要认识到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是短时期内形成的,而是长期粗放发展积累下来的结果。“用药过猛”,企图在短时期内调整到位是不现实的。“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是总的要求,不是越快、越大越好。正确的态度应当是目标明确,态度积极,措施得当,步骤稳妥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有利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2.把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适度增长有机结构起来 为此,要对不同产业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整。对市场需求量较大,经济效益较好,在GDP中占较大份量的传统优势产业, 要按照区党委“上规模、上水平、全面提高技术档次和产品竞争力,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要求,不再铺新摊子,不搞重复建设,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对市场需求已经饱和或已经过剩的、产品技术性能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应当限制生产,逐步退出,不再发展。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结构升级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在经过慎密的可行性论证基础上,大力给予扶持;特别是对支柱产业的选择要慎而又慎,因为一旦确定下来,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大力培育,就难以轻易改变,以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投资大,回收慢,要量力而行,过多的发展也会影响其它产业的发展。

3.在工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降低失业率 目前我国失业率较高,既有劳动力供给总量超过劳动力需求总量的原因,又有因企业制度改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原因。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总趋势来看,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单位资本所吸收的劳动力相对下降,因此,失业人数的增多也是结构调整所付出的一种代价。

从目前情况看,从经济总量的扩张来扩大就业岗位不是现实的办法,解决失业问题仍然要在结构调整中寻求出路。其中最重要的是发展第三产业以吸纳从工业中分流出来的下岗人员。第三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从业人员1996年已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6%,超过了第二产业。但近几年来,第三产业发展较慢。从全国看,1996 年第三产业仅增长8%,低于GDP增长率1.7个百分点。广西1997年第三产业增长9%。 因而第三产业的滞后在我国是一个长期问题。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较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减少失业人数;同时也是产业结构调整所要实现的目标。此外,在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使从国有工业企业下岗职工向其它所有制企业转移,也是解决再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标签:;  ;  ;  ;  ;  

广西产业结构调整若干问题探讨_有色金属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