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心理学者的本土理论心理学思想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心理学论文,本土论文,中国当代论文,学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西方心理学120多年的发展中,许多心理学家都企图建立一个像数学、物理学、化学一样的学科概念体系,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具有统一范式的科学,但从冯特到詹姆斯,从华生到弗洛伊德,从皮亚杰到维果茨基,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大师都以失败而告终。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了向自然科学靠拢,心理学纯粹成为行为主义影响下以实验方法为唯一方法的实证主义学科,虽然期间产生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推崇人文主义研究取向,虽然后来也产生了模拟信息加工研究认知过程的认知心理学,甚至现在还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但心理学基本上成为微观理论越来越多、数理统计越来越复杂、研究课题与社会生活越来越远的玄学。有人戏称心理学家越来越成为数学家,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成为城市大学生,由于理论学派林立,概念统一困难,所以没有人再做理论体系建设的努力。虽然20世纪中后期,也有心理学家提出理论心理学、文化心理学,试图矫正实证主义的弊端,但都没有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终于,在新世纪的到来前夜,西方心理学家自己发现,无论是坚持反射论的认知心理学,还是坚持还原论的认知神经科学,都已经穷途末路,于是有人提出必须建设一门理论心理学。
中国现行心理学基本上是进口心理学,所以西方的思潮必然反映到中国。鉴于中国模仿的西方实证主义心理学的衰落,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复兴,为了整合西方本土心理学100多年历史中发展起来的各种学派理论,规范心理学的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本土的一些心理学家分别以自己的专业领域为视野,开展了理论心理学学科建设的讨论和探索。新世纪西方理论心理学研究思潮的传播,使中国心理学家建设本土理论心理学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因此,最近几年,关于建设理论心理学的论文开始增加,本文试图通过综述中国当代主要心理学者的本土理论心理学思想,就本土理论心理学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教与学界同人,以期促进理论心理学的发展。
1 20世纪70年代中国心理学的理论心理学探索
中国心理学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进口,到解放初期,其发展里程步履维艰,个中原由不必细说。新中国成立后刚刚起步,又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被视为唯心主义伪科学,近20年未曾发展。但有一位学者却是例外,这位学者就是梁漱溟。梁漱溟是一位文化学、哲学家,名冠中华,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孤守三尺书屋,思考写作凡10余年,在诸多著作中有1本《人心与人生》,被公认为理论心理学著作。由于“文革”的影响,这本1975年就写完的著作直到1984年才出版。
该书以心理学为圆规,论及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生,生理与心理,理智与本能,道德与人生,宗教与艺术等人文领域,梁先生称其为人生哲学[1]。在论及心理学的现状和地位时,梁先生认为:一是心理学无所成就,其原因在于对象、范围、方法、目的、任务皆不明确;二是当今之心理学自居于科学而不甘心为哲学,乃是狃于学术风气之偏;三是心理学是一切科学之间的联络中枢。
就其深层原因,梁先生说:“心理学之无成就与人类之于自己无认识正为一事。人为动物之一,耳目心思之用恒先在认识外物固其自然之势。抑且学术之发生发展,恒必从问题来。方当问题之外也,则其学术亦必在外,其反转向内而认识自己。非待文化大进之后,心思聪明大有余裕不能也”。[2]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和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的反映。而梁先生则不以为然。他认为,一切生命皆是“自动的、能动的、主动的、更无使之动者”。人与其他生命体之不同在于人的心理是自觉主动的,这种自觉主动性具体表现为计划性、灵活性两个方面。“计划性是前定的,而灵活性则是在过程中方可决定的”。然而梁先生以生物进化论角度细论计划性与灵活性之后,却又云:“说计划性是人心之基本特征,自未为不可;顾吾意别有所属而不在此。”[3]所属在何处呢?梁先生说“吾以为人心特征要在其能静耳”。依梁先生之见,人若不能“静”则计划性、灵活性或谓自觉的主动性便为一张空白纸,有何作为?总而言之,人类心理的本质是可以安静,然后是具有自觉性、计划性、灵活性。
《人心与人生》包括绪论(上)(下)20章,每章又有几个小节,论人生心理从人性论到自然与人,从本能与理智到身心关系,从性情、气质到礼俗制度,从宗教与人生,到道德与人生,最后归论人类心理发展史,洋洋洒洒,蔚为壮观。可以说是人生心理哲学,也可以说是广义心理学,乃至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理论心理学,从而排除了现当代心理学移植式研究的弊端,实为当代心理学本土化运动之先驱,也是本土理论心理学的先驱。
2 20世纪80年代中国心理学的理论心理学探索
2.1 潘菽建立有中国特色心理学的思想
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潘菽先生就萌发了建立中国化心理学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更是发表多篇论文,主张建设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纵观潘菽一生中对心理学发表的诸多言论,不难看出,其中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这条红线就是潘菽心理学思想的核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思想[4]。
“照我个人的看法,走我们自己的道路,有自己的特点,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心理学的研究,要以此来提高心理学的科学性,把心理科学推向前进,以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
“为了改造现有的心理学,以建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心理学,必须好好挖掘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这个宝藏,这个宝藏有丰富而可贵的蕴藏。……这些从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中挖掘而来的材料,将构成我国将要建成的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将构成我国将要建立起来的自己的心理学体系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6]
潘菽先生曾多次论述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的途径问题:第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心理学工作的指导思想。第二,要坚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一切心理学工作都最密切地结合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而为之有效地服务。第三,要贯彻“洋为中用”的原则,积极地通过批判分析,学习吸收国外心理学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第四,要贯彻“古为今用”的原则,好好挖掘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这个宝藏[7]。
为了能更好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潘菽先生不仅指明了研究途径,而且做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例范性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对于心理活动范畴的分类、心理活动的矛盾、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身关系、心物关系、心理与实践和意识问题等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潘菽都作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将心理活动范畴划分为知和意两大部分并提出唯物论的心身一元论等[8]。
潘菽先生的这些思想和探索虽然没有成为现实,但比较大的影响了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建设。与他同时代的心理学前辈高觉敷以及燕国材、杨鑫辉等心理学家,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挖掘整理,出版了大批心理学史论书籍,不能不承认与他的影响息息相关。这些研究客观上推进了中国本土理论心理学的探索和建设,也影响了一批青年心理学家对西方心理学和中国心理学的观念。
2.2 朱智贤的辩证唯物主义儿童心理学思想
朱智贤教授专长发展心理学,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主张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国化。关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他认为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的观点。首先,他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因素还是生理成熟,他们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提供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与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关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他认为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这个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关于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他认为,这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的外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主体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决定的。从学习到心理发展,人类心理要经过一系列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关于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他认为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仅有稳定性,而且也有可变性。在同一年龄阶段中,既有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个别特点。
同时他多次提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问题。而且早在1978年就指出:“中国的儿童与青少年及其在教育中的种种心理现象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教育实践中,需要我们深入下去研究”。他指出,坚持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这是我国心理学前进道路上的主要方向。他反对脱离实际地为研究而研究的风气,主张研究中国人从出生到成熟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规律。主张将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结合起来研究。
朱智贤教授的理论使中国儿童心理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至今为止,在中国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只有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是完全中国化的。应该说朱智贤教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9]。他的学生林崇德、董奇、申继亮等正在使他的理论获得更大发展和完善。
2.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心理学的理论心理学探索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中国的心理学学科走向繁荣的时代,但也是一个进口理论遍地开花的时代,一个极力模仿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引进西方心理学概念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心理学逐步演化为“数学”,博士、硕士研究生以满篇的图表和检验炫耀自己的高深学问,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标准差、t检验、F检验、SPSS软件、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成为研究生复试的必答概念。理论心理学探索者成为弱势群体。但是,有几个学者在默默构建自己的本土的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他们有燕国材、葛鲁嘉、杨永明、苏富忠等。
2.3.1 燕国材的本土理论心理学探索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燕国材长于中国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与教育理论研究。与几位学者一起创建中国心理学史与中国教育心理学两门新学科,在国内首次提出非智力因素概念及其理论,是素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在中国古代心理学史的研究中,他主张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取向相统一,外在逻辑原则与内在逻辑原则相统一,挖掘整理与解释构建方法相统一[10]。他认为心理科学有三个层次,即理论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以心理理论为研究对象。他虽然同意心理理论按照西方心理学家的看法可以划分为元理论和实体理论。但元理论可以再划分为学科问题、方法论问题、心理学基本框架三方面;而实体理论可以划分为一般理论和具体理论两个层次。进而他又认为,心理理论划分为基本理论和实际理论更好。他把理论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反映一般规律和具体规律的基本理论与实际理论的一门高层次心理学。他设计的理论心理学教材包括18讲:绪论、心理论、意识论、无意识论、方法论、心理过程论、感知论、记忆论、思维论、需要论、情感论、动机论、行为论、心理状态论、智力论、非智力论、素质论。他认为理论心理学的意义在于融合、辨别、构建、发挥、预测、指导[11]。
燕国材先生是一个常常引发争议的心理学家,他提出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划分曾经引起全国性的争论,其素质教育概念虽然得到政府和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应用,但在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界至今也是一个令许多理论工作者不易接受的概念。他的理论心理学体系设计和论述并没有摆脱前苏联心理学的滥觞,而且渗透了美国心理学的概念,也加进了自己的思想,比如心理状态论、素质论、非智力论等,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他的学生朱永新不仅是一位心理学、教育学家,在心理学史、管理心理学方面也有一定造诣,出版的教育学丛书正在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2.3.2 葛鲁嘉的本土理论心理学探索
因为有获得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的心理学前辈--车文博教授这面旗帜,吉林大学成为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策源地。在车先生的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葛鲁嘉的理论心理学探索颇具特色。他的文化心理学建设尝试,心性心理学体系设想、本土心理学发展意见以及对叙事方法应用的提倡,都在逐步引起心理学界的高度关注。从CNKI网络上可以看到,近10年来他所发表的理论心理学研究论文不下20篇,是当代中国心理学界发表理论心理学研究论文最多的心理学家。
葛鲁嘉认为新世纪中国本土心理学面临一个重要选择,即从对西方和外国心理学的复制模仿移植中摆脱出来,使之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资源之中,新心性心理学的基本主张有三个核心内容,即心理文化是对心理本土传统的新挖掘、心理生活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新理解,心理环境是心理学环境因素的新探索。他认为,如果按照西方心理学概念体系,中国确实只有零散的心理学思想,但如果彻底放弃西方心理学参照系,则中国实际上就有系统的心理学概念体系。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心性学说就是独特的心理学。之所以称为新心性心理学,是因为传统心性学需要现代发展创新。新心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生活,而不是心理现象,不是用实证的方法,而是用体证的方法。人的心理不仅是物理环境的产物,更是心理环境的产物,心理与环境是共生的关系,研究人类心理行为首先应该研究心理环境—内在环境,而不是行为主义的外在环境[12]。
他总结了西方实证主义心理学和中国心性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概念,两两对应,并且对这些的定义进行了比较[13],试图建设本土心理学的概念体系。为了更清楚的表达,可以列表1。就心理学研究方法来说,他主张内省,但这种内省不是西方心理学区分研究主体和客体的内省,而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佛家心理学的天人合一、反求诸己的内省[14]。在对人格心理学的探索中,他提出了完全中国化的理论。他认为,人格就是人的德行,人的道德境界。人格心理学就是心性心理学,它包括心性性质、特征、觉解、体验、意向、践行、异常的理解和解说。西方人格心理学讲求客观研究,中国心理学讲求主观内省和修养[15],这与王宏印的理解如出一辙[16]。
关于理论心理学体系,他认为包括理论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前提的反思和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论解说的建构。前者是心理学哲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理论预设或前提假设的反思;研究方式的理论预设或前提假设的反思。研究对象的理论预设或前提假设的反思主要包括心理与物理、心理与人性、个体与群体、心理与生理、内容与机制、元素与整体、意识与行为的关系。研究方式的理论预设或前提假设的反思主要包括科学划界、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式问题、理论概念和理论体系建设问题。建设理论心理学不仅可以构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促进心理学理论创新,而且推动心理学的理学科统一,强化心理学的社会应用[17]。
葛鲁嘉教授的这些建构确实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在中国当代本土心理学建设中,除了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以外,就属这些概念设定、体系设想比较系统。它很可能成为中国本土心理学的一个基础建构。
2.3.3 杨永明等心理学家的理论心理学探索
在中国本土理论心理学的探索中,除了葛鲁嘉、燕国材的研究影响较大之外,陕西师范大学的杨永明教授也一直在寻求出路,他博览群书,中西合璧,试图建设一门人生心理学。计划写作人生十大心理矛盾、人生十大心理规律、人生十大心理误区三本著作。结果只完成了《人生十大心理矛盾》,其它两本只在两篇论文中设计了框架。他认为人生心理矛盾是人生心理学中带有根本性、纲领性的一个问题。“纲举”才能“目张”,剖析人生心理矛盾,是打开人生心理大门的一把钥匙,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也是心理活动的根本规律。人生心理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生的心理矛盾问题。这些矛盾如:人性与兽性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智与愚的矛盾;是与非的矛盾;真与假的矛盾;爱与恨的矛盾;苦与乐的矛盾;意与行的矛盾;成与败的矛盾;人与已的矛盾等。这10对矛盾大致可归为四类,即人的本性方面的心理矛盾,人的认识方面的心理矛盾,人的情意方面的心理矛盾,人的人格方面的心理矛盾。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规律。人生的主要心理规律有十个,即生存律、自爱律、情爱律、实现律、控制律、竞争律、交换律、强化律、喜新律、奉献律。按照现代西方心理学的观点,杨先生的人生心理学与其说是研究,不如说是思辨。与其说是心理学,不如说是人生哲学。但这些思辨是真正的引领人走向幸福自由的学问,是吸收了西方哲学、心理学、文化学、伦理学和本土哲学心理学的中国特色心理学,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些研究,将其作为中国心理学的一个方向。
还有一位哲学工作者的心理学理论探索也应该受到重视,他就是济南大学的苏富忠教授。他所著的《心理学的沉思—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由车文博教授作序推荐,从哲学、文化学、逻辑学、语言学、信息科学等角度对中国现行移植前苏联的概念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建构了自己的概念体系,比如心理观、信息观、意识观;比如心理结构论、心理状态论、心理过程论,以及关于社会心理、个体心理、心理健康、心理测量等方面的讨论。但文字表达抽象晦涩,没有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19]。同时,一批青年心理学者也在积极探索本土理论心理学或世界理论心理学体系问题,比如曾经在华南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的陈少华[20]、西北师范大学的罗新红[21]、有关院校的宋六锁[22]、陕西师范大学的霍涌泉[23]、大连理工大学的宋晓东[24]、厦门大学的李炳全[25]、河南师范大学的郑荣双[26]、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郑淑杰[27]等。这些青年心理学家并不完全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倡导者,他们要么述评西方的理论心理学思潮,要么希望建立世界统一的理论心理学。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就是希望打破心理学中实证主义—统天下的局面,尤其是实现心理学方法的多元化,不仅引入西方流行的叙事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而且提倡中国式的哲学思辨和语意分析乃至个人体验。
2.3.4 申荷永的本土文化心理学探索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申荷永是国内研究方向比较独特的心理学家,专长心理分析,主要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著作有《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心理教育》、《灵性:分析与体验》等。在他的学术辞典里,“荣格”、“周易”、“心理分析”、“沙盘游戏”、“心”等是关键词。他认为,中国汉语文化里的心并不是指心脏,而是心灵、灵魂、精神,所以把英文中“psychology”,和“mind”翻译为心理学和心理并没有错,反而是名副其实。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这个“心”。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失误在于接受了西方的“psychology”,却丢失了中国的“心”理学。他引用大量的外国心理学家的著述,试图说明不论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还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都是从中国道家、儒家的思想中受到启发而形成的。在《中国文化与心理学》[28]一文中,他说,马斯洛、荣格、弗洛姆的思想都是从东方获得灵感的切实体验。在《心理学与中国文化》[29]一文中他说,西方的心理学家将中国作为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追求中国的文化与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而我们中国的心理学家则是在“念佛生西方”,将心理学单纯作为源自西方的科学。实际上,通过西方心理学家们的努力,当代的心理学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躯体,并且五官俱全,也有了一个注重认知的头颅。但是其所缺少的,正是一颗“心”。而在我们中国文化的心理学中,所蕴含的也正是这种“心”的意义。若是说我们心理学的目的是增进人对其自身的认识,那么这种认识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自我或自性的发展。自我的发展应该是一种整合性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一种理解和信念。我们不但要发展我们的Ego,而且要发展我们的Self;我们不但要发展我们的头脑,而且要发展我们的“心”。于是,一种为了人的整合性发展的心理学,也应该是一种自身具有整合性的心理学。因而,心理学的整合与发展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未来心理学家的任务,是最终发现一种能整合一切观点于一体的统一的原理。若是心理学能够真正反映出人的本性,那么这种心理学就必然是一种整合性的心理学。
《周易》作为儒家五经之一,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书籍,许多心理学家对其避而不谈,但申荷永情有独钟,多次发表论文提倡用《周易》的思想整合心理学。他引用《易经·系辞》中注解“咸卦”之感应时说:“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其中所包含的意蕴,也是一种理论的整合性,也是心理学的整合性意义。当我们的心理学真正拥有了这心的时候,我们也就拥有了一种统一的整合性的心理学。
2.3.5 叶浩生的理论心理学探索
南京师范大学叶浩生教授所代表的是中国理论心理学的主流,但他的理论心理学并不是“本土理论心理学”,而是“本土”心理学家的世界理论心理学。严格地说,他的思想不应该归入这篇述评里面。但从理论心理学角度,又必须列述他的探索。
研究心理学史出身的叶浩生教授的专长是引进西方的各种心理学思潮,并介绍评价,引领中国理论心理学的走向。他与本土理论心理学家的共同点在于主张实证主义没落,人文主义复兴。但葛鲁嘉主张撇开西方心理学体系,建立一套自己的本土心理学体系,他却主张整合东方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
早在1998—1999年他就发表了《实证主义心理学的没落与理论心理学的复兴》、《理论心理学辨析》、《思维方式转变与心理学的整合》等论文。新世纪6年来,他和他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80多篇,涉及文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叙事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意义心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方法等多个领域。
他指出,在西方主流心理学中,实证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一直左右着心理学的发展方向。理论心理学成为一个被人忽视的领域。近年来,随着实证主义的衰落,许多心理学家认识到实证主义的那种狭隘经验主义的弊端,以非经验的观点重新开始了心理学的理论探索。这导致了理论心理学的复兴。
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主要通过下述两条方法论原则:一是经验证实原则,一是客观主义原则,实证主义的这两条原则给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带来毁灭性的结果。因为理论心理学是从非经验的角度探讨心理学的问题的,如心身关系、认识的心理起源等等。这些问题的非经验属性使它既不可能符合经验证实原则,也不可能体现客观主义的精神,它只能是一种理论的探索,或像某些排斥理论研究的人所称的,是“哲学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实证主义的原则排斥了理论探讨在心理学中的合法地位。
毋庸置疑,冯特之前的心理学是思辨的,或理论的,以往我们一直贬低这种心理学,认为它的哲学气息阻碍了科学心理学的出现。实际上,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那种思辨的心理学对科学心理学并非无所贡献,更没有阻碍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它对许多问题的哲学思考从宏观角度加深了人们对心理本质的认识,为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构建了一个内容广泛的理论体系。冯特的实验心理学正是建筑在这样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上的。
但是从行为主义开始,实证主义的原则逐渐渗透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并进而成为一种类似于“范式”的东西支配了心理学家的思维方式。当心理学家把实证原则当成科学真理崇拜时,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已经受到新兴科学哲学的挑战。科学哲学家波普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对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批判,认为科学知识并非始于经验,而是始于问题;理论先于经验观察,指导经验观察。波普的观点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性,动摇了实证主义在哲学中不可一世的地位。1967年,“理论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学成立。这是理论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理论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开始恢复它在心理学中的合法地位。该研究中心主任贝克在阐述该中心建立的意义时指出:“在北美这样一种环境中,它的建立明显是对那种‘充满尘埃的经验主义’的反动。这种经验主义极大地阻碍了心理学的哲学基础的探索,而这种探索对于这门学科是非常必要的”。
忽视理论建设而专注于实证分析的直接结果是心理学研究的琐碎和分裂。因此,心理学破碎和分裂的现实需要理论思维,需要理论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起,不同国家的理论心理学工作者开始组织起来,出版统一的理论刊物,建立理论心理学的国际组织。1984年,《理论心理学年鉴》开始出版,《理论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学杂志》、《理论与心理学》杂志、《哲学心理学》杂志也相继出版。1985年,理论心理学国际协会在英国建立。这个协会已成功地主办了多次理论心理学国际研讨会,并把会议论文编辑成《理论心理学的当代问题》(1985)、《理论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988)等书籍出版。目前,理论心理学正显示出蓬勃发展之势,展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但是理论心理学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由于实证主义的长期影响,心理学界至今仍存在着重实验研究,轻理论思维的思想倾向。实证主义心理学仍然是心理学的主流。理论心理学是从非经验的角度,以理论思维的方法对心理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探索的一门学科。它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就像理论物理学、理论化学在物理学和化学中一样,是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研究与心理学中的实证性研究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而且由于一切实证研究总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因此理论研究总是先于实证性的研究。
从理论心理学的性质来讲,理论心理学是一门非经验性的学科。是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抽象、分析、综合、归类、类比等方法,以富有哲理、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对心理现象、心理学学科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其研究的范围包括两个方面,即心理学的元理论和实体理论。元理论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基本理论,是理论的理论,是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它所研究的范围是:(1)心理学的学科问题,包括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未来的发展方向、心理学与哲学、生理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关系、心理学与社会的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和伦理意义等等。(2)方法论,包括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选择方法的依据、理论的评价标准、科学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方法与对象的关系、研究方法的利弊得失等等。实体理论是有关意识和心理的特性以及各种具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理论,它也包括两个方面:(1)意识和心理的特性,包括意识的起源与特征、身心关系、遗传与环境的关系、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意识或心理的结构等问题。(2)具体的心理过程的理论,如感觉理论、知觉理论、学习理论、情绪理论、人格理论、能力理论、创造力理论等等。这类理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理论思维有时是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即从观察与实验中获取数据和资料;或以现有的理论解释观察和实验的结果,体现了理论思维和实证研究的互助关系,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研究方式。但是这类研究目前存在一个明显缺陷:理论与理论之间缺乏一致性,有些理论相互冲突,互相矛盾,难以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元理论的研究多少带有一些哲学的色彩,它往往被认为是“形而上学的”,而不是心理学的。但是,理论心理学工作并不惧怕这种指责,因为哲学对于科学研究工作者并非那么可怕。元理论探讨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未来心理学的发展方向等对心理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问题,因此是当代心理学的发展所迫切需要的[30]。
2.3.6 杨国枢等港台心理学家的本土心理学研究
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早年在台湾大学心理学系任教,后赴美留学,1969年获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返台后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兼主任,曾兼任台湾心理学会、台湾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20世纪60年代初曾从事动物行为、罗夏测验、文艺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从1969年起致力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研究中国人性格。著有《中国人的性格》、《现代社会的心理适应》、《现代化与民族主义》、《现代化与中国化论丛》、主编《中国人的心理》等。自1992年至今每年暑期都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联合举办社会心理学高级研讨班并亲自主持教学。
他认为,在过去将近半个世纪中,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及社会变迁的差异,使台湾、大陆及香港这三个主要的华人社会,各有其不同的发展轨迹与文化特征。在不同发展模式与社会形态的制约下,三个华人社会的心理科学也各有其不同的经历与际遇。多年来台湾的心理学一直是美国心理学的附庸,缺乏应有的自发性与独创性。我们所探讨的对象虽是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中的中国人,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却几乎全是西方的或西方式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中国人,从事研究时我们却变成了西方人。我们有意无意地抑制自己中国式的思想观念与哲学取向,使其难以表现在研究历程中,同时不加批评地接受与承袭西方的问题、理论及方法。因此自1975年开始,我们展开反省的尝试,并联合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同仁,共同探讨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之中国化的可能性[31]。
他因为1988年春季在美国东部康乃尔大学任访问学者时受到美国学者诘问的启发而提出“建立中国人之本土心理学”口号,鼓吹建立华人本土心理学。他说,讨论本土心理学的问题,必须同时考虑研究对象与研究者两方面的情形。一个社会之相同种族的成员、其心理与行为兼受文化性与生物性两大因素的影响。特定社会或国家的特定社会、文化、历史、哲学及其成员的遗传因素,一方面影响或决定当地被研究者的心理与行为,同时又影响或决定当地心理学研究人员的问题、理论与方法。也经由这样一套共同的因素的机制,才可保证当地心理学者所研究的问题、所建构的理论、所采用的方法能够高度适合当地民众的需要。由于受到同一组文化性与生物性因素的影响,研究者的研究活动及知识体系与被研究者的心理及行为之间便能够形成一种契合状态。我们称之为“本土性契合”,本土心理学就是一种能达到本土性契合境界的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重点即在使心理学的研究能够达到本土性契合的标准。“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则是一种在本土性契合条件下以三个华人社会的中国人为主要对象所建立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在建立此种体系的过程中,研究者根据当地华人社会中之社会的、文化的、哲学的及历史的观点,自然反映华人种族进化及遗传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出妥切的问题,建构合适的理论,设计有效的方法,以便在当地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脉络中,尽量准确而充分地描述、分析、理解及预测当地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31]。
他认为到目前为止的跨文化心理学难以有效反映非西方人在其独特社会文化下的心理与行为。只有在众多国家或社会之本土心理学发展有成之后,真正人类心理学的建立才有可能。人类心理学或全球心理学是不同族群、宗教或地域的本土心理学,是不同国家或社会的本土心理学以及不同种族或地区的本土心理学自下而上的统合。因而各国的本土心理学不仅具有切实系统地描述、分析、解释及预测该国或社会之人民的心理行为并从而能有效预防、减轻或解决该国或社会的各种独特的或共有的社会问题的特殊性功能,还具有建立真正人类心理学的共同性功能[31]。
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所强调的是从过分优势之西方心理学的主控中重新获得自发性、自主性及自动性,使有关中国人之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做到自由化及独立化。但本土心理学的性质和目的要靠妥善的研究方法和适当的研究策略才能凸显和达成。除了不套用他国的理论与方法;不忽略他国的理论方法;不排斥他人所用之方法;不采用跨文化研究策略;不采用抽象性太高的或变项范围太大的项目;不用外语进行思考、不将学术研究泛政治化之外,还有十件事是应该特别着意去做的。这十件事可以简称“十要”:(1)要忍受悬疑未决的状态。(2)要充分反映中国人的思想。(3)要批判地运用西方理论。(4)要强调社会文化的脉络。(5)要研究特有的心理与行为。(6)要详细描述研究之现象。(7)要同样重视内容与机制。(8)要与华人学术传统衔接,其中最重要的是古代学者之有关历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观念、思想及理论。藉助中国古代学者的心理思想,较易创造能够适当反映华人社会文化因素的概念、理论及方法。(9)要兼顾传统面与现代面,也就是兼顾所研究之心理与行为的传统面与现代面,并探讨其间之变迁的动力历程,以确切了解所研究之行为的当前真相及演变由来。(10)要兼研今人与古人的心理[31]。
基于这些思想,他领导的台湾心理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完成多项有关的研究,如人情、面子、缘、报、关系取向、孝道、家族主义及其相关现象、社会取向、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个人传统性、组织行为、公平观、正义观、价值观、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以及华语文化心理、书法心理、儒法思想的心理学观等等。他强调:只有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才是有关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之真正的心理学。西方的本土心理学已有长足的进步,但我们的本土心理学却尚在脚步蹒跚的襁褓期中。相信终有一天,通过大陆、台湾、香港三地学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必将缔造华人本土心理学,并会因此而重写适合于中国人的普通心理学、重写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等。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有成之日,便是华人社会各种心理学的“改朝换代”之时。我们应以此为目标,以此为职志[31]。
杨国枢先生生于民国,几乎一生在台湾从事心理学研究,有美国留学经历,起初也是一位实证主义心理学家。但后来极力转向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成为台湾心理学界的领袖人物,其后梯队庞大,著名者有杨中芳女士、黄光国先生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心理学家的活动主要转向大陆,其学术活动和著作对大陆心理学家产生深刻影响。可以说,本土心理学这个概念之所以流行,主要源于杨先生及其他台湾心理学家。然而,杨先生并不是目前大陆心理学家定义的理论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思想,并作了深入的独特的研究,但还没有建立起来自己的概念体系。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见解,尚须与大陆心理学家进行话语转换。
3 关于本土理论心理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确切地说,理论心理学也是进口的心理学分支,因为在叶浩生先生提出建立理论心理学之前,中国内地和港台心理学家都没有提出理论心理学这个学科,大家都习惯使用心理学基本理论这种用法。而叶先生也是翻译了国外的论著才提出这个概念的。尽管叶先生强调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基本理论多么不同,其实不外乎就是心理学是科学领域中的“男人”(自然科学)还是“女人”(社会科学);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心理的、还是行为的?心理学的研究用哲学式的逻辑推理、语义分析、观察思辨方法好,还是用实验研究、调查分析、统计分析好,然后就是心理与物理、生理、意识、行为的关系,内因外因、教育发展、遗传环境的关系。要说实体理论或具体理论,那只不过是对基础研究成果的抽象概括。至于本土心理学这个概念也是从台湾香港“进口”的,如果不是杨国枢教授在国内介绍自己的思想,即使内地的跨文化心理学家也没有人敢于提出这些新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向燕国材教授致敬,不管怎么说,他敢于提出自己的概念,比如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划分。当然我们必须指出,杨先生的本土心理学是与台湾20世纪90年代政治方面的本土化思潮分不开的。如果不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本土化浪潮,可能杨先生也不会提出这个概念。包括潘老的中国特色心理学概念,也与中国20世纪80年底的政治理念难以分开。但是笔者并不是要否认杨潘两位心理学泰斗的贡献,因为“心理”和“思想”本身就是分不开的。所以,心理学永远也不可能脱离意识形态。
要说建设中国的理论心理学,笔者更同意葛鲁嘉、杨中芳的思路,干脆抛开现在占主流的西方本土心理学概念体系,自己做自己的概念体系,否则,我们永远只能跟在西方心理学后面跑。心理学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有些学科或者大部分学科,西方就是发达,不学习引进,就得走许多弯路,就得花费许多人力财力物力。心理是世界的,但更是民族的、本土的。葛鲁嘉教授已经提出一个概念框架,笔者认为可以作为基础,建设一套本土理论心理学概念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形神关系、荣辱关系、心性关系、人物关系等等。心理学原本就是哲学,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最高概括,把心理学纳入哲学并不是耻辱可怕的。但方法上却不可单凭理论推导,现代一切学科都是方法多元化。研究中国本土心理学,有些问题必须使用实验方法、统计方法、调查方法,至于是否任何调查、实验都必须把统计搞得那么复杂,尚须进一步探讨。世界心理学史上那么多心理学大师没有用调查统计,也没有听说谁敢不认为他们不是心理学家。即使有人不认可,人民群众照样在他们的理论指导下生活工作学习,作家照样按他们的思想创作,比如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对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纠缠过多没有意义,现在许多学科归类都争论不休,主要是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的发展,早已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划分不合时宜。这里笔者再次引用自己以前的看法,以与大家讨论:钱学森先生曾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一种十大门类的新分法,即哲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和文艺理论。但这一分法似乎没有得到科学界的认可。笔者认为这一分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学的归属问题,按此分类,心理学当属于行为科学,但心理学的许多分支科学可以被认为是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或与其它门类相联系的边缘科学[32]。
标签:心理学论文; 实证主义论文; 心理发展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理学论文; 人生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哲学专业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