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实现了显著的提升,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然而,在人们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引起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使得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从根本上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在1998年,国家针对这样的情况特地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着重为国家培养出此类专业的实用性人才。本文着重分析和论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希望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
引言
当前,我国各项产业结构正在转型升级,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特别是在进入工业化阶段,资源环境与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显著。为了从根本上有效确保城乡的均衡良性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建和谐社会等相关的命题,从很大意义上来说,这也为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及施展才华的舞台。然而,伴随着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毕业生的逐步增多,这个专业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与此同时,该专业的课程和体系等相关方面也呈现出很多方面的问题,一系列与社会发展不够适应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根本上严重制约着该专业的就业前景。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与专业设置的初衷相违背
从根本上来讲,设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初心和根本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有效促进具有城乡区域规划专业知识、资源管理知识、生态环境知识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知识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培养机制的建立。然而,在具体的专业发展和运行过程中,这样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被严重偏离,据相关的统计,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当前我国所开展的资源环境和城乡区域规划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范围内所依托的平台千差万别,所涉及的专业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建筑规划、农林、地理、测绘等一系列相关的专业。在课程和体系的设置方面,各高校总是会优先考虑到自身的优势学科和师资特色,一味的突出自身的长处,这样一来,相关高校的同一专业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在认知结构和实践能力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与实际的客观需求不相符合,与现实的需要存在着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与就业市场相脱节。
2.专业定位不够精准,就业范围过于宽泛
在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一专业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履行为城乡发展综合规划和资源环境统筹管理更集中专业的培养出相关人才的职责,因此这个专业就必须要从根本上克服所依托平台的不足,确保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相关理论的准确性进行检验,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高度融合,构建起相关的知识体系。然而,很多高校在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是按照“重基础、宽口径”的模式对于人才进行培养的,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更宽泛,范围更广,往往对于学生的就业倾向定位为考研究生,将来在土地资源管理、科研部门、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来任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所学的内容得不到切实有效的应用,学生虽然知识方面比较广博,但是每一样都不够精通,由于课程设置过于宽泛,就不能从根本上真正意义上培养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3.实践课程体系十分薄弱,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欠缺
因为高校的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培养模式也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其中一个典型的证据就是毕业生的人数与日俱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人才供大于求的形式日益严峻,很多的毕业生在走出校门之后就无法真正就业,找不到对口的专业来工作,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很多高校的教育通常情况下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不是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那些在学生毕业之后要从事具体的实践工作和第一线的基层工作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体系的设置十分薄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十分欠缺,在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一专业过程中,缺少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和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的动手实践时间和机会都比较少。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的策略
1.进一步有效突出该专业的发展优势,突出专业特色
尽管各高校所依托的平台差别性很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的差别,然而,能从根本上真正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也能够为该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突出地理类专业的高校,有针对性的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这个过程中,就可以着重倾向于对于国土规划、生态保护与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的内容。而着重突出农林牧渔类专业的高校,就可以着重体现其农林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在设置该专业课程的时候,把农村规划、产业调整等相关方面,作为课程体系的要点和亮点。以切实有效的发挥出依托平台的优势作为基础,各个高校对于该专业的设置还应该力求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以培养出学生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特长,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具备自身的特色优势,在某一个方面有自身的特长,精通某一门技术,以在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方面更具优势,在实践能力方面更有发挥的空间。
2.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相关高校在进一步明确好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之后,就要有针对性的根据现实的客观情况来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的相关课程体系。比如相关高校,在对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以从根本上有效激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并能够调动起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实践锻炼。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增加更多的实践课时和实习内容,在知识结构方面,以应用性的课程和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课程为主,验证性课程为辅。学生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要着重学习生产实践方面的内容,课程设计要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的就业实际,特别是最有可能进行的工作内容来进行设计。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的设置,要有针对性的结合现实的客观情况来作出调整,并根据其发展方向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
3.进一步着重加强技术课程的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对于该专业的设置和优化,首先要强调它的属性是应用性的专业,这就与先进的专业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在学生的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首先要着重提升学生对于专业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工作内容的适应性,尽快融入到工作所要求的各项内容中。特别是对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来说,对于技术的学习,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起到支撑的作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所涉及的技能学习有三部分内容,分别是计算机技术课程、地理信息与遥感课程、计量与规划课程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针对现在的资源环境保护和城乡发展的矛盾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建和谐社会等相关的命题,从很大意义上来说,这也为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及施展才华的舞台。但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的根源,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贯彻落实相关的应对策略,确保该课程能够平稳有序的进行,为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增加根本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谢双玉,刘大均.郑文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作模式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7):47-49
[2]阜凤云,何钨峰.张学佳,林孝松,基于地理学科新技术支撑下的理工科院校资深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4):12-14
[3]何义发.程前吕,面向社会需求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分析与优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3(17):23-25
论文作者:余小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专业论文; 环境论文; 资源论文; 城乡规划论文; 学生论文; 课程体系论文; 从根本上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