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板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股骨术后骨不连疗效分析论文_刘永明,何伟,张军,田进,江红卫,崔学文

刘永明 何伟 张军 田进 江红卫 崔学文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三科 江苏 镇江 212001)

【摘要】 目的:探讨钢板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01月—2014年12月采用钢板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14例股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骨不连病例,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感染、内固定断裂、骨不连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8~35月(平均12.57±6.80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月(平均4.64±1.08月)。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钢板内固定联合植骨是治疗股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骨不连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股骨骨折;骨不连;钢板;内固定;植骨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9-0042-02

随着医疗器械的进步,手术技术的改进,以及骨折相关治疗方法的提高,股骨骨折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股骨骨折常由严重创伤引起,以及股骨周围强大肌肉影响,行走时股骨负重较大,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仍时有发生。股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对创伤骨科医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回顾分析我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钢板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14例股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骨不连患者资料,探讨其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内固定失效为股骨骨折术后骨折未愈合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股骨骨不连为骨折超过6个月,X线片骨折端硬化、髓腔封闭,无连续骨痂、骨折线未消失及复查连续3月无骨痂形成迹象。患者活动肢体、站立及行走患处仍有疼痛,检查局部有压痛及叩痛。符合条件病例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18~66岁(平均40.64±14.76岁),合并胫腓骨骨折2例,合并踝关节骨折1例,开放性骨折3例;原始固定方式:髓内钉固定4例,钢板固定10例;早期内固定失效5例(内固定钢板断裂,术后4~6月);骨不连10例。骨不连分型:肥大型3例,营养不良型4,萎缩型7例。

1.2 手术方法

手术采取硬膜外麻醉,平卧位,患侧下肢及髂骨常规消毒铺单,取股骨外侧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切开髂胫束,经股外侧肌显露股骨,去除原有内固定,清除骨折端疤痕、软组织及骨折端硬化骨,打通髓腔。骨折复位后连接股骨钢板,置于股骨前外侧,远近端分别螺钉固定。于髂骨处凿取髂骨块,尽量多凿取松质骨(取髂骨可由另一组医师同时进行,减少手术时间)。根据骨折端缺损情况,如果有较大骨缺损可行块状骨卡槽植骨,如果无明显大块骨缺损则行骨折端骨条包围植骨,特别注意髓腔松质骨植骨。

1.3 术后处理

切口引流管引流,术后48H拔除,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4H。术后开始髋、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术后每月复查X片,一般术后8周开始扶拐患肢负重10~15kg行走,X线显示明显连续性骨痂,骨折线模糊开始完全负重行走。

1.4 骨折愈合标准

每月复查X线片,X线片显示骨不连处连续性骨痂超过75%,骨折线模糊,负重行走无疼痛,查体局部无压痛,无轴向叩痛。

2.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0~165分钟(平均124.64±24.99分钟),术中出血量250~800ml(平均414.29±158.63ml)。所有患者术后获得8~35月随访(平均12.57±6.8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3~6月(平均4.64±1.08月),无骨折延迟愈合,无切口感染,无内固定失效并发症发生。典型病例见图1。

图1:男性,24岁,车祸致左股骨中段粉碎性骨折。A 术前股骨正侧位;B 术后股骨正侧位;C术后10月股骨正侧位示骨不连;D 骨不连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E 骨不连植骨内固定术后3月骨折临床愈合;F 骨不连术后5月示骨折愈合

3.讨论

目前治疗股骨骨不连的方法较多,包括髓内钉动力化,更换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或者联合局部植骨[1],钢板内固定联合植骨[2],附加锁定钢板内固定[3],单纯植骨,外固定。以及其它辅助治疗措施,如电或超声刺激,自体骨或异体骨植骨,BMP。目前对于股骨骨不连的治疗尚缺乏统一意见,对于内固定物选择髓内钉或者钢板仍有一定的争议。股骨骨不连内固定的选择原则上能够完善骨折复位,保证骨折端固定的稳定性,以及尽可能保护骨折端的血供。肥大性骨不连的原因就有骨折端稳定性不够,骨折端过分活动的存在。很多人把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作为骨不连治疗的首选措施[1],认为髓内钉髓内固定符合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机制,闭合复位固定减少了骨折端血供破坏。但髓内钉治疗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仍有一定的骨不愈合发生几率。髓内钉固定是弹性固定,对骨折的轴向稳定性较好,但对于骨折的旋转稳定性稍差,特别是治疗临近干骺端髓腔较大处的骨折。髓内钉治疗萎缩性骨不连本身骨形成能力较差,如果不植骨发生继续骨不连风险高,如果植骨则仍需切开骨折端,对骨折端的血供仍形成一定的破坏。且对于原来使用钢板内固定骨不连的病例,术中需切开取出内固定钢板螺钉,已经对骨折端血供形成破坏,改用髓内钉内固定将进一步破坏髓内的血供及骨膜,对骨折愈合造成更大的影响。对于骨不连的患者术中一般都需要清除骨折端的疤痕、肉芽组织,需切开骨折端,术中同时行钢板内固定,可避免对骨折端血供等的进一步损伤。有人认为术中取出内固定钢板后局部钉孔的存在,以及既往骨折后骨质疏松,内固定钢板固定的强度不够,对骨折固定的稳定性存在影响[2],我们术中取出内固定后钢板固定,固定的螺钉孔避开原有的螺钉孔,每侧至少5枚螺钉双皮质固定,术后没有一例病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拔钉、断裂等内固定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骨折全部于3~6月愈合,没有一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对于骨不连的病例我们术中尽量使用DCP钢板,术中尽量使用加压技术,减小骨折端间隙,如果应用LCP钢板,我们也建议尽量先使用普通螺钉加压固定,这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性以及骨折愈合。钢板内固定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术后感染风险高,术中可两组医师同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取髂骨植骨,减少手术时间,手术结束时大量生理盐水及碘伏冲洗切口,可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本组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

股骨骨不连的治疗我们常规联合自体髂骨植骨,特别是对于萎缩性骨不连的治疗。骨不连患者本身由于局部血供破坏,骨膜的剥离,成骨能力不良,充分的自体骨移植有利于成骨,促进骨折愈合。我们术中常规尽量多取髂骨植骨,并且尽量多凿取松质骨。术中完全刮除骨折端的疤痕、肉芽组织,清除骨折端硬化骨,并且完全打通髓腔,固定后髓腔内松质骨植骨。对于骨缺损较多病例我们修整缺损处形成骨槽,大块髂骨移植,必要时可行一枚螺钉固定,其余髂骨修整成骨条包绕于骨折端周围。对于没有明显骨折缺损病例我们将髂骨条包绕整个骨折断端,必须保证骨折端无间隙外露,避免肉芽组织等长入骨折端导致骨不连。有病例报道单纯植骨治疗骨不连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对于股骨骨不连的治疗,清除骨折端的肉芽组织,再通髓腔,充分的自体骨移植是促进骨折愈合的关键因素。

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骨植骨是治疗股骨骨折不愈合的一种有效方法,术中刮除骨折端疤痕软组织,再通髓腔,充分的自体骨移植,以及牢靠的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术中需注意保护骨折端的血供,尽量减少骨折端骨膜及软组织的剥离。由于本组病例数较少,因此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可能这也是本组病例并发症少、效果较好的原因,将来需更大样本结果的进一步支持。

【参考文献】

[1] 毛玉江 武长江 孙林等.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效更换髓内钉固定的改良手术方法.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2,14(11):964-967.

[2] 盛加根张长青苏琰等.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近段骨不连.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8,10(11):1013-1015.

[3] 梁锦英,丁真奇,林达生等.附加锁定钢板微创治疗股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临床骨科杂志,2014,17(6):680-682.

论文作者:刘永明,何伟,张军,田进,江红卫,崔学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3

标签:;  ;  ;  ;  ;  ;  ;  ;  

钢板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股骨术后骨不连疗效分析论文_刘永明,何伟,张军,田进,江红卫,崔学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