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荣:颠覆贫油论的引路人
综合报道/本刊记者 蔡秀岩
真知灼见,否定“中国贫油论”;科学论断,修正“油在西北”;信心十足,坚定“东部找油”;奠定基础,勘探“战略东移”……纵观中国石油大发现的历程,谢家荣堪称当之无愧的引路人。
在中国自然科学史学术界中,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石油勘探战略东移和发现大庆等油田所做贡献问题一直引人争议。除了李四光、黄汲清在该领域做出的成绩引人瞩目外,另一位石油先驱——谢家荣同样功不可没。
驳——“中国贫油”谬论
当美孚石油公司1913-1915年在中国西北地区勘探石油失败后,许多人便断定中国无油,中国贫油。对此,谢家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1948年10月10日谢家荣在中国地理学会年会上宣读了他的著名论文《江南探油论》,其中说:“中国这片广大繁复的土地,大量石油的蕴藏,自是意中之事,不过探勘未周,所以至今还只开发了西北玉门的一个角落,回想民国初年,当美孚公司在陕北探勘失败后,若干敏感之士,就断定中国无油”,“这种议论的地质根据,非常薄弱”。谢家荣指出:“现在地质家所能确定的无油区域,仅仅是变质岩或火成岩,其它广大的水成岩地带,在理论上讲,都有产油的可能。至于储油构造如背斜层弯隆层的有无,也渐成问题,因为地层上的圈闭、断层、珊瑚礁以及向斜层的翼部等地,也能成为良好的构造。”因此,他满怀信心地说:“我的比较乐观的看法是中国必有油”。
1956年5月,谢家荣发表《石油地质的现状、趋势及今后在中国勘探石油的方向》一文,详细论述了石油地质的国际研究水平和发展概况,着重阐述了石油成因研究的现状和地层圈闭油田的重要。在论述了研究中国油气矿床应当研究的10个基本地质问题后明确指出:“以上所述为与石油的普查与勘探有直接关系的基本问题,其中如储油层的确定和圈闭类型的研究,在目前石油勘探工作方在开始的中国尤其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为了迅速发现足够的新油田以满足国家的要求,必须对此问题尽先研究,迅速予以解决。如果这两个重要问题,在各个重要含油盆地中都已研究清楚,则我们的勘探对象即已确定,只要钻探能赶得上地质工作,我想许多巨大新油田的跟踵发现,是在意料之中的。同年8月,谢家荣在《中国矿产的分布规律及其预测》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有广大的沉积盆地和沉积平原,油气苗又遍及全国,石油远景一定很大。”
在1956和1957年两年中,谢家荣在正式发表的文章中更加频繁地指出要纠正“油在西北”之说的偏向,“要同样注意西北以外的许多可能油区”,并且同时还指出,要纠正“一向只注意砂岩储油及构造圈闭”的偏向,“要同样注意碳酸岩储油层及各种各样的地层圈闭及断层圈闭”。
谢家荣在中国地质界第一次提出了这样一个论点:中国石油的分布决不只限于西北一隅;为解决中国石油问题,我们应该扩大范围,在中国各地普遍探油。
通过摄像头捕捉到一帧图像后,进行肤色检测得到肤色部分,对肤色部分进行最大连通区算以及膨胀,腐蚀等形态学算法消除较小肤色区域,最后通过人脸的几何特征确定出人脸的准备位置,完成人脸检测。根据得到人脸的具体位置信息,从原图中选取出人脸部分,对人脸进行特征点检测,选取其中的68个特征点进行使用,计算结果如下图:
纠——“油在西北”之偏
在从1948年到中国石油勘探战略重点东移前夜的1957年的10年间,谢家荣一而再再而三地作了“中国以往有‘油在西北’之说,以后要纠正这种偏向,要注意西北以外的许多油区”,“在全国含油区和可能含油区内进行大规模的全面的地质普查是十分必要的”的论述。
1948年10月,谢家荣在《江南探油论》中批驳了“中国无油”的论调之后,接着又说:“现在问题又来了,另一部分的敏感之士,又提出‘油在西北之说’,好象除了西非,少国的其它地域都是没有油的。这种议论的地质根据非常薄弱,自不容说,何况川、陕、浙、黔等地的若干油苗气苗自有其不可抹杀的证据呢。我的比较乐观的看法是中国必有油,而且不一定限于西北。”
Delta机器人在传送带上的抓取范围可用DE的矩形来表示,如图4所示。在此工作区域内,工业相机在视觉采集区获取抓取目标的相关信息,传送带将抓取目标输送到Delta可抓取范围内,为了提高机器人抓去精度,本文机器人使用动态跟踪抓取目标的方式。
即使是白内障医师操作娴熟,手术成功,也依然有较多的患者存在持续3个月的眼表不适,特别是原本存在干眼或眼表疾病的患者。很多研究者认为这是由多因素造成的干眼症的进展和恶化[19-21],这些因素包括术前结膜囊消毒液聚维酮碘的化学刺激、术中角膜切口对角膜神经的破坏、显微镜的光毒性、术中和术后局部眼科用药及滴眼液中防腐剂苯扎氯铵的化学性刺激,术后炎症因子的释放等。
这是中国地质学家第一次指出中国的石油不一定限于西北。
早在1936年,谢家荣就编制了中国第一张《中国各种储油区域“油苗”“油页岩”及地沥青分布图》,这是第一张中国石油远景预测图。
历史前进的脚步己经充分证明,谢家荣先生依据他渊博的石油地质理论知识和他对中国地质情况的了解,对中国石油资源所做的这些预测和预言是何等的正确。而查遍所有的文献,当时中国所有其他的地质学家谁也没有对中国的石油远景做过如此全面、透彻而又正确的论述。
聚丙烯短纤维混凝土可以很好地改善常规混凝土的脆性,使其的韧性增强,劈裂抗拉强度与抗冲磨性能增强。本文对掺聚丙烯短纤维的水工混凝土进行多数据平行对比分析,在满足试验设计要求的情况下,掺聚丙烯短纤维的水工混凝土抗裂性能与抗冲磨性能都有显著提高。另外,聚丙烯短纤维掺入水工混凝土试验时,混凝土拌和工艺、试件的成型过程、养护方法也很关键,只有这样在实际水利工程施工中才能保证质量。本次研究还有一些不足,如掺入纤维后水工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抗冻性能变化情况等需后续继续研究。
在1949年8月,谢家荣参加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到东北参观。回来后发表了《东北地质矿产概况和若干意见》,文中写道:“到现在为止,东北还没有发现的矿产,最重要的是石油,从区域方面讲,我们将来的测勘工作,要特别注意北满,因为北满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处女地,……可能有发现油田的希望。”这是中国地质学家第一次明确指出和阐述“东北还没有发现的矿产,最重要的是石油”。著名的“松辽盆地”就是谢家荣命名的,建国以后,谢家荣更是反复不断地论述了松辽平原的找油问题。
谢家荣1954年发表的《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气》,为即将开始的全国大规模全面石油普查的战略选区指明了方向
没有任何一位地质学家像谢家荣这样正确地论述过中国的找油。正是他一再强调的“中国以往有‘油在西北’之说,以后一定要纠正这种偏向,要同样注意西北以外的许多地区”,以及1957年之前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各地普遍探油”,开展大规模石油普查所取得的成果,为中国石油普查战略重点东移,从而为以大庆油田为开端的一大批大油田的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他关于“以往我们工作只注意找背斜构造,因而无理由地否定了许多有价值的矿区,以后要同样注意非构造的地层圈闭。以往工作,大都布置在西北区的陆相中新生代地层中,以后要更多地注意西北区以外的海相地层,特别是古生代地层。以往只注意砂岩油储,以后要同样注意碳酸岩的储油层”的告诫,即使在过了近半个世纪之后,对于今天的中国石油地质界,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连接BC,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E,点P为线段BC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PF/DF交抛物线于点F,设点P的横坐标为m;并求出当m为何值时,四边形PEDF为平行四边形?
谢家荣亲自起草《关于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勘工作方法》,于1955年8月29日发给东北地质局,为大庆油田的发现拉开了序幕。
定——东部找油方向
1948年10月,谢家荣在《江南探油论》中谈到中国必有油而且不一定限于西北时就指出:“四川陕西的希望固然很大,但是是贵州,广东,广西,东北(热河及黑龙江)甚至江南的江浙皖赣湘鄂等省,也未必全无产油的希望。这是中国地质学家第一次明确指出东北(热河及黑龙江)和江南有产油的希望。
也就在这一年冬天,沈家再次失火。原因是已经大腹便便的四太太身子不适,那一晚就请了个郎中来切脉问药,管家刘二上楼去拿茶叶,不料那灯盏却倒了,落在了成捆的蚕丝堆上,火势顺势而起。刘二不得不跳窗逃命,他也因此摔坏了一条腿。沈家不得不又靠卖田来维持生计。
1949年1月底,在《三十七年度本处工作概述》中,谢家荣进一步阐述他的这一思想说:“我近来研究中国石油地质问题,觉得中国石油的分布,决不只限于西北一隅,而在生油层没确定之前,凡有古生代及中生代海生地层分布并略有油苗显示的地方,都值得仔细探勘”,“依据地质理论,并为解决中国石油问题,我们应该扩大范围,在中国各地普遍探油”。这里,谢家荣在中国地质界第一次提出了这样一个论点:中国石油的分布决不只限于西北一隅;为解决中国石油问题,我们应该扩大范围,在中国各地普遍探油。这是谢家荣为中国石油普查与地质勘探制定的正确战略。从这时起,这个论点和战略思想就一直是他日后思考、部署和指挥中国石油普查找矿工作的主导思想。
从1952年的《从中国矿床的若干规律提供今后探矿方向的意见》到1957年的《中国油气区和可能油气区的划分与评价》和《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及对今后勘探工作的意见》对中国可能含油区的预测中,我们看得很清楚,谢家荣对中国石油远景的预测所依据的是石油生成的地质理论而不是什么大地构造理论。实际上,任何对含油远景区的预测都是依据石油成因的理论到符合石油生成条件的相应大地构造单元中去寻找石油,而不是依据某一种大地构造理论来预测石油。然而,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多年来却在中国被人们忽视了。历史清楚地表明,在1957年冬之前,没有任何一位地质学家,对在中国东部找油有如此多的重要论述,对在中国东部找油如此充满了信心。而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半个世纪来的石油勘探实践己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谢家荣上述预测的正确性。
大庆油田发现之后不久,谢家荣又写了一份《若干研究项目的建议》,其中第8个建议为“华北平原及松辽平原中油气矿床古地理及圈闭类型的研究”,其中说:“初步推测从华北平原北段的无隶中经渤海湾到松辽平原的安达为一个大油气区,可能是海相第三纪或白坐纪地层中的产物并与新民北前寒武纪老地层隆起的潜山有密切的关系。因之,不但渤海湾含油,而更为现实的是辽河流域更有极大含油的可能性。”如今,“从华北平原北段的无隶中经渤海湾到松辽平原的安达为一个大油气区”的推断早己经成为现实。
上世纪50年代全国各省(区)地质局的总工程师,有一半是出自谢家荣的门下
行——石油普查战略
谢家荣不仅从地质学理上论述和预测了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对中国的石汕远景充满了信心,提出了正确的石汕普查战略,而且,他在地质部总工程师和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务委员、地质部石油局总工程师的岗位上对新中国石油普查的组织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4) 受注浆施工影响,隧道管片的水平位移和道床沉降在施工前期增长较快,后期增长缓慢;水平收敛和竖直收敛在施工前期增长较慢,而后期增长较快。
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述“在全国含油区和可能含油区内进行大规模的全面的地质普查是十分必要的”就只有谢家荣。正是根据了他的这一思想,1955年普委组织了24个地质队、17个物探队、1个化探队、20个地形测量队,职工总数达1200多人的石油勘探队伍,在全国各地开展工作。谢家荣与黄汲清等人从布置项目、编审计划,到调查内容与工作方法都具体指导。
谢家荣些还亲自起草《关于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勘工作方法》,于1955年8月29日发给东北地质局,为大庆油田的发现拉开了序幕。
对于每个盆地的石油普查工作,在每个环节上他都予以指导。例如,他1957年发表在《石油工业通讯》第5期上的《河西走廊及阿拉善三角地前盆地含油远景的初步评价》和第9、10期上的《关于中国若干油气区普查与勘探方向的初步意见》,对河西走廊及阿拉善三角地前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华北平原、黔桂滇地台区、陕北及鄂尔多斯盆地、华东地区等中国含油区和可能含油区的生油层、储油层、可能的构造圈闭、当时的工作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的远景等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在当时,没有其他任何一位地质学家有对全局了解如此透彻、论述如此全面的文章。
1957年冬,地质部党组做出石汕勘查战略重点东移的决定,将原在新疆、青海等地进行油气勘查的一些地质技术骨干以及一些物探队伍,陆续调到华北、松辽华东等地区,充实和加强这些地区的油气普查工作,它拉开了中国石油大发现的序幕,加速了大庆油田的发现和中国石油大发现的进程。
谢家荣为中国的石油地质付出了如此多的心血,不仅为在全中国进行石油普查与勘探,制定了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还进行了大量的具体指导,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为石油勘探战略重点东移和大庆油田等一大批油川的发现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立下了不朽的伟绩,他结合中国实际的许多石油地质论述至今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