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养老模式_养老服务论文

论我国养老模式_养老服务论文

略论中国的养老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家庭养老仍将是养老的主导模式,也只有在家庭内,养老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其最基本的特性,即日常性,才能获得圆满实现。由此观之,其他各种养老模式,都应视为在延续老年人日常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为满足老年人不同阶段的需求所做的倾斜性安排。但是,无论哪种倾斜性安排,无论采取何种养老模式,都应将家庭养老的基本元素考虑进来,而不应建立一种完全脱离家庭养老基本内涵的新模式。在家庭养老、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基本的养老模式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连续性,这也是老年人生活的连续性规律所要求的。目前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对养老作为老年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的特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导致社区提供的一些为老服务无法植入家庭的空间,养老机构推行的一些运营方法和管理模式更是和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基本特性背道而驰。

       我们这么说,并不是认为,只有把老年人固着在家庭作为唯一一条养老的出路,而是要强调,在提倡各种养老方式,包括异地养老、以房养老、养老地产等一些新兴的养老模式,以构建为老服务的复合体系,为老年人养老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需要把家庭养老的核心内涵融入其他各种各样的养老模式的开发之中。家庭养老模式是建立在互助、共济的代际关系基础上的最典型、最基本的养老模式,也是绝大部分中国人目前,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进行养老生活的基石。与此相关的养老所需的经济来源、护理康复,甚至临终关怀,都处于工具性角色。正如各种交通工具无非都是人腿的基本功能,即步行的延伸,各种电子产品无非都是人的听觉和视觉的延伸,而且正是由于这样的延伸性开发,人的行走才变得更加便捷,人的眼睛和耳朵才能接受更多的资讯,各种养老模式的开发也无非是家庭养老功能的延伸,并能使家庭养老的功能通过这样的延伸变得更有效。

       尽管老年人步入高龄阶段,接受医疗、介护、照料的时间会大幅增加,但这不意味着老年人的生活脱离了家庭生活的日常性,子女一代的问候、陪伴、照料、守护实际上贯穿养老的全过程,而这种代际关系才是养老日常性最核心的元素。即使养老机构,也不能完全替代子女介入所形成的养老生活的日常性。中国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元素不同于西方老人,人到了老年绝不只有身体康复、疾病治疗、介护照料等这样一些纯粹基于人的生物学特征而做出的安排需求。在老年人离开人世之前,他始终是家庭的、社会的,中国的老年人在走完人生之路之前也始终属于中国的家庭、中国的社会。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显然具有不同于中国老人的元素,因此基于西方社会日常生活特性而形成的养老模式不能简单照搬到中国,而只能作为我们开发的参考。

       摘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京),2014.4.56~63

标签:;  

论我国养老模式_养老服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