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哲学论文,中国论文,传统论文,优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下中国如何建设、向何处走的问题,从哲学逻辑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中国化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表明,不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存在问题,而且如何让人们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存在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存在问题是指,对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解,并不是指解释本身的问题;如何让人们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问题是指,人们的诸多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世代相传的中国传统哲学原则的影响。这一现象的严重性,正如陈先达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中所论及的那样,它使得“意识形态领域陷于两难:似乎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贬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反之,则应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重走尊孔读经、以儒治国的老路”①。也即是说,如果不能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不仅会阻碍马克思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也容易令意识形态领域陷入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当下人们习惯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包含马克思的哲学,也包含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人的哲学。这种意蕴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更为宽泛,尤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人的哲学本身就内含有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其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人的哲学,本身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表现形态,所以,马克思哲学中国化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或者说,如果没有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也就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其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人的哲学内含有中国优秀传统哲学表明,中国传统哲学存在优秀的基因,这些基因能够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展现出现代价值。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无论是马克思哲学中国化问题,还是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等,都不能离开马克思哲学这一前提。需要说明的是,除个别学者之外,当下学者通常是将马克思哲学理解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哲学,本文就是指这种通常意义上的理解。 一、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中国化 当今中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们,应该没有人不知道马克思这个名字,因为,马克思已经成为共产党的“人格化”表征。或许正是类似原因,德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不无感慨地提出,“在我现在不得不加以抵制的所有各种诱惑中,有一种诱惑就是记忆的诱惑,即去叙述我以及我这一代人在我们的整个一生中共同享有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经历、马克思在我们心目中几乎慈父般的形象,以及我们用来和其他的理论分支、其他的阅读文本和阐释世界方式做斗争的方法”②。从学术性理解,之所以马克思有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马克思的两大学术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即马克思的这两大学术发现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性,而且具有指导社会建设的巨大价值。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哲学创新,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发现。从剩余价值学说理论本身判断,它主要阐释的是“资本逻辑”理论,所以,资本剩余价值学说也可以理解为哲学逻辑。如果说唯物史观表述的是哲学的一般原则,即哲学元理论,那么,剩余价值学说表征的哲学逻辑就是特定的哲学原则,即资本逻辑时代的哲学理论。从马克思对“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应该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理解和基于上述这一判断,马克思哲学就应该是资本逻辑统治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目标就是要阐释资本主义存在的现实性和走向灭亡的必然性,以及正确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道路的合理性。从具体的哲学形态看,马克思哲学应该是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但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哲学一般被视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的哲学学说,因为,迄今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根据主要是根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包括考证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比如,当今中国哲学界具有影响的两大马克思哲学论坛——“马克思哲学论坛”(注: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和“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注:由江苏师范大学主办),都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有个别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与恩格斯的哲学有所不同。从科学理念判断,即从确定性原则判断,没有任何两个人的思想能够完全相同,或者说,任何人的思想都具有差异性,但从哲学理念判断,即从一般性原则判断,基本思想一致的思想,一定意义上就可理解为相同的思想,或者说,多个人的思想能够具有同一性。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理解的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同的两个范畴,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边界更为宽泛,也就是说,马克思哲学被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 尽管学术界对马克思哲学形成的标志存在着理解上的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人们认为马克思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事实,而尽管这一事实没有受到影响,但它并不能诠释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哲学就应该是当下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就是说,诠释马克思哲学能否作为当代中国的哲学形态,就应该看马克思哲学能否体现当下中国的时代精神。当下中国道路的实践表明,“资本逻辑”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运行逻辑,这就意味着,“资本逻辑”依然没有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即“资本逻辑”还是当下中国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当然,当下中国的“资本逻辑”不但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逻辑”不同,而且与当下西方国家的“资本逻辑”也存在差别,试图借当今中国处于“资本逻辑时代”(亦可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现状,以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的西方世界观和方法论或中国传统儒家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质上都是错误的。从意识形态理论理解,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当下中国主流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试图用西方世界观和方法论或中国传统儒家世界观和方法论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潮从来就没有平息过。就改革开放前30年而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不仅坚决抵制西方世界观和方法论,划清和批判苏联的修正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坚决否定中国传统儒家世界观和方法论(注:尽管“文化大革命”被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彻底否定,但其革除人们思想深处的中国传统儒家世界观和方法论影响的出发点是一个事实存在,两者不存在矛盾。而且,或许正是因为有这种事实存在的原因,当然,还包含其他原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才会提及不能用改革开放后30年反对改革开放前三十前)。就改革开放后30年而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面临的意识形态形势与改革开放前完全不同,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前,由于资本主义国家联盟对新中国的封锁和中国自身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拒斥,中国道路建设没有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改革开放后,中国主动去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和资本主义国家欲借此传播西方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改变中国的事实相互影响,导致抵制西方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尽管西方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道路确立和中国价值确立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表明“两大事实”:其一,改革开放借鉴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经验是成功的,或者说,西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确有可取之处;其二,西方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不可怕,它没有战胜作为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说,我们没必要高估西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 理论上说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但在现实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因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即使是具有相同哲学理念的人,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话语内涵,换言之,无论是作为哲学内容的世界观,还是作为思维方式的方法论,都会因群体的差异而不同。这种不同就意味着,虽然马克思哲学是当下中国的时代精神,但还不能够是当下中国的哲学形态,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相结合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够成为当下中国的哲学形态,即马克思哲学中国化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当下中国的哲学形态。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看,“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依然存在着四种不同的解读:其一,信奉马克思哲学的教条主义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是个伪命题;其二,认为马克思哲学已经过时的当下右倾主义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应该被西方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取代,当下的“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是个伪命题;其三,迷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复古主义者认为,中华民族子孙应该继承儒家文化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下的“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是个伪命题;其四,对当代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充满自信的广大人民认为,将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下中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既是当下中国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当下中国重要的实践问题。这种对“马克思哲学中国化”认识的现状表明,必须在理论上表明“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合理性。“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合理性至少体现在三大方面:其一,从语言学的角度理解,只有将马克思哲学的语言转化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方式和语言习惯,才有利于马克思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深度理解;其二,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只有将马克思哲学的价值意蕴与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相结合,才有利于人们在情感上认同马克思哲学的价值和意义;其三,从知性思维的角度理解,只有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形态表征为中国道路与中国价值的理论形态,才有利于人们在理性上认同马克思哲学的价值和意义。 西方哲学中存在优秀的哲学形态,中国传统哲学中也存在优秀传统哲学形态,基于这样的前提判断,马克思哲学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的“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才得以可能。当然,“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不是马克思哲学与整个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而是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融合。就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本身而言,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融合意味着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实现。 二、中国优秀传统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优秀民族,在其聚集的土地上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中国传统哲学就是这种文化的成果之一。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大量西方哲学著作在中国高校的广泛传播,人们的西方哲学思维不断形成,于是,质疑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哲学思维的观点开始产生。所谓西方哲学思维,就是指首先由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形而上学》中系统阐释的“形而上学思维”。如果按照西方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判断,古代中国的确没有“系统”的形而上学的逻辑论证方式,即质疑传统中国没有哲学的观点是有根据的。但如果仅仅依靠“僵硬”的论证方式来否定中国传统哲学的存在,不但情感上容易伤害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而且不符合理性的判断,即否定中国传统哲学存在是不合乎理性思维逻辑的。从理性逻辑上理解,哲学不但具有特殊的思维方式,还具有特别的思想主旨。哲学特别的思想主旨就是对思想的前提进行“反思”,简称“反思”,与此相适应,哲学的思维方式也是“反思”。这就是说,就哲学而言,“反思”有两层内涵,即作为思维方式的“反思”和作为哲学形态的“反思”。纵观中国哲学史,无论是道家学派的著作(比如《道德经》等),还是儒家学派的著作(比如《论语》、《孟子》等),抑或其他中国哲学学派的著作,都展现出了“反思”的特性。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③。老子的这一思想,深刻地阐明了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思想,显然符合哲学“反思”的特征。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④。这段话表明,孔子的伦理论证极具西方哲学的“反思”精神,即孔子从伦理学的视角,深刻反思了人们问什么要反思何为“好学”。孟子在《梁惠王上》中提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⑤。孟子的这一思想,从现代哲学的视角看,就是典型的西方哲学中的朴素唯物论思想。当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反思特性,在形式上是对思想主旨的“反思”,但将这种“反思”置于思维方式的框架之中认识,这种思想主旨的反思本身也是思维方式的“反思”,所以,可以据此得出结论,古代中国是存在哲学形式的。这种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相比,我们将其称之为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性存在,并不能够证明中国传统哲学的当代意义,也不能直接表明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优秀哲学要素。进入20世纪以来,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反思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发动了著名的“新文化运动”。据百度百科的词条“新文化运动”解释,20世纪初发生的新文化运动,被视为是“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运动。从实践上理解,这种反思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从哲学上理解,这种反思和批判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实践证明,尽管遇到了复古主义者的抵制,“新文化运动”的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新文化运动”的主旨视为“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还是值得商榷的,即在我们看来,“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只能是反对“传统、孔教和文言”中个别内容的当代意蕴,而不是要彻底和全盘否定“传统、孔教和文言”。同时,近年来,或许是因为市场经济的“资本逻辑”影响,或许是因为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一些人又提出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改造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理念。在这些人看来,中华民族曾经是最为优秀的民族之一,有着笑傲世界各国的文化和哲学,亵渎或不重视中国传统哲学,情感上就是数典忘祖,实践上就是历史虚无主义。从辩证法的视角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既不是一无是处,也不是包治当下时代思想疾病的唯一良药。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从辩证法的角度就论证过“现实”与“理性”的关系,即黑格尔认为,“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⑥。黑格尔之所以作出如此判断,是因为黑格尔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⑦。按照黑格尔的这种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诸多要素因其时代的变化,在当下时代的中国都要失去其合理性。当代中国道路的选择和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确立表明,黑格尔的理解的确是正确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诸多要素已经被时代所淘汰,比如,旧中国的人们耳熟能详的“三纲理念”(注:“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已经被深度批判和彻底否定。同样,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即按照任何否定都是在肯定基础上的否定的观点,中国传统哲学中也必然存在能够在当下时代依然具有生命力的要素。比如,孔子思想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交往哲学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哲学思想,等等,都是当下哲学应该加以研究的重要哲学理念。这些在当下时代依然具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哲学成分,我们称之为中国优秀传统哲学。 从哲学上理解,现代化就是现代性精神的现实存在,从实践上理解,现代化就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无论何种理解,现代化就意味着要与当下的现实生活实践相关联。据此,如果想在当下发挥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价值,就必须将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哲学根据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因为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赋予了新的内容,必须将中国优秀传统哲学要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才能将中国优秀传统哲学要素融入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比如,儒家哲学的“无常”思想,如果从传统哲学的内涵理解无常——“仁、义、礼、智、信”,无常就是维护封建主义的伦理规则和政治原则,必须被批判,但如果将“仁、义、礼、智、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赋予新的伦理规则和政治原则,那么,新的无常思想不仅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现代化,而且极具现实生活世界的推广意蕴和价值。其二,因为人们的哲学水平发生的变化,必须将中国优秀传统哲学要素赋予新的解释原则和理解原则,才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优秀传统哲学要素的“优秀所在”,从而愿意自觉地践行这些被赋予新的时代意蕴的中国优秀传统哲学要素。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内容很多,就当下的时代精神而言,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至少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一,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语言现代化”。语言是表征思想的载体,恰当的和准确的语言是人们理解和接受该思想的前提条件。当下时代,因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传播思想的语言形式日益多样化,比如,传统媒介的文字语言,日益被电视语言和以电脑和手机为媒介的多媒体语言所挤压。所谓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语言现代化”,就是要将中国哲学的思想转化为多种日益被人们易于掌握的语言形式所表达。其二,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思想现代化”。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由于人的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人们可以通过读书学习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思想。但思想是时代的产物,生活在当下时代的人们,不论书籍中如何解读中国优秀传统哲学,他们都会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的体验来理解相关的中国优秀传统哲学,这种理解就是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思想现代化”的实现。 三、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 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涉及的中国元素众多,其中,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就是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们的关系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中最为本质的基本问题。这就是说,当下中国的社会建设逻辑,既不能没有马克思哲学的在场⑧,也不能没有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在场。用陈先达先生的话说就是,“包括创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民族复兴,也包括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这是一条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指导,又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道路。这条路历经90多年的摸索,在艰难曲折中跋涉前行。有经验,也有教训。只有站在社会形态变革的高度进行审视,才能牢固确立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什么为指导思想,以及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这个重大问题”⑨。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样,包含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谁决定谁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否相互融合的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是第一性的,可以作为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指导前提。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答案却比较宽泛,即除了少数悲观主义者外,人们都认可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融合的观念,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只有融入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够真正成为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可行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之,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相融合是马克思哲学合乎理性的保障,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的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合法性存在的前提,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特别重视理论的合理性问题,不止一次分析理论的合理性和彻底性的理论现实性问题(注:理论的合理性是彻底性的前提,即没有理论的合理性就不存在理论的彻底性),比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已经掌握群众,也会变为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⑩。与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相适应,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本质上就是要实现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之间的融合,从而发现马克思哲学合乎理性的根据。之所以说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相合是马克思哲学合乎理性的保障,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相融合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上。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下中国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没有马克思哲学在场的当代哲学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中国哲学。之所以将根源于马克思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当下中国的时代精神,根本意蕴上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了主流的中国意识形态,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决定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任何形式的哲学和哲学研究,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批判,否则,都将会脱离或背离时代精神而成为伪哲学。其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哲学标识,没有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在场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能被赋予中国的哲学。近年来,中国内地的诸多学者到访台湾大学,原因之一就是学者们认为台湾的高校更为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中包含哲学),甚至有网民喊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在台湾的观点。从这层意蕴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没有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介入。当然,也不能太过专注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意蕴研究,而不是更多强调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研究,从而导致研究成果的狭隘性和片面性,即容易错过促使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合理性的更大可能。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思想前提,也是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相融合的哲学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社会实践中,从来没有消灭“左倾”和右倾的错误。之所以没有消灭右倾的错误,或许是因为意识形态领域追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力度把握不够准确;之所以没有消灭“左倾”的错误,或许是因为过于强调马克思哲学的原初意蕴。所以,警惕右和防止“左”的困难之一也可以理解为,如何“平衡”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关系。确切说,用“引领”或许比用“平衡”更为准确,因为,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不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而应该是马克思哲学中国化引领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关系,或者说,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相融合后的哲学形态依然是与“马克思哲学”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黑格尔在其构筑合法性社会结构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理性的洞察,会使我们跟现实调和;哲学把这种调和只给予那些人,他们一度产生内心的要求,这种要求驱使他们以概念来把握”(11)。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很明确,合理性的存在和现实的调和就是合法性的存在。但唯物史观的“历史合力论”理论认为,理论的合理性存在并不代表该理论存在的合法性,只有被人民选择的理论才应该是合法性理论。当下中国的社会实践表明,不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中国优秀传统哲学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差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是中国人民的无意识(亦称潜意识)选择。在合乎理性的论证上,作为自觉的意识是重要的,但在合法性的阐释上,作为被动的无意识同样重要。从此种意蕴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具有当代存在的合法性,更是因为其合乎中国人民选择的需要。其一,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是为了促使中国人民更好地理解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哲学的需要。2005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波及诸多国家的金融危机,一度使马克思的著作再次在资本主义国家畅销,而德里达早就对此给予了警告,即德里达认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12)。既然如此,为了促使中国人民更好地理解何为马克思哲学、何为真正的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中国化就成为了其中的路径之一。其二,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是为了保障中国人民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基因”的理论,在深入人们思想深处的同时,也必须要警惕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名,实际上是要将中国改革引向重走尊孔读经、以儒治国的老路的理论。这就是说,学者们不要断章取义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即不要割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现代化具有指导性作用的关系,换言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只是为了保障中国人民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而不是要用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立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根源于马克思哲学,但又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相互融合的哲学形态。从空间哲学的视角理解,虽然中国人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选择不能离开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学习背景,但归根结底意义上也不能背离改革开放下的时代精神。作为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相互融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这种时代精神基础上概括而成的,即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选择。 注释: ①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载《光明日报》2015年7月3日。 ②[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邓乾德:《诸子百家·现代版》,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④孔丘:《论语》,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年版。 ⑤颜炳罡:《四书五经·现代版》,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⑥[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阳,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⑦[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阳,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⑧曹典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方法论之辨》,载《理论探讨》2015年第3期。 ⑨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载《光明日报》2015年7月3日。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阳,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2)[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标签: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时代精神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理性选择理论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世界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