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_袁伟亚 1,陈光辉2

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_袁伟亚 1,陈光辉2

摘要:城市作为一个巨系统,与生态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由于城市化过多关注经济功能、忽视城市的生态功能,造成下垫面硬化,湿地、湖泊被部分填埋,绿地减少。此外,现有的管网设计多偏重末端集中控制,造成城市地表径流增大,既浪费了雨水资源又使城市埋下了内涝多发的隐患。实践表明,采取单一的工程措施很难全面解决城市旱涝、水体污染、绿地减少等问题,城市建设与管理亟需树立系统整合的理念,以此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建设理念,开始在我国推广。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潜在问题;对策

1导言

虽说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均和人均量不足导致我国的地下水位在不断地下降。为了转变这一问题,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关注水资源的难题,并切合实际的分析规划,以期能够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城市建设单位也是如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城市建设阶段,可以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展开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保障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文章结针对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

2海绵城市理念分析

海绵城市理论机制中,城市类似于海绵,能在下雨时实现有效吸水,并且在干旱时进行放水操作,建立自主调整城市干湿度的模式。为了更好的完成城市雨涝管理,从而有效适应环境变化,能在城市变化的基础上,建构更加有效的处理机制和管控措施。在海绵城市理论分析机制建立过程中,不仅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防止城市病,实现全面水资源利用。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践行海绵城市和生态管理的平衡化发展。另外,在海绵城市理念建立和运行过程中,结合管理机制进行集中处理,能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从而保证自然管理机制和管控要求之间的稳定性。传统城市模式中,雨水收集往往是流入城市下水管道,是水资源的浪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受到一些外界环境的影响,只有积极建设更加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失。也就是说,海绵城市理论主要是针对热岛效应建立的新型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缓解旱涝问题,从而减轻城市污染,为城市化进程增速提高实效性。

3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

3.1项目选择

海绵城市PPP项目前期评价机制的不完善。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物有所值”审查结果将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世界上很多国家运用资金价值(ValueforMoney,VFM)评价方法,对PPP项目进行评价,而我国PPP项目前期评价中VFM的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对PPP项目本身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和外部性考虑不足,缺乏大量影子價格与行业数据等基础数据。由于缺乏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积累支撑,定量VFM不仅成本高而且缺乏准确性。

3.2社会公众缺乏认识

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普遍缺乏认知。城市化建设的前期,人们只顾一味的追求建设速度和便利,而忽视了与自然和谐共处。大面积的硬化路面和广场的出现,使宝贵的雨水未经利用而付之东流,缺乏考虑雨水资源再利用。不论是城市老旧城区改造,还是新城区建设,都因绿地率低,难以提供充足的地上空间布置,影响开发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同时部分市民对城市建设改造缺乏理解和支持,甚至是抵触设障。

3.3科技水平能力不足

海绵城市是建设行业中的一个新方向,现有的经验不够完善,只能作为部分的参考,建立完善的全面的信息系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短期内无法提供完善的方案。由此,近几年,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不能太过着急,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此外,探索的过程大量的资金消耗以及缺乏专业性的人材都是面临的挑战,特别是专业人材的培养更不是一日可成的事情,是一个需要时间慢慢培养的,所以暂时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建设讨论活动,相互不能交流讨论,导致技术水平无法快速提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

4控制对策分析

4.1增强PPP模式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可操作性

PPP模式在发达国家应用较为广泛,是一种规范、有效的做法。2014年财政部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这标志着PPP模式在我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如何提高PPP模式的实际操作性。一要不断创新政府购买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二是要提高资金投入的竞争性,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三是要创新政府采购方式,优化采购程序,发挥好政府和市场各自我的比较优势。

4.2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

大力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具有海绵体功能的生态化公园作为一个个绿意盎然的城市蓄水库,能有效地应对暴雨侵袭,减少汛情导致损失,美国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美国大力增强城市海绵体功能的实践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雨水塘等末端措施,相对集中地处理雨水,控制径流污染。但是,美国在建设过程中发现这种方法投入大、效率低、实施困难,而且解决不了水系的整体环境问题。因此,在第二阶段美国针对末端治理的不足,从源头上利用小型、分散的措施形成水系循环,解决径流减排及污染,这就是“低影响开发”实践。美国在实践中又发现,遇到大暴雨,这种做法的排洪排涝能力明显不足,而且这些措施不能做到对城市的全覆盖。因此,在第三阶段即进入21世纪后,美国开展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实践,即海绵城市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4.3营造良好氛围,共同缔造海绵

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深入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的重意义和政策措施,引导市民养成生态环保的生活习惯,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主动性;加强对相关部门监管人员及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从业人员的业务培提高参与海绵城市建設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注重总结典型经验,拓展群众参与和监督,做好宣传工作,共同缔造海绵城市建设。

4.4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开发的目标和技术

关于目标方面,因地制宜的规划和发展是保证海绵城市成功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切合实际分析,结合雨洪利用、污染控制等多方面考虑设计,排水系统位置的选取和城市的建设发展相契合。此外,在设计的阶段,还有必要关注城市的位置、城市的气候特点、水文特點等多个因素,因地制宜的确定开发的目标。此外,还可以把径流总量当作城市建设中控制的关键目标,并制定合理的实施措施。

关于技术方面,在建设中还有必要切合实际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这一技术不仅能够符合环境保护等基本原则,还能够结合雨水技术分析组合,对渗透系统、截污系统、储备系统等进行合理开发,还可以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建设研究设计,以期能够保证城市用水和城市污水排放的科学合理性。

5结论

总而言之,对海绵城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可以为政府及有关部门规划及实施海绵城市提供理论依据,以城市排水(雨水)规划为主体,进一步提升为城市开发理念转型、内涝风险智慧管控、雨水经济有效利用、海绵体行业培育与建设模式路径实践等,有助于回应各省市创建海绵城市试点的要求,实现海绵城市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敏.海绵城市发展与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6,20:22+24.

[2]方世南,戴仁璋.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1:88-92+99.

[3]孙振勇,李钟宁,晁新秀.海绵城市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J].山东水利,2016,11:43-44.

[4]方世南,戴仁璋.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1:88-92+99.

论文作者:袁伟亚 1,陈光辉2

论文发表刊物: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30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_袁伟亚 1,陈光辉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