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中黄37,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黄论文,新品种论文,大豆论文,高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黄37(原代号中作01-03)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利用本所高代品系95B020为母本,早熟18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采用改良系谱法选育而成。2006年8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北京、天津、河北中部、山东西北部地区夏播种植。
1 特征特性
株型收敛,白花,灰毛,卵圆叶形,亚有限结荚习性。子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褐脐,子粒大而整齐,商品性好。株高80cm左右,有效分枝2.08个,单株有效荚数37.02个,单株粒数82.78个,单株粒重20.29g,百粒重27.32g,生育期110d,成熟时荚呈浅褐色。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均好。
经黄淮区试指定鉴定单位南京农业大学鉴定,中黄37对SMV S3株系表现为高抗,对SC8、SC11、SC13株系表现为抗病;对包囊线虫SCN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表现为中感。
2004、200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分析测定,中黄37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3.82%和43.91%,脂肪含量分别为19.36%和19.98%。
2 产量表现
2002~2003年本所品比试验,667平均产量170.87kg,比对照早熟18增产33.0%,增产极显著。2004~2005年参加国家黄淮北片夏大豆区试。2004年,平均产量206.69kg,比对照品种冀豆12增产13.02%,达极显著水平,居第1位;2005年,平均产量218.69kg,比对照品种早熟18增产12.55%,增产极显著,居第1位。2年区试16个试点,平均产量212.69kg,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6.37%,其中有10个试点产量在200kg以上,其中北京大兴、河北宁晋产量分别高达235.74kg和235.10kg。2005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14.81kg,比对照增产3.75%。6个试点中5个试点增产,4个试点产量突破200kg,河北宁晋高达324.8kg。
3 栽培技术
3.1 施足底肥 根据土壤肥力情况结合整地施底肥,足墒播种,保苗全、苗壮。一般底肥667施优质有机肥250kg、硫酸二铵20kg、钾肥5~10kg。
3.2 适时播种 夏播最适播期为6月上旬至中旬,一般不超过6月25日;以条播为宜,条播行距40~50cm,下种要均匀;中上等肥力地块,667种植密度1.3万~1.5万株左右,肥力水平偏低的地块,可留苗1.6万~1.8万株。
3.3 田间管理 中耕锄草,苗期一般不浇水、不追肥,特殊干旱年份要灵活掌握。结合施肥进行浅中耕1~2次,及时间苗、拔锄大草。一般在大豆花荚期要浇水,土壤肥力较差的地块结合浇开花水追施尿素5~7kg/667,可增花、保荚。结荚和鼓粒期遇干旱要及时灌溉,减少瘪粒,提高粒重。在大豆生长过程中,要注意防治病虫害。成熟后及时收获。
联系电话:010-6218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