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育观念向教育实践的转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以来,在我国幼教领域的改革中,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成为探讨的热点。实际上,80年代以来我国幼教改革的进程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教育观念的变化。80年代,西方的发生认识论和人类发展生态学等学科的观点先后被引进我国幼教领域,激发了人们对儿童发展和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的重新思考。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建构而得到发展的。这个观点引起幼教实践中的变化是:强调知识灌输、技能训练→注意开发智力、挖掘潜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上述过程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观点逐渐转化为我国的幼教实践,促进了幼教的改革。无数类似的转化,使我国幼教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生事物。因此,我们可以说,幼教改革和发展的深层根源和动力是观念向实践的转化。
80年代以来我国幼教观念的更新及其所引起的实践改革中所蕴含的指导思想,经过幼教行政部门的总结,已在1990年开始试行的两个幼教法规中得到体现。两个幼教法规发布后,全国有10所幼儿园被确定为贯制《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的试点园。这些幼儿园通过实践和研究形成了本园的课程结构。他们根据《规程》中的幼儿园任务、保教主要目标、教育工作的原则等,以原有经验为基础,制订出本园的教育目标(或幼儿发展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活动及评价工具,即将国家法令规定的要求转化为本园教师可操作的实际工作方案。这些方案的形成就经历了由观念向实践转化,并对实践进行提炼上升为理论框架,这样一种多次反复的过程。
当一所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方案确定以后,未曾参与确定该方案的教师在实施该方案时还需要经历从观念向实践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下功夫体会方案中列出的活动设计(或教案)中所蕴含的观念(或指导思想),并针对本班幼儿发展情况及当时园内外环境条件,制订计划,设计活动(或编写教案)。若只从活动形式上照搬,而执行者的观念与设计者的观念不一致,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在一些曾经探索过新课题的幼儿园里,全园推开后的活动设计和实施效果往往不如探索初期,其原因是探索初期研究人员的观念比较明确,而当人员变动后,实施者对观念的更新未能予以重视。
上述情况说明两个问题:(1)要将《规程》的观念转化为教师可操作的实践活动,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也就是说建立课程是观念向实践转化的中介;(2)执行某一课程实施方案时,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将方案所蕴含的观念转化为自己的观念,这样,设计和实际操作的过程就是教师观念更新以及观念转化为实践的过程。这是巩固探索成果和使已建立起来的课程实施方案得到落实并不断发展完善的关键,必须予以重视。
目前,贯彻《规程》已从试点向全国推开,广大幼儿园都面临着怎样将《规程》中的观念转化为本园的教育实践这个问题,因此更新观念已是当前我国幼教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若仍然衷于追求形式的新鲜多样,就会徒然消耗师生的时间和精力,难以真正落实《规程》提出的任务和保教目标。此外,由于十多年来陆续出现多种课程模式、多种实施方案,广大幼儿园还面临着怎样借鉴他园的课程来建构本园的方案,怎样判断什么东西对自己是适宜的这样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同样是要明确:更新教育观念,不能停留在形式上的模仿,而应深入寻找形式背后所蕴含的观念,并针对本园实际来制定方案。这样制定出来的方案即使不能有所创新,也能切合实际。
既然当前幼教改革的深入发展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那么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新的幼儿教育观念。《幼儿教育》今年第5期《论幼儿教育观》一文中作者对在正确的儿童观指导下的教育观的内涵作了梳理,列出了七条内容。本文对此作几点简要说明,希望能帮助读者领会其实质。
1.怎样看待幼儿教育的目的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幼教工作的方向,幼儿的发展是幼教工作的立足点,两者是统一的。幼儿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也要满足每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幼教工作应从每个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引导他们沿着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方向发展,为他们终身的发展打下基础。幼教工作只有面向每个幼儿,使他们都能得到身心和谐发展,才可能达到目的。这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孩子发展到同等水平,更不是要求每个孩子都发展得很全面,但必须使他们个个都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得到发展。
2.我们的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幼儿教育为未来的社会成员打什么基础:我们要培养的社会主义新人是能够顺利地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并能推动未来社会持续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人。这样的人需要在幼儿时期得到健康、认知、社会性、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例如,培养他们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使他们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各种集体活动,有充分的机会与周围的人、事、物交互作用;从培养集体生活的行为规范入手,寓各项行为规则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中,为建立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打基础。类似这样的教育既能使幼儿从家庭进入第一个社会集体——幼儿园时心情舒畅、活泼愉快,又能为他们奠定成长为社会公民的必要基础。
3.怎样组织幼儿教育工作才能达到上述目的:要根据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目标,针对幼儿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采用相应的组织形式,为每个幼儿提供能积极参与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幼儿都能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并通过身心多方面的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全班、分组、个别)应服从教育目标和内容,有利于提高教育过程的效率。在这里需要再次强调游戏是幼儿时期的基本活动这一观点。尤其是那些真正按照每个孩子的意愿作出选择的游戏,其教育作用还需要深入开发。
4.教师怎样发挥教育作用:教师要掌握一种将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技术。这种技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把别人的观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实践。这主要是设计教育活动的技术,就是根据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考虑怎样组织教育活动。这里就需要运用别人的观念来指导自己实施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活动这样一个操作过程,使教育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二是把渗透在教育活动中的观念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促进其发展。这主要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技术,就是根据所设计的活动的要求和内容,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引导或指导他们在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在此过程中,有时需要摆脱预定计划的束缚,针对教育过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这可以说是带有教育艺术性质的随机教育,它能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出现一种默契,这样的活动由于师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因此对幼儿和教师的各方面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现在以怎样为新入园的幼儿设计活动为例说明上述观点。幼儿入园是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关,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逐渐适应集体生活。这一关过得是否愉快,对他们身心和谐发展影响很大。教师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使之能适应每个孩子的不同兴趣,吸引他们积极投入,让他们有机会显示各自的爱好、能力、水平以及个性特点。实践证明,这样的一些活动是受孩子们欢迎的:(1)在地毯上玩积木、小汽车等,活动量大的男孩特别喜欢,比坐着在桌上玩安稳得多。(2)小型的娃娃家(有床、娃娃、小被、椅、桌、碗、勺和奶瓶),最好2~3套并排放,孩子可以单独玩,也可互相交谈,还可以两人一起玩,这样的活动特别适合胆小、内向的孩子。(3)将大白纸铺在桌上用透明胶纸或图钉固定,让孩子们用蜡笔或油画棒任意涂鸦,可几人同时操作,教师可从中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有的用笔大胆地横扫或转圈,有的落笔很轻,有的能说出画的是太阳、飞机等。(4)用瓶子、小碗把颗粒(木珠、石子、蚕豆等)倒来倒去或用勺舀来舀去等。这几组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二三岁的幼儿喜欢动手操作,还不会与同伴一起玩,所提供的材料要能满足他们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让幼儿按各自的发展步伐前进;教师通过与幼儿一起玩,激发他们参与、投入的积极性,使他们发挥潜能,不急于要求他们按教师预定的要求进行操作。这样,孩子没有压力,教师也不太费劲。在设计各种活动时,有目的地把一些基本的行为规则渗透进去,孩子们并不感到拘束,相反,由于行为习惯好,能友好地相处,心情舒畅,玩得充分,各方面的发展都能得到有效的促进。这一切充分体现出对幼儿个体的尊重、对幼儿特点和潜能的认识、对教育与幼儿认识规律相互关系的认识和对幼儿教育自身规律的认识等一系列观念形态的东西。
综上所述,教育观念向教育实践转化并落实到促进幼儿发展上,需要经历以下步骤:
1.将其他学科的观念转化为幼儿教育观念,即用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观点,分析、总结幼教工作经验,更新幼教观念;
2.以新的幼教观念为指导,建立幼教课程框架,形成“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一教育活动→教育评价”这样一个整体结构;
3.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设计教育活动,并实施一系列的活动,使教育影响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促进其发展。
上述每一个步骤都包含一系列具体程序,综合起来可称为教育观念向教育实践转化的技术。其中第一步由理论工作者和行政人员合作进行。第二步由理论工作者和行政人员共同研究形成一般框架;各园园长和教师共同研究,形成本园的课程整体结构。第三步由园长指导各班教师集体研究和实施。
上述转化技术是我国幼教改革十多年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行政人员、园长和教师共同努力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