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静脉置管运用于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必要性的研究分析论文_杨介梅1,刘开群2,黄汝佳3

脐静脉置管运用于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必要性的研究分析

杨介梅1 刘开群2 黄汝佳3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生儿科;646000)

【摘要】目的:探究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脐静脉置管的必要性。方法 此次64例研究对象全部选自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期间本院早产儿,根据治疗前后顺序分为实验组(n=32)和常规组(n=32),常规组通过PICC置管进行治疗,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脐静脉置管进行治疗,将两种方式治疗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儿在住院时间、体重恢复时间、排胎便时间以及低血糖改善时间上,全部优于常规组,统计学均有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实验组(15.63%)低于常规组(40.63%),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 对极低、低或出生体重儿应用脐静脉置管明显优于普通静脉置管,加快体重的提升,并减少不良反应,较适用于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

【关键词】脐静脉置管;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7-0420-02

早产儿通常存在低体重或极低体重,出生之后无法通过胃肠吸收营养,所以就要应用静脉通道来补充营养,虽然外周静脉中心置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情况,但是由于患儿的周围循环多有欠缺,全身出现水肿现象,这就会严重影响穿刺操作,增加患儿的痛苦且影响治疗效果[1]。这就需要应用其它适合患儿的有效手段。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治疗中脐静脉置管不断普遍应用。因此本次针对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脐静脉置管的必要性进行了相关研究。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68例研究对象全部选自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期间本院早产儿,根据治疗前后顺序分为实验组(n=32)和常规组(n=32)。其中实验组男患儿12例,女患儿20例,胎龄为26.9-34.9周,平均胎龄为(30.9±1.6)周,出生体重为0.99-1.54kg,平均体重(1.31±0.24)kg;常规组男患儿24例,女患儿8例,胎龄为27.1-34.3周,平均胎龄为(30.7±1.5)周,出生体重为1.02-1.51kg,平均体重(1.25±0.23)kg。以上患儿的常规资料差异上,统计学无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通过PICC置管进行治疗,置管前先明确患儿的静脉详情,并找到最佳穿刺点。对穿刺点以及周边部位消毒,并将穿刺针、肝素帽、连接器、导管等器械通过0.9%氯化钠溶液清洗,将止血带绑至距穿刺位置12厘米处,之后开始穿刺,出现回血后表示穿刺成功,之后将导管推到合适部位,插管鞘撤出之后进行固定。完成置管后要行普通护理。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脐静脉置管进行治疗,先应用脐静脉置管,将患儿的脐部留长2至4厘米,患儿仰卧在红外保暖台上,将患儿的用束带固定好,切断患儿的脐带并保留1厘米,将脐静脉以及脐动脉完全露出,将导管置入脐静脉中,插入深度要根据患儿体重来决定,有回抽血时穿刺成功,通过X线判断导管尾端位置,根据具体情况微调,之后在行固定缝合术并用纱布包裹。结束后将导管和微量输液泵连接,连续静脉滴注,应用肝素生理盐水通管,每隔4h一次。置管结束后要定期查看穿刺位置并更换纱布预防感染,并密切关注患儿有无感染、出血、渗液等情况,如有要立即拔管。脐静脉置管7天后拔除,之后要置入PICC,具体方法同常规组。

1.3 观察指标

将两种置管后患儿的住院时间、体重恢复时间、排胎便时间、低血糖改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并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均数±平方差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组间对比;用百分比率(%)代表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差异明显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对比64例患儿置管详细情况

两组患儿在住院时间、体重恢复时间、排胎便时间以及低血糖改善时间上,实验组均低于常规组,且对比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对比64例患儿置管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儿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上,实验组为15.63%,常规组为40.63%,组间对比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由于早产会出现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机体各项机能均未良好发育,不耐受喂养,因此就必须要对患儿进行营养供给,通常会选择静脉营养支持。然而患儿的各项体征均未达到理想状态,进而增加了穿刺难度,通常穿刺一次成功率较低,会增加穿刺次数,这就会阻碍患儿的生长健康,因此就需要应用对患儿伤害较小的最佳营养支持方式[2]。临床中PICC是一种最佳静脉置管方式,但是较适合成年人和儿童,应用于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成功率较低。据相关研究证实,患儿的血管极细,并不适用于普通静脉置管,但是脐静脉置管效果较为理想,且在临床新生儿治疗中逐渐广泛使用,特别是治疗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此种置管方式操作简便,同时确保正常用药;而置管时间留置较久,这就减少了反复穿刺带给患儿的伤害。同时药物通过脐静脉进入患儿机体,可以避免因药物的多种原因诱发的静脉炎[3]。

此次研究中,实验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体重恢复时间、排胎便时间以及低血糖改善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上,常规组超出了对照组25.00%,且统计学有意义(χ2=4.947,P=0.026)。这就表示,先对患儿进行脐静脉置管,留置7天后,患儿的各项机体功能以及血管情况好转,之后在行PICC置管,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病情。而PICC不适用于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供给营养,不仅会增加不良反应,还会影响患儿康复。由于患儿免疫力和防御功能较弱,极易出现多种并发症。而脐静脉置管可以促进患儿机体各项功能的恢复,特使适用于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急救。等患儿各项机能康复平稳后在进行PICC置管,能够将PICC置管的优点完全发挥,进而弥补脐静脉置管的缺点。

综上所述,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先应用脐静脉置管,病情稳定后再应用PICC置管,取得了良好成效,能够提升肠胃营养供给效果。

参考文献:

[1] 于新颖, 孙梅莹, 李欣. 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J]. 上海护理, 2017, 17(2):52-54.

[2] 黄朝梅, 高平明, 黄倩怡,等. 经近心端静脉PICC置管在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17, 32(17):41-42.

[3] 陈燕霞, 萧晓红, 廖金花. PlCC在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 32(23):1806-1808.

论文作者:杨介梅1,刘开群2,黄汝佳3

论文发表刊物: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  ;  ;  ;  ;  ;  ;  ;  

脐静脉置管运用于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必要性的研究分析论文_杨介梅1,刘开群2,黄汝佳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