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策略论文,课程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已经启动,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 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是教学过程的展开。因此,探讨地理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教学理念 下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揭示其本质特点,而且以此为基础,可以有效地推动地理新课 程的实施,实现地理课程目标。
一、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三维一体”模式
以往课程目标一般由三个方面组成: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思维教育。目标局限于“ 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存在着成人化、绝对化和抽象化问题,很 难操作和落实。并且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思想教育则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而成为附属,变得可有可无,结果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忽视学生 的全面发展。
新高中地理课程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制订,在总体目标之下,又有三个领域的分目 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形成一种“三维一体” 交互作用模式(见图1)。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 均衡、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
在这个模式中,地理课程目标的三方面不是简单的交互过程,而是由各个要素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体。尽管在某些特定教学环节中 ,某一个因素可能是主要教学目标,但就一般而言,这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要使地理课程目标得以更好的实现,必须优化地理教学过程,使三个维度达到最优化 (图1中阴影部分)。
二、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体现的教学理念
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在地理课程目标中体现了以下几方面教 学理念:
1.基于“学生全面发展”进行教学的整体观
人不仅有认知,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是一个认识体,那就简化了 对人的认识,如果教学只注重培养认识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学的意义。
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 整合。如新课程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 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考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 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 、毅力和探索精神。同时,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为 ,关心和爱护人类的意识和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体会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 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就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参与到学习 中来,使学生在认知的同时感受理解知识的内在意志,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 长。
2.基于“现实生活经验和真实教育情景”进行教学的体验观
体验学习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 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 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
新高中地理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机会 ,使他们获得一些有重要价值的、印象深刻的经验、体验和经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模拟”等活动,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 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 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例如在新高中地理课程内容标准中提出:“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 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开展一次模拟活动(如南水 北调‘调出区’居民与‘调入区’居民的对话),扮演角色,交流看法”“由学生自己 担任‘导游’,开展一次体验性的导游活动”等等。
3.基于“对话与交流”进行教学的师生观
传统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
新高中地理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由居高临 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鼓励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
4.基于“问题探究”进行教学的过程观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 ,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结果记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 程。传统的地理教学在讲授规律、原理时,通常是直接指向结论,很少让学生经历当初 科学家发现的思维过程,重标准答案甚于重智力开发,让学生解决的问题过于模式化和 公式化,不易使学生形成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
新高中地理课程强调,地理教学要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 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向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使之经历由提 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和想象,通过直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 并用,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
三、新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策略
1.变注重“双基”为关注“三维”
在传统的教学目的中,教师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往往只涉及各知识点及其组成的 知识结构以及掌握知识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智力因素,而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诸如兴趣、动机、意志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 ,考虑很少甚至没有,这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
新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 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就是 要求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挖掘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方面的非智力因素,成为“知情意行合一”的统一体。
例如,七十年代英国学者卢卡斯教授提出的环境教育模式(见图2,阴影部分表示综合 环境素质)就充分体现了关注“三维”的教学目标。这一模式将环境教育界定为三个不 同的侧面:一是关于环境的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环境知识的教育,使学生理解自然 界各种要素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在环境中教育,让学生直接接触 环境,通过亲身的体验来培养观察、欣赏、关注环境的能力,从而提高环境意识;三是 为了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培养学生对环境关注和负责的态度,并使之自觉地投入到爱 护环境、改善环境的行动之中。
上述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环境知识、意识、责任感和行为等综合 环境素质,从而使环境道德由内在的环境意识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品质,由环境道德认知 上升为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促使环境道德的真正形成。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心教学流程的程式化、细节化,使教 学过程沿着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进行,一切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丧失了教学过 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念是: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知识的生长,是新旧经验的 相互作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和接受。新高中地理课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 ”,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地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过程,通过学生思考、体验这 些心理过程,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衡量人的发展最深 层的指标,使地理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地理知识的过程,变成一种 伴随着学生对地理知识思考,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例如,在学习有关热力环流的知识时,设计如下实验,让学生参与地理知识、原理、 概念的形成过程。将一个盆里装满水,另一个盆里装满沙子,放一支温度计在水里,将 另一支插入沙子中,然后把两个盆子放在阳光下。让学生预测哪一个盆的温度会高些, 哪一个会低些?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
3.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
传统的地理教学过于注重师生之间“授——受”关系,教学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 培养”活动,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从而使“双边活动”变成了“单 向传递”;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简单地“复制”教 师讲授的内容。
新高中地理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的交往、互动,从而使师 生双方达成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分享彼此的成功与喜悦,也能分担双方的挫折与困惑。因此,教学 过程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获取“营养”和价值的过 程,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4.变“单一接受式”学习为“有指导的研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识取向”。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单向传授性的,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单一接受性的弊端。
新高中地理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 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即提倡以“主 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例如,在研究性课题“城区中巴车是否该停用的调查”学习中,研究小组中的同学通 过调查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到不同观点,正反方各抒己见,最后提出: 限制中巴车上牌、限制行驶路线等几种方案,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这种研究性课题使 学生不仅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而且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培养了用辩论方法分析解 决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被赋予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有利于培养学生 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自主活动中感受 愉悦,当然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了教师的指导与管理,才能 确保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