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国工会及劳动关系现状的考察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劳动关系论文,工会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应德国工会联合会有关地区和产业工会的邀请,经市总常委会批准,我们天津工人运动理论研究会代表团一行14人,于2005年6月17日至30日,对德国工会及劳动关系现状进行了专题考察并顺道考察了欧洲其他一些国家。考察期间,代表团分别拜会了德工联奥斯纳布吕克地区工会、柏林与纽伦保地区工会、德国制造与服务业工会、柏林教育与科技工会和德工联工作与生活协会等地区与行业组织,听取了德国工会组织体系、主要任务和活动方式的介绍,详细考察了德国当前工会工作和劳动关系现状。
通过这次考察交流,对于双方工会加深了解、增进理解、扩大共识、相互借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对宣传中国工会和天津工会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德国工会对我们这次考察交流活动较为重视,五个地区和行业工会的主要领导人及集体谈判的首席代表分别接见了代表团一行,并参加了座谈交流。现将此次考察交流的主要收获和启示综述如下。
一、德国工会组织和劳动关系的现状
德国工会联合会(以下简称德工联或德国工会)是德国统一的工会组织,由全国各产业工会和地区工会组成,现有会员770万人。 德国工会称自己是独立于任何政党的社会组织,但笔者考察后认为,德国工会虽然不隶属于任何党派但有着一定的政党背景倾向,其工会领导人和干部大都是社会民主党成员,工会与社民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有着很多共同的政治倾向又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主要任务是参与产业政策和社会劳动政策的制定,代表会员与雇主委员会及其企业资方进行工资集体谈判,为会员提供劳动争议的法律援助和就业培训服务,参加企业委员会对企业的民主管理工作等。随着德国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和现代化建设的升级,该国城市化比率已经达到87%,是历史上社会福利较高的发达国家之一,其人均寿命分别达到男75.4岁、女81.2岁的水平。德国工会曾经是欧洲国家中较有实力和影响的组织,其全国统一的组织力量、会员人数、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曾经占有一定的地位和优势。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的加剧、私有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一切听命于市场摆布”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泛起以及德国统一后政府和社会对原东德扶持倾斜投入等多种因素,使德国的就业方式、分配结构、社会福利水平暨劳动关系状况发生了急剧变化,德国工会由此进入被动守势时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矛盾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工会组织率持续下滑,工会会员大量流失。这些年来,德工联下属的各工会会员持续减少,已经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1180万下降到目前的770万,员工入会率由37%下降到22%,只占在职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而且员工缺乏入会的内在动力,发展新会员的难度越来越大,收效微乎其微。据德国工会介绍,这种工会走下坡路的现象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特征。除少数几个国家外,日本工会组织率下降到20%,美国工会组织率降至15%,法国已经跌到10%以下的谷底。与这种现象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丹麦、芬兰、比利时等几个少数欧洲国家,员工入会率分别保持着88%、79%和69%的较高比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政府把失业保险全部交由工会来管理并给予大量的资助,会员又享受一定的特惠待遇。分析德国及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会组织率持续下滑趋势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一是工资收入者的结构和劳动组织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随着产业不断升级及现代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白领和灰领职工群体具有明显的岗位竞争优势,使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从事劳动密集型岗位的普通工人群体越来越多地被排挤出劳动市场,加入失业大军的行列。加上资本家对高技能职工群体实行灵活的劳动时间和较高的收入待遇,使工会失去了对建立工资谈判机制的影响力,导致传统产业工人群体大量失业自然离开工会、高技能职工群体对工会不感兴趣不愿加入工会的双重境地。二是工会在遏制分配不公趋势中作用有限。过去几十年中,尽管德国经济总体上在缓慢增长,但分配差距过大,两级分化严重。据德国政府部门和有关社会权威机构调查统计,人口5‰的成员占据了社会财富的26%,而占就业结构主体的大量普遍职工群体的工资收入水平却在全面下降。其中,许多企业在推行私有化过程中普遍采取降低员工收入的政策,由于工会在阻止分配不公中作用有限,从而导致工会会员的大量流失。三是工会在社会福利削减趋势中的被动无力。近年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德国和欧洲盛行,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自由党和雇主联合会汇合在一起,主张包括经济和社会的一切领域都应置于市场的摆布之下,主张进一步削减社会福利,取消工资集体谈判自主权,限制工会的活动,降低企业主和富人的纳税比例,迫使现执政的社民党和绿党联盟政府在政策上作出让步。德国工会对此应对被动、作用无力,使该国近年来的社会保障水平在逐步降低。正如德国五金工会主席彼得斯所言,“尽管工会做出了努力,但在过去20年里还是没有能够阻止社会福利的削减势头,劳动力商品越来越受制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最终导致职工权利的削减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倒退”,这是德国工会组织率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四是临时用工及不稳定就业关系的扩大。德国共有210万个企业,其中,千人以上企业只占8%,三分之二是只有4人以下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是吸纳普通群体就业的主汇道,但大都采用灵活的临时用工方式,员工流动较大,形成了大批不稳定的就业关系,由于工会没有足够的人员力量在众多小企业中开展工作,加以德国当代青年对工人运动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起码的工会意识,主动加入工会的微乎其微。
(二)工会作用日渐削弱,工会工作处于守势。综观西欧当代工人运动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包括德国在内的所有西欧国家工会的作用、力量和影响从上世纪70年代初达到顶峰之后都出现了日渐萎缩、走下坡路的趋势。造成这种现实的根本性及决定性原因已在本文前一个问题中做出了较为详尽的分析。除组织率下降、会员流失外,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职工代表进入企业委员会、劳动法院、社会保障等机构的选举中,工会的作用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也在逐步弱化。20多年来,以基督教民主联盟和自由党为代表的社会势力联合雇主协会对工会的政策主张不断发起攻击,从多方面制造社会舆论、影响和修正联邦政府有关政策,在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现实背景下,迫使以施罗德为首的现执政的社民党与绿党联盟政府出台了大幅度削减的《2010社会福利计划》。此计划一经出台,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震动和影响。由于组织率的大幅下降使工会的反抗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对政府关于社会福利的削减计划和社会新自由主义势力的反击力不从心。更有甚者,在工会维权的重点领域出现了全日制劳动力平均工作时间普遍突破法律规定的趋势,造成职工和社会普通群体对工会信任度的大幅下降。据德国有关社会机构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占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对“工会是公共福利和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要求的代言人和辩护士”的作用表示不满或提出质疑。面对不断增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失业率的不断上升,不受保护的不稳定就业关系的扩大,社会公共福利日益削减的发展趋势,使工会从整体工作领域上陷入一种十分被动的守势状态。
二、德国工会的政治抉择和应对策略
在包括德国在内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会走下坡路、影响力持续削弱的现实状态下,德国社会上出现了“工会无用论”和“工会消亡论”的观点。有的认为“在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和灵活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没有工会也能过得去”;有的预言“工会如恐龙一样是一种行将灭绝的物种”。面对这种偏激的错误舆论倾向,德国工会和有关社会机构给予了有力的批驳和反击。德国工会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关系的民主平等、分配领域的公平公正、集体合同的坚持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等等,不能指望资本主义的恩赐,而必须通过顽强的斗争去取得,工会暨劳动者在历史上斗争取得的权利必须在现实条件下得到保持和发展。同时,随着劳动关系的巨大变化,工会也必须在组织形式和协调劳动关系的思路与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他们认为,今后,德国工会必须在完全没有可倚重的政治权力的情况下,在怀有敌意的社会环境中活动。为此,他们展开了一系列行动。
(一)寻求政治合作,联合社会力量。德国工会认为,在新自由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工会势单力薄,要想维护以劳动为中心的价值观,固守已有的劳动政策和社会福利水平,必须寻求政治合作,联合社会力量进行反击。他们主动加强与社会有关组织的联系沟通,寻求双方在政治立场和政策主张上采取联合行动的共同点。2004年4月3日,德国工会和社会运动(ATTAC)采取联合行动,以反对削减社会福利的“欧洲行动日”为主题,在柏林、斯图加特和科隆组织并举行了有50多万人参加的群众集会和大游行,造成了较大的舆论声势和社会影响。事后一个月即5月14日至16日,工会和社会运动两大组织以“选择,另一项政策的前景”为主题,又在柏林召开了有大批左翼工会工作者和许多社会运动代表近2000多人参加的“前景研讨大会”,会议围绕劳工市场、社会民主、教育政策特别是最低工资、劳动工时、分配公正、福利水平、企业私有化和公共投资等问题,发表了大量的研讨报告,提出了许多有别于新自由主义的、可供选择性的观点主张和政策方案,向“市场决定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逐渐代替以劳动为中心”、“削减社会福利和减轻企业负担是促进经济高涨的前提”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和势力发起了新一轮的舆论反击。
他们认为,社会问题不能一切接受和任凭市场的摆布,以劳动为中心是人权的根本标准,削减社会福利和减轻企业负担不是摆脱经济速度发展缓慢的灵丹妙药。恰恰相反,劳动者收入得不到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降低所造成的长期的低迷内需、消费不旺,才是德国经济不景气的根本障碍。对此,必须通过采取遏制两级分化,缩小分配差距,提高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和福利水平等措施来拉动消费、扩大内需,进而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投入,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和整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经过合作研讨和共同行动,工会和社会运动双方还达成“把这种研讨活动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国际范围内进行”的共识。
(二)调整工会路线,改变行动策略。组织罢工和游行示威,通常是欧洲乃至资本主义国家工会在谈判破裂或为了达到斗争目标向雇主和政府施加压力的传统行动方式。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由于政府和企业从整体上准备不足,应对滞后,加上受到多种历史积聚的深层次矛盾的制约,近20多年来,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经济始终陷入低迷状态,发展缓慢,效益低下,许多企业经营不景气,并导致失业率的大幅上升和大多数普通劳动者收入与福利水平的下降。为了摆脱困境,降低成本、抢占国际市场份额,一些企业纷纷在中国、印度、越南和东欧等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或参股控股。资本的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就业、分配和社会保障的压力,降低了工会集体谈判和罢工示威行动的筹码。在工会与企业主的劳资谈判中,一些企业主以“如果工会再不妥协让步,我就把企业关闭迁到发展中国家去”相要挟。对此,大多数职工及其社会成员希望工会适应形势变化,调整工作路线,改变行动策略。据该国2003年有关民意问卷结果显示,59%的民众“希望工会执行一条更理智、更克制、更温和的路线”,比1999年的调查上升了39个百分点;只有22%的民众“支持工会执行传统的、强硬的、激进的路线”,比1999年调查下降了19个百分点。为了适应趋势、顺应民意,面对现实,近年来,德国工会也在不断地对工作思路和方式策略做出调整。主要表现在:一是确定了集体谈判要“权衡利弊、兼顾双方”的原则。即谈判的着眼点要兼顾劳资双方的利益,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寻求相互妥协,找到两个利益的平衡点,力争实现双赢。多运用理智、温和的协调沟通方式,少采取强硬、激进的罢工手段,不能为了一时的权益目标而不顾现实把企业逼垮。虽然在工会内部仍有部分激进势力对这种协调策略持强烈反对态度,但终因人数有限、力量薄弱而屈于下风。二是把工资集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的重点从产业一级向企业一级转移。由于企业私有化进程的加快,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企业规模和经营状况千差万别,且企业组织结构处在动态的分化组合中,使德国传统的以产业一级为重点的工资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履约率大打折扣,尤其是覆盖式集体合同在近170万个4人以下的小企业中难以落实,工会和政府都难以控制。针对此种局面,德国工会确定了在巩固产业一级集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协议的同时,把谈判和签约的重点向企业一级转移的工作思路。鉴于工会干部力量所限,目前只能采取在大企业中开展并借此影响和带动众多小企业。实际上据德国有关社会学者分析,实现这种转移的目标难度相当大,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重点转移致企业层面必然逐步丧失工会在国家宏观社会政策层面的作用优势和影响力,将蜕变为企业委员会的咨询机构。对此德国工会也意识到这种挑战的风险,但至今仍没有拿出更好的对策。三是继续加强对新自由主义经济社会政策的反击,加大对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的影响和参与。德国工会虽然提出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重点向企业层面转移的思路与策略,但又担心在宏观领域作用和影响力的丧失,在新自由主义势力的冲击和挑战面前,时常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目前他们还不敢把力量向企业层面过多投入,而是组织力量应对新自由主义挑战。一方面,加强同欧盟成员国工会的联合,参与欧盟社会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同本国社会运动力量的联合,着重研究新形势下的社会分配方案和各产业集体谈判政策,以此进一步对国家经济、财政和社会政策的制定施加影响、发挥作用,并企望通过新一轮产业集体谈判的威力,在工会的社会核心领域由守势转到攻势,以摆脱目前的被动地位。
(三)加强工运宣传教育,影响和引导青年职工。目前,在德国的年轻一代职工中,占绝大多数对工会的概念比较模糊,对本国和国际工运历史知之甚少,与资本的抗争意识和会员意识十分淡漠。一些老一代工会工作者曾抱怨,“当今的年轻一代不懂得德国辉煌的工运历史,不懂得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重要性,甚至连有些年轻的工会工作者都不懂得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因此导致他们许多人成为当今劳动市场上紧张关系的第一批牺牲者”。同时德国工会一些领导者认为,这也是造成职工入会率不高和会员大量流失的根本因素之一。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工会一方面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扩大工会知识的宣传和活动的吸引,另一方面联合有关高等院校成立了(DGB/VHS)即“工作与生活协会”,实际上是专门从事对青年职工和青年学生进行工运知识和社会政治培训的专门机构。其主旨是为青年职工和大学生提供工人运动、民主、社会平等、机会平等和团结联合的系统课程教育,其资金来源于欧盟基金、工会拨款和社会赞助,采取脱产、半脱产和业余三种培训方式。目前该组织在德国有400个地区机构,仅柏林地区机构每年就组织培训达360多场次。为了搞好系统培训,德国工会在工资集体谈判中争取到“员工脱产培训期间其工资和各种福利由所在企业雇主照付”的优惠政策。虽然工会做了如此的努力和投入,但据柏林机构负责人介绍,“可悲的是现在德国的许多年轻工人对此不感兴趣,不愿接受这样的培训”。从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尽管培训如此艰难,但德国工会中有一大批人仍为此做着不懈努力。
(四)反对社民党的政策变化,批判社民党的政治路线。传统历史上,德国工会与德国社会民主党有着共同的政治倾向、紧密的内在联系和明确的任务分工,工会也曾是社民党上台执政的主要支持力量。按照传统分工,工会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企业政策和集体谈判政策上,而社民党则主要从政治上代表工会的要求,但社民党执政以来,由于党内右翼势力逐步占据统治地位,他们与基督教民主联盟、自由党和企业主联合会等在野的社会右翼势力政治上不断结盟,共同倡导新自由主义政策,左右社民党逐渐从根本上背离了以社会公正为主旨的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观,推行了旨在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的《2010社会福利计划》和一系列更有利于企业和富人的脱收政策,引起了工会的强烈抗议,许多社民党的工会干部党员及其左翼党员纷纷退党,从而导致工会与社民党关系的恶化,尽管还没有达到分道扬镳的地步,但彼此之间的传统分工已经结束。从我们此次考察期间德工联各个地区和产业工会参加会谈的干部谈话中,都普遍反映出对社民党既反对又有点离不开的矛盾心理。从他们对今年9月各政党竞选的态度看,尽管他们对现执政的社民党和绿党结成的执政联盟所推行的政策表示强烈反对,但又不希望社民党下台。他们说,“虽然社民党已改弦更张,但同其他右翼政党相比还算是好的,如果下步最具竞争实力的右翼政党上台,工会的处境更糟,斗争将更加艰难”。由此看来,德国社会学者约希姆·比朔夫所指出的“日益削弱的德国工会,正在一个完全没有可倚重的政治权力和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中活动”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德国工会并没有就此消沉,不甘心听命于新自由主义右翼政党及其路线政策的摆布,许多地区和产业工会领导人组织工人阵营和具有相似政治倾向的社会力量,在坚持开展社会抗议活动的同时,正在积极筹划组建一个朝着左翼政党方向发展的、力图在议会中显示作为的政治力量。目前,已出现巴伐利亚州五金工会书记为代表成立的“倡议——劳动与社会公正”和来自其他地区工人阵营成立的“竞选政策的抉择、2006倡议”两个新组织的合作。他们把自己定位为对联邦政策和社民党路线有组织的批判者,并积极争取那些对社民党心灰意冷、或对“红绿联盟”深感失望的选民,形成抵制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社会力量。虽然目前这种力量还很弱小,而且基本上局限于地区范围内,但是已经朝着填补由于社民党改弦更张而出现的政治真空方向迈出了第一步。德国有关社会学者分析预测,如果这种力量能够融入德国社会运动,并在不断取得政治成果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壮大,就能为建立一个新左翼政党奠定基础,从而将有力地推进德国社会运动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