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倡议》及其与“路线图”计划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内瓦论文,路线图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12月1日,中东和平《日内瓦倡议》在日内瓦正式提出。此前,在2003年5月,巴、以已先后宣布接受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在6月初的美、巴、以峰会后,巴、以连续发生多起暴力冲突,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巴以民间达成的《日内瓦倡议》给中东和平进程注入一股新的动力。下面仅就《日内瓦倡议》、巴、以对其的反应、执行倡议的条件及与“路线图”计划的比较做一分析,可能会对人们理解中东和平进程的艰难性和曲折性有所帮助。
一、《日内瓦倡议》的出台背景
中东和谈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后,核心分歧突显,矛盾错综复杂。2000年9月底以来,巴、以关系处于长达3年的血雨腥风之中。9月28日,以色列右翼势力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强行“参观”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这次蓄意挑衅的行为引发了巴、以持续大规模的流血冲突,至今依然。
2000年12月19日,巴、以特使就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的中东和平新建议在华盛顿举行了一轮会谈。(注:陈建民:《当代中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页。)2001年1月3日,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表示“有条件”地接受克林顿提出的中东和平方案。此前,以看守内阁总理巴拉克表示,以原则上同意克林顿的新建议。1月22~27日,巴、以双方就克林顿和平建议在埃及塔巴举行会谈,最后不欢而散。谈判的巴方前新闻、文化部长拉布和以前司法部长约西·贝林曾认为,再有几个星期的时间,巴、以双方有可能达成一项协议。但双方分歧太大,鸿沟难以跨越。2月6日,沙龙在大选中击败巴拉克当选总理,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东和平前途渺茫,拉布和贝林遂以私人身份继续设法完成在塔巴的工作。他俩克服重重困难,于2003年10月12日在约旦敲定了一份长达50页的协议文本。(注:2003年12月1日《纽约时报》,载2003年12月3日《参考消息》。)2003年12月1日,巴、以在日内瓦正式达成《日内瓦倡议》。
二、《日内瓦倡议》的主要内容
倡议提出了对巴、以双方在马德里、奥斯陆、戴维营和塔巴等和平倡议中悬而未决问题的解决方案(注:http:// informationclearinghouse.info/ article5019.htm。) ,为以军撤出绝大部分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被占领土,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制订 了详细计划,其主要内容如下:
1.被占领土问题。以方把90%的西岸土地归还给巴方。
2.耶路撒冷问题。西耶路撒冷由以色列控制,东耶路撒冷归巴勒斯坦。“哭墙”归以色列,哭墙旁的阿克萨清真寺归巴勒斯坦。
3.犹太人定居点问题。撤除一些,保留一些,保留部分的面积将通过“以地换地”方式,由以方在其他地方划给巴方相同面积的土地作为补偿。
4.难民问题。巴方放弃380万难民返回的权利,难民可回到西岸城市或加沙地带居住。
三、《日内瓦倡议》的积极意义
《日内瓦倡议》提出了解决巴以问题的新思路,是实现中东和平的有益尝试。(注:丁喜刚:《“日内瓦倡议”是中东和平的有益尝试——访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王士杰》,载2003年12月4日《参考消息》。)倡议虽说是一项民间性无约束力的文件,但确是有关在野政要推动中东和平向前发展的一次努力。美前总统卡特以及巴首席谈判代表拉布、以方首席谈判代表贝林两年来为促进这项和平协议发挥了重要作用,目的是推动巴民族权力机构与沙龙政府达成一个妥协的和平共处方案。
四、巴以各方对《日内瓦倡议》的反应
这份由部分巴方与以左翼人士签署的和平方案,在巴、以内部都遇到了极大阻力。
以政府明确表示反对,多数犹太人认为任何人都无权将耶路撒冷一分为二。以总理沙龙指责阿拉法特是通向和平的绝对障碍,称阿拉法特正试图利用《日内瓦倡议》把他的主要敌人描绘成解决中东冲突的真正障碍。
以色列《国土报》2003年12月1日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31%的以人支持这项协议,38%的人持反对态度,其他受访者表示还没拿定主意。(注:周轶君:《巴以‘叛徒’重绘 和平路线图——日内瓦倡议难逾三大障碍》,载《国际先驱导报》,2003年第76期。)
巴当局对《日内瓦倡议》给予“半心半意”的支持。阿拉法特主席本人对《日内瓦倡 议》表示赞同,但包括法塔赫在内的巴主要派别则表示反对。法塔赫的一位高级官员形 容签署《日内瓦倡议》的12月1日是“巴勒斯坦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注:周轶君: 《巴以‘叛徒’重绘和平路线图——日内瓦倡议难逾三大障碍》,载《国际先驱导报》 ,2003年第76期。)
五、实施《日内瓦倡议》的困难
《日内瓦倡议》一出台,就得到世界58位前政要的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及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也表示赞赏。这说明这份非官方和平倡议顺应时代潮流,只是眼下还不能对它抱太大期望。中东问题非常复杂,也很敏感,牵涉到巴人的生存与尊严,也涉及以 色列的安全,中东和平进程的重新启动,仍然举步维艰。
《日内瓦倡议》虽对巴、以和平有参考价值,但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不利因素十分明显。
1.《日内瓦倡议》是民间协议,需得到巴、以双方政府同意方可实施。目前,巴、以官方都对《日内瓦倡议》持反对态度。
2.即使得到巴、以官方认可,但就协议内容中的三个关键问题——犹太人定居点、耶路撒冷地位及难民问题都很难逾越。
犹太人定居点问题。巴方认为,犹太人定居点本来就不合法,撤除部分定居点不是以方的让步,保留一些定居点不能为未来的巴勒斯坦国所接受。沙龙政府始终坚持,只有在巴勒斯坦采取措施制止对以色列的恐怖行动后,以才同意撤军和冻结定居点计划。
耶路撒冷地位问题。耶城最终地位问题牵动着穆斯林、犹太教徒和基督徒的宗教感情和纠葛,其主权归属是巴、以最终地位谈判中最大的历史障碍。巴方的立场是1967年被以色列占领的东耶的整个主权归巴勒斯坦,其中犹太人居住区和哭墙的行政权(而不是主权)归以色列,反对巴、以共享东耶主权或搁置主权。以历届政府的政策是耶城是以 色列不可分割的首都。在巴、以内部,大多数民众也都反对分割耶城主权。
难民问题。巴难民是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和1967年战争所造成的。50多年来,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估计目前约有380万巴难民生活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他们大部分人主要靠联合国救济署和所在国的救济,居住在脏乱、拥挤的难民营,倍受歧视,强烈希望返回自己的家园,他们的困难处境却一直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巴方认为,根据联合国194号决议,难民有权返回他们被以占领前所居住的家园,对那些 不愿返回的人应给予补偿,也应对收容巴难民的国家给予补偿。以方的立场是,除允许 极少数人回家团聚外,原则上拒绝巴难民回归的要求。《日内瓦倡议》中没提难民“回 归”,而以“难民权利”替代。实际上,即使以色列同意所有难民回归,巴、以地区人 口发展的现实也难以容纳他们。巴人则认为,“回归”是一种权利,必须得到承认。
以上三大问题关系巴、以双方的根本利益,甚至自身政权的存亡。正是这些敏感问题多次使巴、以和谈举步不前,将来也无法回避。《日内瓦倡议》要付诸实施,必须由巴、以的政治家们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去逾越这些障碍。
六、《日内瓦倡议》与“路线图”计划
2003年6月4日,美、英、俄和欧盟提出的“路线图”计划(注:http://www.state.gov/ r/ pa/ prs/ ps/ 2003/200062.htm。)正式启动。计划出台一段时间后,由于巴、以 长期冲突,积怨太深,暴力行动不断,给计划的实施造成很大困难。《日内瓦倡议》的 出台无疑为巴、以走向和解带来一缕曙光。安南秘书长对倡议表示欢迎,说它是中东和 平“路线图”计划的一个补充。(注:http://www.diak.org/ nachrichten/ annan%20g enewa%20accord.htm。)
实质上,《日内瓦倡议》同“路线图”计划并不矛盾,倡议是计划的一个补充,最终目的都是要找到和解的方案,实现以、巴的和平共处。
“路线图”计划解决巴、以冲突的基本原则是“先易后难”,目的是“结束以色列自1967年以来对巴领土的占领,最终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巴勒斯坦国,使之在和 平与安全的环境中与以色列和其他邻国友好相处。”(注:Daoud Kuttab,“Road Map to Nowhere?”,Foreign Policy,July/August,2003,p88.)计划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 段从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5月,以、巴双方实现停火;第二阶段从2003年6~12月(亦 称“过渡期”),年底之前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第三阶段从2 004~2005年,巴、以就包括边界、耶路撒冷地位、难民和犹太人定居点等最棘手的最 终地位问题举行谈判,最终达成协议,划定巴、以边界。
“路线图”计划不是巴、以通过谈判达成的一个指导和谈框架,而是国际社会为巴、以如何采取行动停止冲突、恢复和谈,最终实现和平所规划的“路线图”。但由于“路 线图”本身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路线图”计划的有关规定多为原则性框架,较笼统,既规定了严格的时间表,又强调“根据执行情况”来确定下一阶段何时开始。这就为有关方的推委乃至拒不执行留下借口。相反,《日内瓦倡议》却对巴、以间许多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详细、具体的方案,没有严格的时间表。单从文本本身看,《日内瓦倡议》在技术上更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问题是“路线图”计划在处理巴、以间棘手难题方面缺乏有效手段,如对“耶城地位、巴难民回归”等都没有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仅规定由巴、以双方谈判解决,而《日内瓦倡议》却对巴、以间许多悬而未决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倡议是对“路线图”计划的一个补充。
七、结语
《日内瓦倡议》为中东和平进程规划了新蓝图,为巴、以结束冲突,恢复和谈,早日实现和平提供了一次机会,它的实施需巴、以领导人坚定的政治意愿和胆略。但必须看 到,巴、以双方以至阿、以双方矛盾尖锐,积怨甚深,相互排斥。因此,巴、以结束冲 突、实现和平还将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漫长过程,其前景尚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