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畜牧业生产的效率分析

山东省畜牧业生产的效率分析

詹和平[1]2004年在《山东省畜牧业生产的效率分析》文中提出本文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和效率分析的方法,以山东畜产品生产为研究对象,深入的剖析了山东畜产品的成本结构、生产效率及其变化过程,比较了不同饲养主体的经济效益、生产效率,分析了畜产品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后指出了畜产品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本研究遵循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研究分析了山东省畜产品生产涉及的各方面因素及变化情况。从各时期山东畜产品生产与需求的总体情况来看,虽然山东的畜产品在近二十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生产结构不合理,猪肉过剩、牛肉及奶类缺乏,研究表明:山东省人均猪肉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千克,而牛肉只占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奶类为1/9,生产与需求的结构性差异较大。从畜产品的生产层面入手,利用全国农业生产成本调查资料,本研究具体分析了单个畜产品品种的生产投入与收益状况,还分析比较了单种畜产品不同饲养主体的经济效益差别,研究表明:山东畜产品的生产收益状况在1997-2002年间是令人欣慰的,除国营企业奶牛场在个别年份的纯收益为负值外,所有畜品种的纯收益在各年份、不同饲养主体中均为正值,其中奶牛的纯收益最高,其次是肉牛,最后是生猪,在同一畜牧品种中,又属专业户的经济效益最好。同时这叁种畜产品的纯收益基本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在1997-1999年叁年间逐步降低,而后叁年稳中有升,这与畜产品价格走势相吻合:97年-99年畜产品价格逐渐下跌,99年之后价格稳中有升,这表明畜产品价格是纯收益高低的决定因素。从畜产品生产投入的成本结构上看,畜产品生产中饲料的投入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生猪、奶牛平均在55%的水平,肉牛在25%的水平,说明总体来说饲养技术落后,科技贡献率低,畜产品生产走的是高投入的粗放型经营形式。在逐年的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之下,用效率度量的非参数线性规划法(数据包络分析(DEA)法,本文分别考察了不同饲养主体、每种畜产品生产的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结果表明:各品种各饲养主体的生产效率是不同的,在生产的技术效率方面,生猪、奶牛的各饲养主体的技术效率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其中农户散养生猪的效率水平进步较快,其技术效率与专业户及国营规模企业相差甚微;国营集体企业奶牛在2001和2002这两年间的饲料投入的规模效率递减、劳动力及非物质费用投入的效率损失比较严重;农户散养肉牛的技术效率停滞不前,2000年以后的叁年间效率损失都比较突出,由此可看出,肉牛生产科技水平低、还是属于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的附属物,其生长周期长,成本高、效益低。由于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因饲养畜牧而导致粪污排放量剧增、粪污中有毒有害物质及部份畜产品药残物超标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和愈发严重。大量研究表明:畜牧粪污会影响土壤健康,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粪污中的氮挥发到大气中严重时会产生酸雨,被氧化成硝酸盐的氮会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粪污中的氨气、硫化氢等气体不仅会影响畜牧本身的生长还会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因此,必须重视畜牧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依法治牧。针对山东畜牧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特别是对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变化,提出了要调整畜牧生产结构的措施:稳定生猪生产、加快牛羊肉和奶牛的发展步伐。而且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得价格的比较优势,应广辟饲料资源,降低饲料成本。最后提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对畜牧业的支持和保护,依法治牧。

王凯[2]2005年在《山东省畜牧业发展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它不仅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畜产品,而且还能消化农业生产中的产品和副产品,并为后续产业提供初级产品,起到带动种植业、食品工业、饲料兽药工业、制革和制药工业发展,促进第叁产业繁荣的中轴产业作用;与传统种植业相比,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的明显优势,是实现农业转化、增值、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山东省素有“没有草原的畜牧大省”之美称,是畜牧大省,却还不是畜牧强省。目前,畜牧业产值、肉蛋奶产量、畜产品出口、饲料和兽药的产销量,以及畜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等十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成为大农业中仅次于种植业的第二大产业,成为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随着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深化,农贷资金需求日益高涨,涉农金融部门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也逐渐突出,对于固定投资、流动资金投入需求都较大的畜牧业发展来说,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尤为突出: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大面积萎缩,逐步演化为单纯的农业收购银行,偏离即定政策目标;中国农业银行撤并农村机构网点,上收贷款权限,减少对农贷款,逐步退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在资金来源、管理机制、人员素质、服务观念意识等多方面明显表现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能力有限,难以担当金融“支农主力军”重任;再加之受当前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化程度低、保险、担保体系不健全等政策、体制、机制性原因影响,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过分惜贷、慎贷心理,畜牧业资金供给明显不能满足产业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本文重点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功能准确定位并发挥就有的作用。在当前市场发育尚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全确立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市场、政府两种力量的协同作用,而且在一定时期内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制订产业发展保护金融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协调部门利益关系,提高产业带动效应;建立发展基金,加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创造良好的社会金融、投资、信用环境等。

李建雄[3]2016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畜牧业生产组织的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中国实际来看,畜牧业关系着居民生活的健康、安全和营养。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畜牧业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占比越来越重要,其转型升级要求也越来越紧迫。当前,我国畜牧业存在资金缺乏、养殖户积极性不高和养殖土地稀缺等若干问题,改变现状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创新生产组织模式。本文提出“集约型叁维生产组织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劳动、资本、土地传统生产要素的同时,激活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家管理等全要素作用,实现分区生产规模化、合作资本化,从供给侧升级产品结构,叁维一体、叁级互动,提供安全的畜产品满足消费者需要,实现全要素发展和畜牧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我国食品安全隐患较多,监管压力较大。通过导入集约型叁维生产组织模式,食品安全问题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新模式倡导纵向产业链以食品加工业为龙头,国家认定帮扶千家(占20%)食品企业,保障全国80%食品供应,全国畜牧分区规划建立七个规模化养殖基地,实施互联网+畜牧业战略,逐步建立信息化全程可追溯源系统,给予重点监管,保障食品安全。“叁维一体”是集约型叁维生产组织模式的重要特征。一维(纵向)以食品加工业为龙头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实现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从供给侧升级产品结构,实现精细化生产;二维(横向)养殖生产以资本化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机制,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紧密合作关系,充分调动养殖户积极性,破解畜牧养殖资金及土地稀缺两大难题;叁维(空间)分区规模化、生产自动化,提供标准的、规范养殖模式,以及全国范围内实施“互联网+畜牧”的平台战略。以上横向、纵向和空间构成合纵连横立体式养殖生产组织模式。“叁级互动”机制是新模式的生产组织保障,需要国家从组织、法治、市场、资金、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通过国家和政府宏观层面加强规划引导、行业协会和合作社中观层面加强组织沟通、企业和养殖户微观层面加强落实,叁级互动,贯彻好系列制度安排,提高我国畜牧生产的组织保障和执行力。“叁级互动”和“叁维一体”两者辨证统一,相辅相成。其中,前者是主观因素、是动因,后者是客观因素、是结果;“叁级互动”是“叁维一体”的组织保障,“叁维一体”又反促“叁级互动”良性发展。总之,集约型叁维生产组织模式是一个立体的、系统的组织形式,其关键在于“叁维一体”和“叁级互动”,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从畜牧业生产组织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市场保障、资金保障、科技保障及人才保障等方面给予扶持,从而促进我国畜牧业从传统分散养殖向粗放规模化养殖过渡,再升级为集约型精细化养殖。该模式的成功,需要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和农企引领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畜牧与金融资本、信息产业(互联网+)等新的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协调发展,共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早日实现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现代化。

孔繁涛[4]2005年在《山东省畜牧业规模饲养经济效益研究》文中提出规模经济问题历来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而发展畜牧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畜禽及其产品质量安全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的问题;尤其是畜牧业发展进入第叁个阶段以后,经历了加入WTO前后的磨炼,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正确应对挑战、规避风险、抓住发展机遇是畜牧业的重大课题。本文的研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展开的,其重点是将规模经济的理论运用于畜牧业饲养的实践,研究内容是山东省324个(次)畜禽饲养场的饲养规模与经济效益的相关关系。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畜牧业生产中存在饲养规模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相关性,即随着饲养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经济效益出现报酬递增、报酬不变和报酬递减规律。同时,也期望本文的研究对于指导畜牧业生产实际、加快建设畜牧业现代化有所启示。 全文共分四章,第1章为引言部分,第2章为理论部分,第3章为实证部分,也是全文的重点,第4章为结论和讨论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是引言部分,共分3节。第1节介绍山东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历程,分析畜牧业发展的叁个阶段,探讨山东省畜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问题和挑战,指出发展规模饲养是突破畜牧业制约因素的重要途径。第2节介绍国内外规模饲养经济效益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第3节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是理论部分,共分4节。第1节介绍规模经济的概念和规模经济理论,第2节介绍规模经济理论的渊源与流派,第3节介绍规模经济理论研究进展和应用,第4节介绍规模经济的形成机理。 第3章是实证部分,共分3节。主要对山东省324个(次)畜禽饲养场的规模和效益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也是第2章理论的实际应用。第1节介绍本研究范围确定的依据。第2节介绍畜牧业规模饲养经济效益调查的历史背景、组织方式、规模界定和区域分布等情况。第3节分别对商品代蛋鸡场、商品代肉鸡场、商品猪场、肉牛场、奶牛场进行饲养规模和经济效益相关性的研究: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分别绘制饲养规模和经济效益的散点分布图,推导回归方程以作定量分析,描绘不同规模饲养场成本、收入、效益柱状图,同时推导规模和成本的回归关系以印证规模和效益的相关性。发现商品代肉鸡场、商品猪

王淑静[5]2009年在《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畜牧业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部门与环节,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发展畜牧业生产对于促进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出口、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东省是畜牧大省,畜牧业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但与国外畜牧业发达地区相比,整体生产水平较低,科技含量不够,产出效率较低,畜禽产品安全、卫生和质量存在隐患,重大动物疫病对畜牧业发展构成威胁,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程度较大。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发挥比较优势,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使畜牧业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畜牧业技术创新。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推出新品种,增加畜牧业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试图在既有研究成果和现实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畜牧业的发展状况,以龙头企业发展为例,分析山东省畜牧业发展的优势和各种制约因素,并借鉴其他畜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探索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的改革方向、发展潜力和建设重点等,提出适合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的模式,推动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促进山东省乃至全国畜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论文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引言。主要对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进行述评,提出本文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体系、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等。2.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实证分析。主要回顾总结山东省畜牧业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山东省畜牧业发展现状。3.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的模式。结合案例对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的叁种模式,即自主创新模式、跟随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进行介绍与简要评价。4.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分析。主要从制度因素、市场环境、投资环境、人力资源、信息支撑五个层面对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5.国外畜牧业技术创新的经验与启示。主要介绍澳大利亚、欧洲、日本等地的畜牧业技术创新经验,并总结出对我国畜牧业技术创新的启示,以指导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6.加快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的对策。针对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深化畜牧业科研体制改革,优化畜牧业创新资源配置;培育畜牧业技术创新主体;建立激励机制,大力培养畜牧业创新人才;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和畜牧业产业组织建设,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实现畜牧业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畜牧业经济的发展等对策建议,以提高畜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山东省畜牧业经济的发展。7.结论。通过对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发展问题的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国外畜牧业技术创新理论较为成熟完善,并在现实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这为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提供丰富的理论借鉴。(2)在研究国外发达国家畜牧业技术创新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实际提出适合山东省畜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3)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在制度因素、市场环境、投资环境、人力资源、信息支撑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畜牧业技术进步。但山东省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地理区位优势、自然气候条件、高层次的科技研发队伍和政策体系,同时国外发达国家的畜牧业技术创新经验也为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思路借鉴,使山东省畜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大大增加,也为其他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实践基础。

杨雅舒[6]2014年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生猪生产效率及畜牧业发展模式探究》文中认为中原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同时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和全国农业大省的河南省,在畜牧业的发展方面有一定的成就和挑战。本文在充分了解中原经济区建设状况和河南省畜牧业(尤其是生猪业)的基础之上,以河南省生猪生产为例,用DEA方法研究了河南省近12年来规模养殖和散养模式下生猪生产技术效率,认为河南省大规模生猪养殖生产技术效率最高,散养的生产技术效率最低。河南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障碍有:养殖效益不稳定,资金投入不足,宏观调控及市场体系不完善,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健全,产业集中度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畜禽粪便处理不当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等。尝试探究河南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认为环境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的绿色畜牧生产和生态畜牧生产是河南省应该提倡和采取的畜牧生产养殖模式,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则是带动整个河南省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河南省畜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发展模式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大对河南省畜牧业的科技投入,以科学技术平衡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畜牧业人才吸纳和人才建设;利用“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提高养殖效率;共同调整农业和畜牧业结构、利用循环农业带动畜牧业发展;高度重视和加快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扶持和培养龙头企业,促进畜牧业产业化;提高畜产品质量,增强信誉度;加强畜牧业发展的法制保障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尝试实施推广养殖业保险。

王士权[7]2017年在《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肉羊产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羊饲养量、羊肉产量与肉羊产业产值稳步增长,肉羊产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在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动物性食品消费数量稳步上升的背景下,居民羊肉消费增速明显,为肉羊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然而,肉羊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肉羊生产成本步步上扬、羊肉产量增速放缓、羊肉价格持续上涨与跌落、良种化程度、规模效益与技术效率低下、生产结构不合理引发国内羊肉市场供求失衡等问题。因此,未来如何保证肉羊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怎样提升产业整体运行绩效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本研究对肉羊产业市场绩效进行分析,着重围绕肉羊产业的经济绩效、质量绩效以及羊肉价格变动依次展开,相关研究成果能够为政府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肉羊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主要以产业组织理论、经济效率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农户行为理论与农产品价格形成、波动与传递理论为基础,构建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研究的整体分析思路。综合"结构主义"学派以及"绩效主义"学派的观点,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静态单向分析思路转变为动态交互性分析,以宏观肉羊生产结构特征为分析切入点,从宏观层面分析肉羊生产的投入产出、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从微观层面分析肉羊生产的经济绩效与质量绩效,并结合羊肉市场价格变动来综合评价产业运行绩效,最终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肉羊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较好,表现为产业总量稳步提升、生产布局趋于合理、规模结构持续优化,肉羊产业已成为我国畜牧业中重要的分支产业,未来提升空间依然较大;(2)肉羊生产的成本与收益均保持较快增长,各主要投入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则有所差异,其中生产成本上升主要源于物质与服务费用以及人工成本的推动;(3)肉羊生产技术效率整体提升显着,但技术效率损失与区域间差异依然存在;(4)肉羊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在波动变化中趋于平稳,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且主产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限;(5)农户肉羊生产的经济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配置效率损失相比技术效率损失更加突出;(6)农户肉羊生产质量是由其生产质量控制行为、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与养殖模式改变所共同决定的,标准化生产是提升肉羊生产质量的关键;(7)羊肉市场价格受国内需求增加、草原政策调整、突发性灾害与疫病以及国际市场冲击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整体上表现为波动上涨特征,且区域间变动差异显着,价格变动具有显着的季节性与波动集群现象;(8)羊肉市场价格纵向关联效应显着、主产区横向市场间羊肉价格整合程度逐步加强。本文的特色与可能的创新在于:(1)采用不同于既有研究的估算方法对宏观层面肉羊生产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研究结果更为精准可信;(2)采用代表性更强的数据对微观层面农户肉羊生产经济效率测算与质量效果评价的分析,研究结论更加贴近现实状况;(3)从纵向产业链与横向区域市场两个维度展开研究羊肉价格的传递与整合,分析更加深入全面。

孙会敏[8]2016年在《吉林省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供求不平衡、国内农产品库存不断增加的同时进口农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产品生产结构不合理,无法契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比较优势背离,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产品安全,提升农业竞争力。目前备受关注的农业结构调整实质就是在保证农产品数量充足的基础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真正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品种,形成结构合理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本文研究了吉林省及9个地区农产品(主要是种植业产品和畜产品)的综合比较优势,将吉林省主要农产品的优势情况同地理位置临近、资源禀赋相似的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吉林省及各地区农产品的相对比较优势和结构进行协调性分析,最后提出了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途径和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研究了吉林省农产品的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和效益比较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种植业中玉米、大豆和烤烟具有综合比较优势,水稻、油料、糖料、蔬菜和水果具有综合比较劣势,畜牧业中牛肉和禽肉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猪肉、羊肉和牛奶生产具有综合比较劣势。同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相比,吉林省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蔬菜、水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具有一定差距;牛肉生产比较优势显着,牛奶和羊肉生产劣势明显。其次,根据吉林省行政区划,将吉林省分为中部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东部通化市、延边州、白山市,西部松原市和白城市。对各地区农产品比较优势测算的结果表明,水稻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包括吉林市、白城市和通化市,玉米生产优势地区为中部地区,大豆生产优势地区为东部的延边州和白山市以及中部的吉林市,油料作物优势地区为西部地区,糖料作物优势地区为松原、白城和延边州,烟叶生产优势地区为东部地区,蔬菜生产中部地区优势较为明显,水果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为吉林市、白城市、通化市和白山市。畜产品中,中部生猪和家禽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东部肉牛生产具有优势,西部肉羊和牛奶生产具有优势。再次,对吉林省农业结构的研究表明,吉林省农业产值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和畜牧业平分秋色,种植业比重略高于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比重低;从就业结构来看,吉林省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较高,但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和拉动率较低;种植业产品中经济作物种植比重低;畜产品中猪肉、禽肉比重高,牛肉、羊肉、牛奶比重低。农业结构存在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地区结构和优势地区分布不一致等问题。通过计量经济模型VAR模型对吉林省农业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畜牧业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超过了种植业,对种植业也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且畜牧业的贡献具有持续性。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了吉林省农产品结构,结果表明畜产品产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关联度较高。第四,建立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和专业化系数的分析框架,对吉林省农产品相对比较优势和结构的协调性进行研究。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和专业化系数都大于1的农产品包括水稻、玉米、牛肉,其中玉米专业化系数远远高于相对比较优势指数,种植比重偏高;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和专业化系数都小于1的农产品包括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羊肉、牛奶;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而专业化系数小于1的农产品包括大豆、烤烟、禽肉;猪肉生产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小于1而专业化系数大于1。从相对比较优势指数和专业化系数协调的农产品的比例看,各地区比例低于全省。总结了吉林省农产品相对比较优势和结构背离的现象并分析了原因。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提出了吉林省农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和农产品区域布局的策略。结构调整的重点产品是玉米、大豆、烤烟、猪肉、牛肉,增加优势产品的生产,缩减劣势产品生产,同时要提高农业产出能力和效率,发展集约经营。根据各地区比较优势的不同进行农产品区域布局。

颜海燕[9]2016年在《山东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生态畜牧业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解决传统畜牧业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能够通过提供生态畜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推进畜牧业向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2016年是中国“十叁五”开局之年,也是山东省畜牧业发展“十叁五”规划的奠基之年。作为一个畜牧业大省,山东省畜牧业发展目前正处于由大到强、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快速转变的关键时期。但与此同时,山东省畜牧业发展仍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在新形势下,若要实现山东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业强省的转变亟需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和完善。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拟对山东省畜牧业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尤其基于新阶段较为突出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本文提出了建设生态畜牧业的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生态畜牧业。基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等理论,首先,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传统畜牧业四个角度分析了山东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性,并从雄厚的畜牧业基础、逐渐增大的市场需求、日益强大的技术支撑、不断强化的政策扶持四个角度分析了山东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可能性。这是山东省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理论基础。然后,梳理了山东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历程、畜牧业现行支持政策,并从畜牧业总体规模、粪污利用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全省生态畜牧业的主要成绩。这是山东省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现实条件。再次,总结了临沂、东营、聊城和淄博四个地市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实践情况。之后,归纳概括了山东省生态畜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思想观念落后,生态化养殖意识淡薄。二是发展方式落后,产业集中化水平低。叁是污染治理难度大,难以实现生态化。四是传统养殖方式占主导,技术利用率低。五是饲养用药过度,质量安全难以保障。六是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生产经营不规范。七是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这是山东省发展生态畜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最后从丰富畜禽良种体系、加快产业化经营进程、发展健康养殖、加强质量安全检测、强化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政府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山东省生态畜牧业的对策。这是山东省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实现途径。

尹成成[10]2014年在《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省是中国的生猪养殖和猪肉消费大省。山东省生猪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加省内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稳定市场供给,而且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国内外竞争力。目前,山东省正处于由养猪大省向养猪强省转变、生猪生产从传统养殖向现代产业加速转型的重要时期。生猪产业发展不仅受到政策、经济、文化、社会和技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饲养方式、饲养规模、疫病防控、环境维护、饲养条件和管理水平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在诸多内外部因素影响下,山东省生猪产业要做到良性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优势,尽量弥补劣势,及时抓住机遇,勇于应对威胁。因此,研究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战略和实施措施,对培养和提升生猪产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促进山东省生猪产业的健康、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猪产业经济地位演变历程分析是本文研究的基础部分。该部分通过对《山东统计年鉴》、《山东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的权威数据进行整理,从产品贡献、产值贡献、就业贡献、收入贡献及消费贸易贡献五个方面分析了山东省生猪产业经济地位的演变历程。研究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山东省生猪出栏量、生猪调出量、猪肉产量、养猪业产值和养猪业收入等指标的绝对量呈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而相对量则呈现出波动中稳定发展的趋势;山东省生猪饲养从业人数和猪肉出口量两项指标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均呈下降趋势。生猪产业发展环境分析是生猪产业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该部分从外部环境(宏观、中观与微观)和内部条件(生猪饲养管理、生猪产业组织、生猪生产技术水平与生猪饲养成本效益)两大方面分析了山东省生猪产业所处的环境状况,并利用SWOT分析法全面地分析了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存在着牛羊禽肉等替代品的竞争程度高、环保压力大、猪肉质量控制难、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市场集中度低等不利因素,但也存在着政策支持程度高、资金保障力度大、软硬件支撑力强、地方特色生猪品种多、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等有利因素,发展前景良好。生猪产业发展战略制定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部分。该部分依据发展环境分析的结论,结合来自临沂、济南等8个地级市26个县(市、区)的202份调查问卷,分别从战略思想与原则、战略方向与目标、战略定位、具体目标的确定、战略重点、战略部署与实施步骤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山东省生猪产业的发展战略。同时,运用组合预测模型对生猪出栏量、猪肉产量、生猪产值、养猪收入、规模化养殖等指标进行了预测,预计山东省生猪出栏量、猪肉产量、生猪产值、养猪收益等指标均有大幅提高,到2025年,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较2012年提高20%~30%,生猪产值与养猪收入较2012年翻一番,到2020年前后,全省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将达100%,产业发展空间非常大,该预测结果和《山东省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基本相符。并指出山东省生猪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应以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优质化为方向,提高标准化规模饲养水平和猪肉精深加工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和品牌建设,完善疫病防控体系,探索生态养殖模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措施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针对前文研究结果与结论,该部分从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市场保障及信息保障六个方面提出了保障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具体为:健全组织管理体系,保障制度、机构科学合理;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完善并落实扶持政策,提高政府综合服务水平;重视制度建设和创新,促进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投资引导机制,协调生猪产业发展;拓宽资金融通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重视科技重要作用,加强农业科技建设力度;发挥科技创造能力,促进现代技术推广应用;建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猪肉质量安全;运用多渠道寻找突破口,提升猪肉国际竞争力;重视信息及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信息化养殖程度等。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畜牧业生产的效率分析[D]. 詹和平. 安徽农业大学. 2004

[2]. 山东省畜牧业发展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王凯. 山东农业大学. 2005

[3].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畜牧业生产组织的创新研究[D]. 李建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

[4]. 山东省畜牧业规模饲养经济效益研究[D]. 孔繁涛. 山东大学. 2005

[5]. 山东省畜牧业技术创新发展问题研究[D]. 王淑静. 山东农业大学. 2009

[6].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生猪生产效率及畜牧业发展模式探究[D]. 杨雅舒. 河南农业大学. 2014

[7]. 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研究[D]. 王士权. 中国农业大学. 2017

[8]. 吉林省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D]. 孙会敏. 吉林农业大学. 2016

[9]. 山东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研究[D]. 颜海燕. 山东农业大学. 2016

[10]. 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尹成成. 山东农业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  

山东省畜牧业生产的效率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