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名人观点进高中历史课堂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观点论文,名人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凡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或人物,都会有很多名人有过很多评论,这些评论是名人智慧的结晶,如果把这些名人观点引入高中历史课堂,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一个与名人共论古今的机会,无疑会对高中历史教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怎样引入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引入名人什么样的观点比较合适
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名人什么样的观点比较合适呢?对此,笔者认为,教师选择的基点应该以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增长学生智慧为标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择选。
(一)同时期史料性的名人观点最重要
这类观点的提出人或亲眼目睹了要评论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或亲身经历了要评论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发生或生活的历史时期。所以,会对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有相对直接深刻的了解,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类评论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重视引入这类观点,有利于养成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良好思维习惯。如,评论洪秀全,不能不引入曾国藩对洪秀全的评论,因为他们处于同时代,并且互为对手,曾经进行过激烈的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上的较量。如果想让学生了解当时清朝统治者对太平天国及洪秀全的认识,几乎没有比曾国藩的观点更具代表性的了。
(二)肯定的观点要引入,否定的观点也该考虑引入
高中生思维活跃,其“求异思维明显地优于求同思维。① 不喜欢“一边倒”,喜欢感受不同的声音,历史评论上的“一边倒”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评价洪秀全时,如果教师能够既考虑引入孙中山、毛泽东等人对洪秀全的肯定性评论,又考虑引入曾国藩等人对洪秀全的否定性的评论,两种声音都让学生知道,学生的视野才会相对开阔,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政治名人的观点要引入,学术名人的观点也该考虑引入
政治名人多从政治需要来考虑,因此其评论往往政治色彩较浓厚。学术名人的观点虽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治的影响,但较多地是从学术的角度来评论的,思考基点不同,观点自然有差别。这种差别,正是发展高中生历史思维的好素材。如,评论洪秀全时,既应该引入政治名人孙中山、毛泽东等人的观点,也该考虑引入学术名人如钱穆、冯友兰等人的相关评论。
(四)相关事件和人物的评论也应该考虑引入
对于某一个历史人物,如果名人对其评论较少,可以考虑引入名人对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的评论。如评价洪秀全时,很难找到马克思对洪秀全的直接评论,但是可以找到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论,我们可以把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论引入课堂,让学生透过这些评论来感受马克思对洪秀全的看法。
二、由谁引入才合适
(一)由学生引入
引述名家评论及观点的目的是想用名人观点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要想较好地达到这个目的,笔者认为,还是让学生做引入的主人。原则上应该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引入为主,教师引入为辅更合适一些。因为学生查找、发现名人观点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打开视野,发展思维,提高智慧的过程。另外,从思维发展的角度看,高中学生在心理学上一般被划为青年初期,“16—17岁是思维活动的初步成熟期。”② 他们涉猎面比较广,思维活跃,十分愿意在同学和教师面前展示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报纸、杂志、专业历史著作,特别是网络为今天的高中生提供了几乎是无限的可涉猎的空间,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倍增。假如教师引导学生查找某一问题,高中生全班获取的信息量的总和,在很大程度上会超过教师个人拥有的信息量。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信息拥有者,只有放手让学生去做,才有可能做到更好。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引入呢?这里提出以下几个建议: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时间、创造条件;有意为他们提供公开展示的机会;请有经验的学生介绍自己查找资料的经历和思路;在尽量大的范围内赞扬、介绍学生好的查找经验;给查找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等。从笔者的经验看,这些都是可行的。
(二)由教师引入
如果由教师来引入,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考虑。
1.引入的时机。高中生知道的名人观点很多,而且“高中生独立意识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有很大发展。”③ 因此,他们不喜欢教师面面俱到。教师引入时最好能在思维上起“导”的作用。要努力通过引入名人观点把学生正在进行的聚合思维引到一个新高度,使学生正在发生的发散思维更加开阔,在该“导”的时候引入,这是学生需要的。那么,什么时候需要“导”呢?在学生关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基础知识已经掌握,而思考和发问又没有方向的时候;学生已经思考了,但是思考已经到了他们自己思维暂时的极限的时候;讨论中观点“一边倒”而缺乏新思路的时候;学生有观点,但观点还不够深刻的时候;群体的观点已经形成,需要教师认同的时候;学生对讨论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产生特别感慨的时候;学生向教师阐述自己关于本事件或人物的新发现的时候;等等,这些都是导入名人观点可以抓住的好时机。
实际上,这样的时机在课堂上自然发生的机会很少,多数情况下需要靠教师引导来促成。例如,教师可以就某一特定内容,激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矛盾对立的观点来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学生实在提不出问题,就需要教师想办法提出一个学生能感兴趣而又可以讨论得起来的问题。上述做法仅是举例,还有很多有效的方法,只要教师平时注意探索、总结,一定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的。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有强烈的“表现的需要”,他们“因表现欲所驱使,试图引起他人和社会的注意。”④ 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促成这样的时机还是比较容易的。
2.引入的数量。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果由教师引入,引入的数量应该尽量少。如果对某一事件或人物有很多名人的观点都很有启发性,感到很难割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择选其中少数几个,然后把其余的观点留给学生课下参考。笔者建议,把那些最具代表性、启发性且学生不熟悉的名人观点引入课堂就可以了。如果引入较多,学生来不及看清和思考就过去了,那就等于浪费教学时间,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好。
3.引入后的处理。第一个层次,引导学生关注名人观点所依据的历史事实。高中生凡事喜欢自己思考,如果名人的观点缺乏历史依据,他们也不会轻易相信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名人观点所依据的历史事实,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良好思维习惯再好不过的契机。如,引入史学家钱穆对曾国藩的评价:“可谓其通文武兼才德而有之矣”,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曾国藩“通文武”的史实依据有哪些?“兼才德”又表现在哪些方面?这里的“通”字是不是符合历史事实?“兼”字是不是用得恰当?有哪些史实可以作为解释的依据?
第二个层次,引导学生对部分名人观点进行特别的辨析。名人由于受到时代、立场和掌握材料的限制,往往在观点中也会出现不当、不妥之处,所以,轻信和盲从十分有害,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吸收精华,识别不足,剔除糟粕,只有这样的引入才有益。另外,从思维发展的阶段特征看,“青年初期,主要是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⑥ 因此,他们希望对引入的观点进行抽象的理论性的辨析。那么什么样的名人观点引入时需要特别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呢?
第一,同一位名人评价同一位历史人物有截然相反的观点的时候。如,毛泽东评价洪秀全。有学生引入毛泽东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的信中所说的:“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有如彼之完满乎?”⑦ 于是,有的学生可能从此段史料中得出结论, 认为毛泽东否定洪秀全。这时候,教师可以把毛泽东后来对洪秀全的评价引进来,即毛泽东后来把洪秀全与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等一起列为“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⑧ 另外,还要补充说明,这些都是毛泽东对洪秀全的评价, 只是不同时期毛泽东对洪秀全有不同的评价而已。遇到这类情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不一致的根源,提出选择的建议,这也是教师的责任。
第二,名人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有明显偏颇的时候。(1)一种情况是有的名人评价过于肯定。例如,引入梁启超肯定曾国藩,他在给《曾国藩全集》所作的序中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⑨ 显然,梁启超对曾国藩的评价实在是不能再高了。这时教师可以问一问学生:梁启超的评价你是不是赞同?他的评价中哪句话是合适的?而哪句评价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2)有的名人评价过于否定。例如,引入孙中山评价曾国藩:“不明春秋大义”“汉子孙不肖”时,⑩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问一问,孙中山为什么会这样评价曾国藩?这样评价曾国藩是不是合适?应该怎样评价曾国藩才符合历史实际?(3)名人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观点有的符合历史实际,有的不符合历史实际,特别是当这两类观点同时混杂在一起的时候。例如,引入马克思否定太平天国的评论。马克思在1862年认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11) “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in persona(化身)。”(12) 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有符合历史实际之处,也有不符合历史实际之处。马克思毕竟远离中国,受当时条件限制,他掌握的太平天国的材料毕竟十分有限,因此观点中出现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失误是正常的。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观点中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有哪些?不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又有哪些?你的判断依据的是哪些史料?如果学生找得不全,则可一步步引导学生把这方面的问题找出来,在辨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符合历史实际的认识。
第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学习吸取名人正确的思想方法。名人对某事某人的评论一经提出,就是某个具体特定的背景的产物。所以,让学生机械地背下来也没有多大用处,但是名人观点中反映出来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却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让学生从名人观点中吸取正确的思想方法,是引入后进行处理的较高层次。例如,引入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13) 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观点中评价的立场和角度,如果从称赞曾国藩的角度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圣相”;如果从审判定罪的角度说,他是彻头彻尾的“元凶”。事实上,清王朝不就是这样称赞他,太平天国的将士不就是这样同时否定他吗?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观察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引导学生吸取章炳麟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是有益的。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章炳麟同时从两个立场和两个角度看曾国藩的思想方法是不是科学?以此引导学生认识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如果像章炳麟这样同时从两个立场和两个角度来评价曾国藩,那就抓不住主要矛盾,看不清问题本质,就会陷入说不清楚的状态。
4.引入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师要注意,凡引入的评论都要明确交代引入观点的出处。不要小看了高中生,和他们探讨问题,最好在学术层面上进行,还要时时注意细节。让学生感到与名人共论古今很荣幸,同时也很不容易。做到了这些,那离课堂引入名人观点的理想境界就不远了。
注释:
①③ 郑和钧、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②⑥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121、119页。
④ 阎嘉陵、颜世富、孙时进主编:《当代青年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⑤ 钱穆:《国史新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44页。
⑦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
⑧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9页。
⑨ 梁启超序,(清)李翰章、李鸿章编纂:《曾国藩全集·要揽》,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⑩ 孙中山:《孙中山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页。
(11)(1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45、548页。
(13) 转引自何贻焜著, 黎锦熙校:《曾国藩评传》,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