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实践的实施策略_语文学习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实践的实施策略_语文学习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实践活动论文,语文学习论文,策略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十分重视语文学习的课堂延伸,其中一个与传统语文教学不同的突出点,就是突出了语文实践活动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语文实践活动体现的是大语文的教学思想,它是对语文通用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以自主探索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新发展为目的,以过程评价为尺度”是开发语文实践活动的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语文实践活动既要重视知识认知,又要强调实践建构、能力提升。

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将给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带来新的变化。诸如:

1.建立一种新型的语文自主学习的课程模式;

2.建立一种新的语文学习方式;

3.促使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发展;

4.转变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传统评价方式;

5.形成较为完善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

下面浅述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笔者认为,语文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顾及的应是学生个体的兴趣、经验、情感,从学习者的心理层面和认知层面上实现思维结构、价值结构的综合,它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创新”,强调的是学生的“个体本位”“实践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突破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开放、动态、主动、多元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学习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和自主的自然体验、社会体验、文化体验、生活体验等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并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改变教学只重视知识传授而不注重学习方法传授的倾向;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要改变只注重知识的认知、忽略知识转化为运用的技能的提高,使之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发展。

作为学科的实践活动,应坚持用系统整合的观点,处理好语文学科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教材学习之间的关系,以渗透的策略学习淡化课程之间的界线,淡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的界线,淡化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之间的界线,解决活动开展与时空资源不足的矛盾,使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学习成为全体语文教师的责任。

一、建立多元的立体的活动体系

语文实践活动中“实践”是活动的形式,“综合”是活动内容,“多元性”“立体性”是对综合活动的哲学诠释。平时在组织学生的活动中要特别注重的是活动的形式多样性。若忽视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则导致的是活动内容的单一性、平面性,其结果是造成活动质量偏低,活动的预设目标不能达成。因此,在实施语文实践活动中建立多元立体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何建立多元的、立体的实践活动体系?笔者认为,一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大胆地进行活动内容的改革,把信息技术、脑科学和心理科学的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去。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心理、思维、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活动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语文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活动,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实践。二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把语文实践活动和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要善于在一切信息交流中去捕捉、吸纳有效信息,并能根据需要迅速、不断地转化,再生新的信息,以此强化、扩展活动内容,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要以人为本,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本

活动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行为,也是一个人的终身行为。因此,语文实践活动必须建立在发展人的基本能力的基础上。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一个人在先天生理条件下通过接受学习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水平,是一个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行为、言语层面上的整体投影与辐射,它涵盖着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智力素质和人格素质。这些素质正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宗旨就应该落实在这上面。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时,必须注意将眼光放远,以人为本,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本,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活动自主性,改革活动方式,注重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认为,真正自由的活动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必须尊重人的“自动”,要给人的“自动”留下时间和空间。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这类参与学习比消极被动的学习要有效得多。语文实践活动形式上是以活动的个体或群体的方式出现的,它是“自由的”参与式活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实践活动,就要改变学生的活动方式,变接受性活动为探究性、研究性活动,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在这种活动方式下,学生不再是一切活动的接受者,被动地接受活动,而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直接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语文活动与语文学习、语文探究相统一,内容与过程相统一,充分体现活动者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四、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

语文实践活动展示着广阔的接受视野,它所要追求的价值功能应是生成教育、终身教育和人生教育。从生存教育的角度看,一切语文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为此,一切语文活动都要面向生活实际,面对生活实践的需要,针对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能力的要求,切切实实地培养人生存的基本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由此获得“自我发展力”,为将来能够承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奠定基础。因此,“立足学校,放眼社会”“到社会中去学活动,到生活中去学活动”是语文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

五、要有激励式的评价

评价是现代教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构成因素,是教学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条件。教学需要评价,同样学生活动也需要评价。按罗杰斯的观点,学习的评价(包括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是使“自我发起学习成为一种负责的学习的主要手段之一”。笔者认为,从语文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带有很强的“自我学习”的性质,因此,对它的评价应用多元尺度去衡量。新修订的课程标准首次增加了“教学评估”的内容,这为活动课程的评价提供了依据。语文实践活动的活动形式是以自主的形式展示的,为了鼓励和检查学生的活动,也应有合理的评价。这种评价以开放式评价、激励式评价为主,一般不对学习结果作谁是谁非的简单结论,更不以活动成败的形式作为评价的方式。评价可以从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态度,独立实践活动的能力,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方面着手。评价是为了鼓励,为了检查,为了全面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所以,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加以肯定,让学生的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论认识,促使其沉淀;通过评价,可以肯定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激励他们进一步努力;通过评价,还可以提出的课题,激发学生再创造的欲望。

标签:;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实践的实施策略_语文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