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学术型社团,医教融合、医学人才、医教协同、创新创业。
现阶段高校社团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各高校社团队伍不断发展,其自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不断凸显了出来[1],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通过学术型团体对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临床见习方面进行培养,提高了在校学生的专业的学习兴趣与专业技能,创新研究素养与个人综合能力多方面效果,从而达到医教融合的效果。
一. 目的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必须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基本结构进行分析。高校的价值取向都充分表明必须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要通过解放新思想、更新陈旧观念、培养学生创新合作意识、训练学生人文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学习品质等多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3]。协会的宗旨是为医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通过将超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医教协同的培养模式,提高同学们对超声医学的兴趣,培养一批具有影像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影像学子;并在创新能力与科研素养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进一步提高长沙医学院医学生的专业素质。
二.途径
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才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实意义来讲,学生社团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优势,对丰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2]。借助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下,2017年,医学影像学院副院长曾令红在学生期中座谈会上了解到部分低年级同学望得到临床见习的机会。2017年11月,医学影像学院团学会安排部分学生干部(约20人左右)下临床见习进行试点。“下临床”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性高,临床医师反映良好,但由于低年级同学缺乏医学超声知识的系统学习,见习过程中所学有限。2017年12月初,医学影像学院副院长曾令红产生了创办医学超声协会的想法,为广大影像学子提供一个系统学习医学超声知识与技能的平台。2017年12月8日,医学影像学院副院长曾令红、医学影像学院超声教研室秘书及12位学生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2017年12月15日,长沙医学院医学超声协会经长沙医学院校团委批准正式成立。未到一年培养骨干成员30余人,协会活动参与人数达600余人,社团成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竞赛、临床见习、课题申报、暑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在此阶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优势
在探讨学术型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协会会员在不断的探索中会获得以下会员福利:第一点:超声知识的系统学习: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程内容,在高年级时可将更多的精力专攻其他课程,减轻考研、就业等事务的压力。第二点:超声仪器的实践操作:提高医学生的操作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的结合是医学专业学习的不二之法。第三点:科研能力的专业指导:大学生创新性课题的专题讲座,专业的指导老师、各等级的课题模板、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等丰富资源,助力你的学术之路。第四点:临床见习的机会:提前“下临床”,将课堂知识在医院的见习下加深理解、提高兴趣,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第五点:以教促学、锻炼能力:协会成员在成长后通过充分准备,试讲合格者可为会员们进行上课或培训,达到以老带新、以教促学的目的。
四.活动
自超声协会成立以来,在组织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超声图像的基本认识” “浅谈超声的过去、现在及末来新技术”等公开课,现场高朋满座、气氛热烈。同时开展了以“大学生创新性课题研究与学习”为主题的讲座和“大创课题交流”为主题的分享会,会员获益匪浅。组织实操课“肝脏及胆囊的超声诊断”、“泌尿超声”“脾脏测量”、“胰腺的超声检查”、“颈部血管”等实操课,深入浅出。同时进行了活学活用的“汕超杯”医学超声和解剖应用知识大赛与“西门子杯”医学超声和解剖应用知识大赛。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医教协同、院校合作培养,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制订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对经验进行和总结完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仅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升华,还在此医教协同的过程中加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医学生的整体素质[4]。
五,讨论
医学学术型社团与传统社团相比,优势不在于人数的众多。而在于在校学生的专业的学习兴趣与专业技能,创新研究素养与个人综合能力多方面效果。通过医学学术型社团的学习创造了宽松、包容的学术文化环境,强化了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化特征,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智力化特征,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在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坚持"相互学习、彼此探讨、相互促进"的活动原则,注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加入指导老师介入管理机制,将大学生社团活动绩效纳入学生考核体系,将会更好发挥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5]。
(1) 医学学术型社团的创新机制
在创新协调的视角下,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亟需解决的难题,建立“高校支持,社团辅助,导师指导,院医结合”的协调创新机制,是当今医学院校人才模式培养模式的不二法门[6]。医学超声协会在传统的社团发展基础上增加了实际操作比例,在协会的运营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理解,在此过程中不断的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的通过建立校内实操模式,校外见习模式,增加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了医学超声协会创立之初的宗旨。
(2) 医学学术型社团的影响力
医学学术型社团的建立的作用,就是要提高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临床见习、实践能力专业的学习兴趣与专业技能,创新研究素养与个人综合能力多方面效果,实践证明,凡是参加过医学超声协会并且多次进行临床见习过的同学,在学习方面和科研能力方面显著提高,从2018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创业实验计划通知中,协会会员参与课题中标7项,其中包括省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5项,同时在互联网+的大学生孵化创新项目活动中也多次显露头角。
(3) 医学术型社团在协调作用下对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性培养模式的探讨
目前,医学超声协会运转良好,在专业知识,团队合作,科研能力,人际交往能能力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医学超声协会从创立至于颇为成功的建设离不开一下几个方面[7]。
一是成立之初不断完善的制度。建立较为合理的章程,确定协会活动的重心,部门机制的合理调配,对外宣传的合理到位,不断吸引新的血液,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给方面的大力支持。协会的成立在校方院方的大力支持,配置合适的实训操作基地,部分的活动经费,外来的活动赞助,指导老师的亲手把关。从硬件到软件到经费再到人员的多方合作。
三是活动类型的多样性。协会在运营过程中,多次开展知识竞赛,课题讲座,学习研讨会,科研讨论会,临床实践操作,充分发挥医学社团的综合能力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医学学术型社团是医学院校不可或缺的载体,通过其发展模式,协会宗旨,活动类型,组织机构,注重实践锻炼。有利于培养医学综合型素质人才。
[1]杨丽敏,包豫新,张子琳,李永奇,胡雅倩.高校社团发展现状实证研究——以河南大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182-183.
[2]崔剑.学生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21):166-167.
[3]蔡炎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02):79-81+84
[4]柴斌英,徐冬,龚海,李洁,刘览,侯洁,高恒,张华.医教协同加强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8,29(09):1079-1081+1092
[5]方原,丁晨曦.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2(11):49-50.
[6]陈东华,张翠凤.协同创新视阈下“专业—产业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6):1-3.
[7]方原,丁晨曦.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2(11):49-50.
论文作者:刘香 曾令红 杨旭佳 龙迁艳 李嘉慧 唐泽平 周启良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8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超声论文; 医学论文; 社团论文; 协会论文; 大学生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学术论文; 《药物与人》2018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