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体育心理学教材的内容与体系建设_心理学论文

试论我国运动心理学教材内容和体系的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心理学论文,教材内容论文,体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回顾了我国运动心理学教材内容和体系建构过程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提出了运动心理学教材内容新框架结构。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教材 心理状态 运动意识 运动认识过程

A Discussion on the Reconstructure of Chinese SportPsychology Text book Contents and Systems

Wang Tiansheng

(Xi'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710068 Xi'an,China)Abstract Three periods of the reconstructure of chinese sportpsychology text book contents and systems were reviewed.Their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sed.The new structure frame ofsportpsycholoy text book contents was proposedKey words sport psychology text book,mental state,sportconsciousness,sport cognitive course

我国体育院系自50年代开设心理学课程至今,已历40余年。运动心理学教材内容和体系经历了初创、发展到日趋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贯穿于各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目前我国运动心理学教材内容和体系在哪些方面有待于完善?笔者对此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

1 我国运动心理教材内容和体系建构的三个阶段

笔者认为,我国运动心理学教材体系的形成至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俄为师,引进前苏联运动心理学教材阶段;统编为主,各院校百花齐放阶段;突破原有框架,逐步形成新结构体系阶段。这三个阶段最突出的主要矛盾是解决普通心理、运动心理和体育心理内容的比例。

1.1 以俄为师,引进前苏联运动心理学教材阶段

我国于50年代前期已将心理学作为必修课列入体育系的教学计划,许多学校也编写了自己的心理学教材或讲义,但它们只是公共课性质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运动心理学教材。1957年11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孙经灏等人翻译的前苏联П·A·鲁吉克著《心理学》, 这是一本苏联体育学院的教学参考书。全书共15章,除第十三章标题为“在运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外,其余各章标题皆与普通心理学无异,但在内容上运用了不少体育和运动的资料。1962年,我国又翻译出版了鲁吉克心理学的16至20章,名为《运动心理学》。着重阐述了运动活动的心理特性,身体训练的心理特性,运动竞赛的心理特性、运动与个性的培养等内容。这本书以及在此前后译介的俄文运动《心理学论文集》,对我国体育院系心理学教学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许多教师都在教学中广泛采用了其中的资料。1964年,武汉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合编了一本《运动心理学》,这本书的内容分为普通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两部分,普通心理占较大比例。其框架结构与鲁吉克心理学大致相同,但也有不少内容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本书虽因其后十年动乱未能得以广泛使用,但它毕竟是我国自己编写的第一部运动心理学教材。

1.2 统编为主,各院校百花齐放阶段

70年代中后期,我国体育院系相继恢复招生。1980年,国家体委委托武汉体育学院组织全国部分体育院系11位长期讲授心理学的教师,根据体育院系培养目标集体讨论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体育院系通用《运动心理学》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于1983年正式出版。这本书包括普通心理、体育运动心理和青少年心理三部分内容。结构上虽然仍受鲁吉克心理学很大影响,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几个运动项目的心理学问题”等章节是鲁吉克心理学所没有的。理论观点、例证资料都有不少新颖之处。1983年,由前教育部体育司委托河北师范大学组织在高等师范工作的5 位运动心理学教师编写出版了供高等师范学院体育系试用教材《体育心理学》。这是我国第一部以体育心理学命名的教材。分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体育运动心理”两篇。框架结构有了较大突破,内容也更为丰富,既包括了普通心理、体育运动心理,也充实了发展心理、体育教师心理、体育与心理卫生和体育心理的研究方法等内容。书中大量引入了我国、西方和日本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突出了体育心理,在研究领域的拓宽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1987年,在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了武汉、天津、沈阳、西安四所体院中5 位教师组成的《运动心理学》教材小组,依据国家体委下达的体育学院体育系、运动系本科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参考1983年《运动心理学》通用教材,集体重新编写了体育学院通用《运动心理学》教材,于1988年6月出版,至今仍在全国体院中广泛使用。 这本教材将普通心理学由过去的8章压缩到5章,保留了青少年心理、增加了管理心理,突出了运动心理。运动心理由过去的5章扩充为8章。教材中广采世界上许多国家运动心理之长处为我所用。内容丰富,材料翔实。可以说,这本书已摆脱了鲁吉克运动心理学的定势,初步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运动心理学体系。

以上三种教材的编写,或由国家体委领导或由原教育部领导,皆可称为“官办统编”。与此同时,许多体育学院或独立自编或几家合编至少有十余种《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或《体育运动心理学》。这类可称为“民办自用”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各有自己的特点,有的甚至相当优秀。无论从结构框架、理论观点、资料选择等各自都有独特建树,为我国运动心理学体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三部统编教材及其它教材的结构体系演变中可以看出,除了理论观点、研究资料的不断充实、更新之外,突出的矛盾是逐步解决普通心理、运动心理和体育心理三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问题。普通心理学或称基础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主干学科,它研究正常人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它既概括了各个分支心理学科研究的成果又是各个分支心理学科的理论基础,所以要想学好某一分支心理学必须先学好普通心理学。然而,普通心理学又不能替代其它分支学科。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体系中具有独特性质的应用分支。“体育”一词,如果作广义理解,包括身体锻炼和运动竞技,那么体育心理学也可称为体育运动心理学;如果作狭义理解,体育侧重于身体锻炼,与德育、智育并列,构成人的全面教育,则体育心理学属于教育心理学下属的分支。当将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并列而谈时,研究的重点前者在于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后者在于运动训练和竞赛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二者应是相对独立的两门学科。从50年代到80年代,我国体育院系心理学教材可以明显看出这样的发展趋势:第一步,以普通心理学为主,密切联系体育运动实际;第二步,体育运动心理内容增加,与普通心理内容并重;第三步,普通心理比例减少,体育心理与运动心理相对增加,并有相对独立的趋势。表1 中反映了三部统编教材中所显示出上述第二、三步的趋势:

表1 三部统编教材中普通心理、运动心理、 体育心理内容所占比率

普通心理 运动心理 体育心理 其它内容

体育院系通用

《运动心理学》(1980)

50% 33.4% 8.8%

7.8%

高师体育系《体育心

理学》(1983) 38.2% 18.4%32.9% 10.8%

体育学院通用《运动

心理学》(1988)

31.1% 51.7% 2.5%12%

应当说明,三部教材中某一章属于普通心理还是属于运动心理、体育心理,是以该章的标题和主要内容为依据划分的,然后计算该章页数在全书中的比率。由于每章中都存在着普通心理、体育心理、运动心理内容的相互联系和渗透,以上划分虽不十分严密,但亦可以从中看出普通心理逐步减少,运动心理和体育心理逐渐分离的变化趋势。

1.3 突破原有框架,逐步形成新的结构体系阶段

进入90年代,随着体育运动心理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由此也推动了体育运动心理学教材体系和内容的变化和更新。1990年10月由车文博主编3 位心理学教授编写,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运动心理学》,1991年8 月由杨宗义主编8位心理学工作者编写,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文科教学参考书《体育心理学》,1995年5月由王天生主编5位心理学教授、副教授编写,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体育学院成人教育教材《体育心理学》,都在教材的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方面有了重大突破。第一,这些教材可以较为明正言顺地称为体育心理学或体育运动心理学,它们从每章标题上已不再采用普通心理学的标题,内容也都以体育心理或运动心理为主体。作为体育院系的教材,在大纲规定学生不可能单独开设普通心理学,而学生或其他读者不了解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又难以深入了解体育运动心理的前提下,完全甩掉普通心理至少目前是不现实的。因此都将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压缩到了最低限度。第二,重视了体育运动心理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的介绍,理论深度进一步加强,以往教材中占据较大篇幅的经验总结式、现象描述式的内容大为减少。第三,突出了体育运动心理学应用学科的特点,重视了理论来自实践反过来又指导、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例如突出了实验研究方法、临场心理测量手段的介绍等。第四,拓展了学科的领域和范围。例如《体育运动心理学》中对体育教师、教练员心理的介绍,高校文科参考书《体育心理学》中对体育运动中“极点”状态、运动攻击行为,体育运动中美育和德育心理的介绍,体院成人教材《体育心理学》中对体育运动心理状态的介绍都有其独到新颖之处,为发展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学科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 运动心理学教材内容框架结构之我见

当前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体系已初具规模,正在进入日益完善的发展阶段,在此形势下,对于我国运动心理学教材内容框架的建构,专家学者们见仁见智,有着不同的设想。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运动心理学教材应包括下述内容。(见图1)

图1 运动心理学内容框架结构

2.1 关于运动心理状态

在我国的心理学教材中,一般都将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而没有给心理状态以应有的位置,唯广州、天津、西安、南京体育学院合编的《体育运动心理学》中专设了“心理状态”一章,对心理状态的概念、特性、分类、心理状态与心理过程、个性的联系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心理状态作为心理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心理学教材中却连个定义都没有,理论上不能说是完整的。而在体育运动实践中,随处可闻人们在谈论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而心理学教材中却不将此作为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也确实是一大缺憾。心理状态是特定时间特定情境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它具有心理过程和个性所不具有的特性,不研究心理状态,脱离人的心理现象的情境性和活动性,现实性和具体性,以及持续时间上既比心理过程长又比个性特征短的特性,这样研究出来的人的心理与现实中活动着变化着的人的心理有很大的距离,很难说这就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的心理。作为心理学应用分支的运动心理学更应该深入研究运动心理状态。美国运动心理学家B.J.克瑞蒂在他的《现代运动中的心理学》一书中说:“临床心理学家亦开始集中其精力研究运动员的心理及有关的情绪状态,各种交替的心理状态,以及这些状态何以有利于或有损于良好的操作表演”。由于运动心理状态最集中地反映了体育运动参加者当前内心活动的特点和状况,所以它也最直接地影响着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的效果和运动竞赛成绩。以往的运动心理学教材虽在运动竞赛的心理学问题一章中对运动员的赛前,赛中、赛后状态进行若干“心理分析”,但全书中未将运动心理状态列入运动心理现象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说都是不够完善的。因此,将运动心理状态正式纳入运动心理学教材之中,使它在运动心理活动中居于它应具有的重要地位,对于完善运动心理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2 关于运动意识

在运动场上,运动员、教练员、体育节目主持人和评论员提到运动员的“意识”这一心理学术语,恐怕要比人类其它活动领域提到这一术语的频率高得多。“战术意识”、“场地意识”、“射门意识”、“攻防意识”、“配合意识”、“调控意识”……这样诸多的“意识”不胜枚举。中国乒协主席李富荣在一次乒乓球教练员研讨会上讲:“我感觉从50年代到90年代,最大发展是意识上的要求……”有人对包括国家队教练员在内的60名教练员调查,有58人认为,运动员的意识比技术更重要,某项技术不会,可以学会,但意识不好,则很难改变。然而,什么是运动意识?运动意识的特点和内容结构是什么?运动意识与运动感知觉、运动记忆、作操思维有何关系?运动意识有何功能?运动意识如何形成与培养?这些重要的问题在运动心理学教材中很难找到答案。仅有少数运动心理学教材中提到了运动意识问题,但也仅从战术意识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这样,就使我们的运动心理学理论远远不能满足运动实践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意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运动意识泛指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的一切意识到的、自觉的心理活动,一个运动员如果在体育运动中,尤其在竞赛中能够清醒地觉察到运动场上的各种情况,并能主动地、自觉地及时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动,使自己发挥更高的运动效能,我们可以说这个运动员具有较强的运动意识。由于运动意识的复杂性,运动意识的研究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按照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原则,从运动意识和运动活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性着手,探讨运动活动如何制约着运动意识的形成,运动意识如何实现着对运动活动的调节,这样,运动意识就成了可知的、可定向的东西。现在我们已有这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扩大研究成果,将运动意识纳入运动心理学教材体系之中,也是完善我国运动心理学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2.3 关于运动认知过程

传统心理学一般都将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称为知、情、意三分法。但这种划分方法随着认知心理学派的兴起和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而显得简单和缺乏依据。如果把心理过程理解为随时随地都在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认识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则比较符合,而情绪情感和意志则不然,以意志为例,它是从确定目的、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到最后实现目标的较长时间里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从时间持续的久暂性和活动内容的可变性两个维度分析,知、情、意三者并列并不科学,与其将情感、情绪和意志列入心理过程,毋宁将其看成是心理状态,而在体育运动实践中,人们也大都说某某运动员情绪状态如何,很少说他情绪过程怎样。

认知心理学是以人类心理现象中的认识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它虽以认识为主要对象,但并不局限于认识的范围。它不但从低级的感知到高级的思维作为一个整体,而且将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结合起来,把心理学和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在研究方法上,把自我观察、实验室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无疑是有重大时代意义的突破。国外的认知运动心理学从70年代兴起,80年代进入高峰,至今方兴未艾。如果我们的运动心理学仍囿于传统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显然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应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引入我们的运动心理学。当然,急于求成是不行的,但起码我们应对现行的运动心理学教材内容做一些渐进式的改革,对我们的运动心理学体系逐步完善应是大有裨益的。

3 结 语

我国运动心理学教材内容和体系的形成建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解决普通心理、运动心理和体育心理内容的比例问题。当前,我国运动心理学教材建构处于突破原有框架,逐步形成新结构体系阶段,在此阶段应重视将运动心理状态、运动意识和运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纳入新的结构框架之中。

* 收稿日期 1995—08—27

标签:;  ;  ;  ;  ;  

论我国体育心理学教材的内容与体系建设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