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丹1 陈少玫2(通讯作者)
(1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3)
(2福建省厦门市医药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08)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不寐;血瘀;治疗
【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4-0325-01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1]。不寐病证的古医籍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时称“不卧”“不得卧”和“不能卧”[2]。《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素问•逆调论》中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中藏经》及《诸病源候论》中提出“胆冷则无眠”的病因病机分析。明李中梓于《医宗必读•不得卧》中指出气虚、阴虚、痰滞、水停、胃不和五种病因。明戴元礼在《证治要诀•虚损门》中云:“年高人阳衰不寐”。总之,中医学认为人体阴平阳秘,阳入于阴方能入睡。不寐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3],因而调理气血阴阳是治疗失眠的基本原则。
清代王清任创造性地提出了“血瘀”可致不寐,认为夜睡梦多,是血瘀,治当活血化瘀。《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言:“夜睡梦多,是血瘀,此方一两副痊愈,外无良方”,“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此方服十余副可除根”。遵此,我们在临床中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型失眠症方面颇获良效,现举例分析。
1.病案
林某,女,52岁,2017年4月29日初诊。因入睡困难1年就诊。患者自诉1年前因家庭琐事而出现反复入睡困难,入睡时间往往大于2小时,易醒,醒后难以再入睡,连续睡眠时间3~4小时,寐常梦魇,晨起十分疲乏。曾就诊于某专科医院,诊断为“失眠症”,处以“右佐匹克隆、盐酸曲唑酮等”口服治疗,二个月后自感疗效不佳,复担心产生药物依赖,遂自行停药。停药后于外院予中药调理(具体方药不详),初始入睡困难稍有好转,但病情反复,近几周服中药后亦难以入眠,甚则彻夜难眠,每晚复需服用右佐匹克隆等药,不堪其扰,前来就诊。刻诊:入睡困难,甚则彻夜难眠,早醒易醒,胸闷多梦,偶有头痛,面色黧黑,唇暗无华,纳食尚可,二便如调,舌质紫暗,边见瘀斑,苔薄微黄,舌下络脉迂曲,脉细弦涩。处方:桃仁10g,红花10g,当归尾5g,生地15g,川芎15g,赤芍10g,川牛膝10g,桔梗10g,柴胡10g,炒枳壳10g,酸枣仁40g久煎,生珍珠母50g先煎。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饭后及睡前温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017年5月6日二诊,患者自诉初服药后感头胀,4剂后夜间睡意盎然,入睡困难时间有所缩短,约1小时可入睡,便自停右佐匹克隆。诊时:入睡困难(约需1小时左右),连续睡眠时间达5~6小时,眠浅易醒,可再入睡,梦魇症状减轻,头痛未发,面色稍有润泽,患者服药期间自觉精力明显好转,心情愉悦,偶有口干,纳食如常,小便自调,大便偏干,舌暗红,舌边瘀斑,苔薄黄,脉弦细。中药守上方加夜交藤15g,知母10g。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饭后及睡前温服。
2017年5月13日三诊,患者诉上症续减,入睡时间约30~60分钟,每夜入睡后醒1~2次,醒后可再入睡,晨起精神佳,多梦、口干等症基本消失,未再头痛,纳可便调,舌淡暗,苔薄微黄,舌边可见浅瘀斑,脉弦细。守上方7剂,用药方法同前。
之后电话随访,诉三诊后入睡满意,连续睡眠时间达6~7小时,因回老家则在当地药店配服前方7剂后,按医嘱,自购“血府逐瘀胶囊”连续服用近三个月,不寐症状痊愈,精神良好,面色渐红润,头痛等症未发。
2.按语
该患者失眠日久,以入睡困难为主症,诊断为不寐。患者初时因家事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郁滞,魂不入肝而发生失眠,日久不愈则由气传入血,由经入络,瘀阻形成,瘀血阻滞脉道,而致心脉受阻,心神失养,营卫不和,阳不入阴,神不守舍,故而不寐日益加剧。临证时见面色黧黑,唇暗,舌紫暗,舌边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细弦涩,便为血瘀之征。
血府逐瘀汤以四逆散条畅气机,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祛瘀生新。本方由血府逐瘀汤化裁而来,治以活血祛瘀,理气养血安神。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川芎引药上行,活血行气;赤芍清热凉血散瘀;生地、当归养血活血,与诸活血药相配,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合枳壳之功一升一降,宽胸行气,另牛膝可祛瘀血,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三者相配升降有度,使气机通畅;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理气行滞之功更甚;重用酸枣仁补肝血,养心安神;生珍珠母重镇安神;诸药相配,使气行血活,肝气条达,心气与脑气相接,则神魂自安,梦魇亦平,治疗患者不寐效果甚佳。二诊时患者入睡、梦多明显改善,仍眠浅,予加用夜交藤养心安神;口干,大便干,稍显热象,予加知母清热除烦生津。三诊时患者入睡已基本正常,热象已减,故续上方再服。
血瘀型不寐的治疗,常规之滋阴养血、理气解郁、重镇安神、疏肝健脾、清热化痰难以起效,当以活血祛瘀为法。失眠病因错综复杂,故治疗不能恪守一法一方,应观其脉证,随证治之,从而祛病除患。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146.
[2] 孙洪生,严季澜.《内经》不寐病证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4,39(7):277-279.
[3]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49.
通讯作者:陈少玫,女,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脑病的临床研究,E-mail:csmxm79@126.com
论文作者:李政丹1,陈少玫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0
标签:患者论文; 困难论文; 枳壳论文; 小时论文; 养血论文; 桔梗论文; 迂曲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