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儿科学素养论文_马秀珍

提高幼儿科学素养论文_马秀珍

马秀珍

甘肃临夏州广河县幼儿园 731300

【摘要】:一个教师如能上好一节科学课,那么这个教师一定是个科技素养较高的教师。为什么这么说呢?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科学活动课是科技含量最高的课程。当过幼儿教师的都知道,上好一节科学课,是很难的,要比其他学科付出更多的努力。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教师自身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不知道选择怎样的方式方法来帮助幼儿认知自然界。

【关键词】:目标、定位、情感态度 交流、一言堂、

对幼儿来说,科学课是一个认知的活动,也是发展幼儿观察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同时在观察活动中间,只要是科学活动,都存在用语言来表述、概括的过程。科学活动对于语言来说,提供了语言表达和可供观察描述的对象,从观察表述出来,必须给孩子观察的时间,而我们很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间,往往会缺少让孩子观察的时间。教师要想上好科学活动课,要付出很多辛苦和努力,还要做出很多准备。上好科学活动课容易,但是成功的上好科学活动课很难。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谈谈我对上好科学活动课的一些想法:

一、目标定位要具体,符合幼儿的水平

幼儿对知识点的了解是一个操作感知的过程,能否说出知识点(科学原理),并不是活动的最终目标。教师把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定位于为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作准备上,在组织科学活动时,优先考虑的是情感态度的培养,把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以及重视孩子探究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允许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和产生不会的现象。

科学活动的内容应该从身边取材,这会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这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的可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

二、投入材料要有典型性,摆放便于孩子的选择

材料的投入是否恰当,关系到能否调动幼儿参加科学活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新颖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吸引他们去探索。而过于现成的材料就降低了幼儿学习的价值。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但是提供的材料既要暗含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又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让幼儿产生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投入的材料还应具有开放性,有多种组合的可能,使幼儿能用多种不同的路子进行研究探索,有不同的发现。

材料要放在幼儿方便取放的地方,有时还需要进行分类摆放以便于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选择。比如在《弹性》活动中,有老师投放了大量的材料,但是材料投入的目的性不明确,缺乏代表性,而这些材料的收集又花费了老师和幼儿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由于材料比较多,整个活动室都摆满了,可是孩子们并没有按老师设想地到处去找去实验,他们只是就近取了些材料来探究。其他的材料被冷落在一旁,没有物尽其用。

三、教师指导要适宜,要以幼儿为主体

根据活动内容选择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教师放在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位置,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操作材料后,让幼儿尽情地玩一段时间。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错误或者产生不会的现象时,不要迫不及待地暗示,甚至直接告诉结果,要给幼儿自己探索的权利和条件,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发现问题和得出结论。

我们要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必要的,恰当的指导。注意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在活动中出现问题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此时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在这里我们不要直接告诉幼儿怎么做,只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或线索,激发幼儿用新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欲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此外,教师要善于提问,精心设计每一个提问。问题的提出要有层次,做到由浅入深;提问还要科学严谨,简洁明了,能帮助幼儿思考,让孩子们在思考的基础上寻找方法,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注重活动过程而非结果

“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允许幼儿出错。因为幼儿的错误代表着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所以我们要善于判断幼儿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并把幼儿的错误作为了解他思维和认识水平的线索。当幼儿出错时,不要为了得到正确答案而追问幼儿。因为追问会使幼儿变得谨慎,只敢说老师认为正确的东西,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样孩子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就永远不会显露出他真实想法和观点。我们要接纳和尊重幼儿不同的意见、探究方式和发现,在心理上给幼儿提供自由的空间,即使操作结果出现错误也不会责怪幼儿,使幼儿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思想放松了,思维才会大胆,想象才能更加丰富。才能形成一个安全和谐的探究氛围,有利于发展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兴趣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因此我们应以游戏为载体,让幼儿从头至尾都是在“玩”,但是在“玩”的同时引发、支持并促进了他们的科学学习活动。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或许同时也张开想像的翅膀解释科学,或者萌生用歌唱或舞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知……只要我们做到“心中有目标”,把科学活动目标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渗透到游戏之中,孩子们就能在游戏中自由主动的学习。我们把原先在一个个集体科学活动中明确的具体目标,转化成无形的目标,隐含在环境的布置和材料的提供之中。在孩子快快乐乐的游戏中,科学活动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实现和巩固。教师组织和指导的这些游戏,不仅让孩子们“玩”,而且还引发、支持并促进了他们的科学活动。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幼儿的意见,积极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无论他们提出的假设和探索方式与老师预想的是否一致,老师都应该支持和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尝试。老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使孩子们感到:老师关注的不是活动的成败,而是观点、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价值,培植他们乐于探究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态度和品质。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考虑不同幼儿之间的能力差异,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以供不同层次的幼儿回答,让每位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幼儿积极性有极大的帮助。

五、善用启发式,切记一言堂

平铺直叙的讲述剥夺了幼儿在通过思考后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并容易使幼儿失去参与的热情,课堂变得沉闷。而启发式的教学,由浅入深,层层诱引,最后让正确的答案或结论从孩子的口中得出,而不是老师自己在说。既牢牢地吸引住了幼儿的注意力,避免了“一言堂”,变成了人人参与的交流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幼儿对知识的印象特别深刻,有更强的活用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科学活动上的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交流的目的是让幼儿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或是操作结果,这时教师应让幼儿从观察的对象中脱离出来,来到自己身边充分地进行交流。有时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会发现,如果不让幼儿从观察的对象中脱离出来的话,有的幼儿还会在那边观察,做着自己的事,根本不理会老师在干什么,讲什么。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最后,教师组织幼儿在一起交流,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满足感。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总结,才能使我们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以“我本平常,平常视之”勉励自己,有利于课堂教学水平的正常发挥。那么,上好科学课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论文作者:马秀珍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  ;  ;  ;  ;  ;  ;  ;  

提高幼儿科学素养论文_马秀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