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桓台县第二小学 256400
摘 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便会使大脑产生优势兴奋,表现为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思维敏锐。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好地投入数学活动中去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开放的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这就要求老师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孩子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体现数学应用的成功。
比如在《角和直角》一课中,我这样设计: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角(图略)。学生汇报后,发现圆中没有直角,师趁机引导:“那你能否在圆中创造出直角呢?”这时,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纸片,“折”、“画”等方法呼之欲出,学生情绪高涨,哪怕是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乐意去发现、去探索,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满足和快乐。给了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潜力,教学自然水道渠成了。
二、设计数学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可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我准备了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品尝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学生活动,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而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以致用,巩固练习时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低。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我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和针对性以外,还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在练习时主要是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练习,达到我们预定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内容时,我在即将下课时设计了一个“动脑筋离开教室”的游戏:老师说的数正好是你的学号的同学可以离开教室活动。然后老师说:“能被3整除的数,2的倍数,30的约数……”直到所有学生离开教室为止。通过这个游戏,巩固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五、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注重数学的实用性,让数学贴近生活,突出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运用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尽量联系实际,利用身边的例子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课前先让学生和家长到超市购物,感性认识购物需要人民币,并记住所买物品的价钱。上课时让学生说说如何购物的,为学习人民币作好铺垫。课上又让学生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从中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到人民币的地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才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论文作者:张秀双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3月总第2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0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兴趣论文; 直角论文; 图形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3月总第2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