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长三角国际制造企业成长_长三角论文

管理变革推动长三角国际制造企业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造企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 言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由沪、苏、浙三地15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现已形成以上海为龙头,以苏浙为两翼的城市群发展态势。当世界制造业在全球范围优化配置资源、进行产业转移时,有着雄厚产业基础和优越配套环境的长三角地区有望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密集区和全球重要的经济区。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企业正处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的阶段,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离作为现代世界制造中心所应具有的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制造企业的管理变革和创新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和整体国际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 国际制造企业管理变革研究

我们正跨入一个由知识和信息主宰的时代,管理的变革在今天仿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迅猛。早期国际制造业的竞争主要在价格上展开,由于价格竞争力取决于成本,成本对于规模效应和经验曲线的存在而对产能规模极为敏感,因此规模驱动是早期的国际制造业主要特征。二战以后,市场竞争要素逐步扩展到功能与质量,质量与研发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90年代以来,交货期和客户服务成为新的竞争要素,改进生产系统、提供增值服务成为推动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最新的动向则是,以商业模式转型、供应链管理、流程再造、构建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等为代表的管理变革与创新正在成为推动制造业企业成长的新动力。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国际制造企业管理变革受先进制造技术的影响呈现出以下的特征(表1)。

表1 国际制造业生产和管理模式的演变基本情况

  项目

  生产技术管理模式

 17世纪—

  手工作坊

  作坊式管理

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期—

 小批量生产

  经验管理

 19世纪末

19世纪末—  大批量生产

 标准化管理

20世纪60年代 系列化生产

物料需求计划

 准时生产(JIT)

(MRP)

制造资源计划

 柔性生产(FPS)

(MRPⅡ)、

企业资源计划

  20世纪

精益生产(LP)

(ERP)

  60年代

 敏捷制造(AM) 供应链管理(SCM)

虚拟制造

世界级制造(WCM)

  批量客户化

业务流程再造

生产(MC)

并行工程(CE)等  知识管理等

1.1 世界级制造下的全球化商业运营模式

世界级制造是对现有优秀跨国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经验的总结,这些经验被概括为一系列交互作用的管理原则,这些原则被认为将是下一个10年制造业的活动安排程序。商业模式即企业的盈利模式、价值创造模式或赢得竞争的模式。世界级制造下的全球化商业运营模式是企业借鉴已有的经验,洞察全球市场变化和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制造和供应链理论,对企业价值链、竞争方式进行创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设计、制造和销售的管理模式。如思科公司通过全球供应链管理,在全球设有35~40个虚拟工厂,将供应商和客户连结在一起,然后通过外包方式寻找资源互补的外协厂商;IBM从一个单纯的制造商转变为制造与服务供应商;DELL率先开展商业化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等。

这种模式与传统的出口、海外直接投资模式相比,具有降低门槛、扩大资源利用范畴、风险小等一系列重大优点,大大突破了传统的、工业化时代“世界工厂”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必将对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产生非凡的影响。

1.2 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再造工程

20世纪90年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需求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仅依靠一个企业的资源已经无法实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目的。从物料需求计划(MB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到企业资源计划(EBP),企业的管理活动愈加趋向于向合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涵盖企业内外所有资源的供应链管理(SCM)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目的在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最低价格和最快的速度获得产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协调和集成供应链中一系列的活动(图1),使供应链节点上各相关企业或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形成优势互补,从而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传统企业中的制造是为了销售,依靠增加产品批量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减少和优化库存的管理目标,而供应链企业则按订单安排生产,以创新和适应市场为管理目标,提高企业的柔性和效率。

纳入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通过对员工观念、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制造技术的重建完成对企业的再造工程,重新疏通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在产品、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员工工作效率等绩效指标上能取得明显改善。

1.3 知识管理下的学习型组织

老式的工业企业越来越难以生存,连生产一罐啤酒都可能需要大量的知识,所以制造企业也越来越需要提高知识密集度(图2)。知识管理的目的不是创造知识,而是要增加价值。制造企业的研究开发不再是为了生产某一产品,而是为了创新以吸引潜在的合作伙伴。随着企业越来越重视共同拥有、共同制造以及共同开发,供应商已不再需要知道应该生产什么,而是要知道需要帮助顾客解决什么问题。“头脑制造”取代了传统制造企业成功的核心

生产制造,极大提高了制造企业的灵活性。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为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再造工程、世界级制造下的全球化运营以及知识管理提供智力资本支持。戴尔公司对学习做了四个定义:企业或部门生存所需的学习、个人生存所需的学习、使公司或部门的能力上一个台阶所需的学习、使个人能力上一个台阶所需的学习。学习型组织在把员工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时,企业同样获得了强大的核心竞争优势。

2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和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2.1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现状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经济核心区和制造基地之一。由于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制造业一直是推动长三角地区工业化的主要力量。2002年仅苏浙沪三省创造制造业总产值就高达31582.32亿元,占全国比重的30.13%(其中上海占7.74%,江苏占13.09%,浙江占9.29%),实现利润1704.73亿元,占全国的36.07%(其中上海占11.68%,江苏占11.60%,浙江占12.79%),钢产量占全国的1/2,钢材产量占1/4,汽车产量占1/5,是全国最大的产品出口基地和原料需求地。

目前长三角地区业已形成了既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有高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制造业结构。以钢铁、石油化工、家用电器、电站设备、电子及通讯设备、汽车、交通运输设备、纺织化纤、日用化工、医药食品传统产业为支柱产业,微电子、光纤通信、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为先导产业,形成了一批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带。如南京为我国十大制造基地之一,电子和化工生产能力在全国各城市排列第二;苏州是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南通是我国十大服装出口基地和最大的电容器生产基地;苏州和无锡是我国重要的工业设备制造基地;温州是我国著名的皮鞋和服装基地。上海浦东微电子产业带、江苏苏锡常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浙江杭嘉湖平原科技开发带正在建设中;以上海漕河泾、浦东张江、南京浦口、苏州、无锡、常州、杭州等七个国家重点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支撑点,涉及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航空航天和光纤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科技产业带亦逐步形成。

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带为平台,长三角制造业积极利用发达国家以及港台企业雄厚的资金、强大的品牌优势和完整的世界销售渠道,鼓励世界级制造企业在长三角地区投资兴办企业,推动了长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带动了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和重新布局的契机,长三角制造业由此进入国际分工体系,成为全球性制造业基地。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会推动长三角制造企业管理的变革。

2.2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管理与国际制造企业的差距

长三角地区拥有宝钢、大众汽车、跃进汽车、熊猫电子、扬子石化、金陵石化、镇海炼化等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传统大中型制造企业、以浙江民营经济为代表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和以沪宁苏锡常等地区技术经济开发区为依托的高新技术制造企业。从总体规模、资产运营和利税贡献看在全国有相当的竞争实力,但与国际制造企业相比,长三角地区大部分制造企业的管理尚处于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的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管理模式,区间企业尚未打破区域的藩篱,国际竞争力较弱。

(1)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管理模式的矛盾。长三角地区的多数大中型制造企业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生产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如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CAD、CAM)、精益生产(LP)、敏捷制造(AM)等,管理水平在整体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只有少数企业取得了成功(MRPⅡ显著提高上海机床厂的生产效率,宝钢集团、一汽大众、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等企业的ERP系统进入中国信息化500强),多数企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结构僵硬、松散的组织系统使柔性和集成性很高的生产技术应产生的效益大打折扣(表2)。

表2 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组织管理模式冲突的具体表现

市场需求 产品  产品  技术  部门 信息采集与 管理层 员工

反应速度 质量  种类  水平  协作  传递速度 决策速度 素质

传统管理模式特点

一般  单一

较少

 慢慢

先进制造技术要求

 高

丰富

频繁

 快快

(2)区域藩篱存在,企业间缺乏合作管理。由于竞争手段单一,长三角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业重构,15个城市中,11个城市选择了零配件制造业、8个城市选择了石化、12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这种产业重构直接导致了长三角地区企业对资源的恶性竞争,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堵塞,区域间尚难形成良性畅通的供应链,全球化更加步履维艰。

(3)管理现代化水平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长三角地区对企业信息化的投入颇大,但真正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采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比重仍较低。虽然上海宝钢集团排在中国信息化500强的首位,是中国ERP系统的示范企业,但其制造管理方面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程度仍低于经营决策、研究开发、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领域,与国际制造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差距。

(4)企业管理国际化程度低,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少。迄今为止长三角地区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大型跨国公司,因此,制造企业积累跨国管理经验的机会也较少。少数民营企业虽然跨出了国门,但未能按当地的法律和社会习惯实行属地化管理,仅仅成为中国式企业在国外的延伸,管理机制未能与国际接轨。

3 战略机遇期长三角制造业管理变革任务选择

3.1 变革机遇

纵观内外部环境,长三角制造企业管理变革面临三大机遇:

(1)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和重组。长三角地区的传统大型制造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浙江和江苏省国企的改革步伐较快,上海相对较慢。改革的成功不仅要靠战略性的改组、改造,更重要的是管理的变革和创新。

(2)全球制造基地转移。世界制造业在全球范围优化配置资源、进行产业转移时,有着雄厚产业基础和优越配套环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许多跨国公司、海外投资者的首选之地。优势产业集聚、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有力地推动了长三角产业结构的能级跃迁,不断孕育和催生出新兴产业和规模企业。

(3)信息化引导制造技术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只有管理变革才能促进先进制造技术与管理机制的融合,抓住新的商机,适应新的竞争规则。

3.2 长三角地区制造企业管理变革任务

(1)以四大平台重塑商业运营模式。

全球设计、全球制造和全球销售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根据世界级制造的管理原则,全球运筹的商业运营模式运作需要搭建四个平台:1)信息平台,用于虚拟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2)知识平台,使虚拟企业中成员单位的知识能够相互交流,弥补单一企业知识的不足,提高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吸引更多的潜在合作伙伴;3)物流平台,通过契约、制度安排协调物流,以电子商务控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物理流动,将传统实体企业的物流系统(只在市场所在地流动)拓展到虚拟企业的信息采集、组织、选择、综合与分配的市场空间流动;4)契约平台:核心组织和外协组织的在双边谈判或默契的基础上形成契约关系,靠彼此的诚信和成功协作来维持和增进合作。

(2)以四大管理打造全球供应链

借鉴国际制造企业的产业资源组织方式,重新设计长三角地区制造企业计划、预测、采购、仓储、运输和顾客服务的企业流程,打破区域藩篱,实现传统资源管理向全球供应链管理的转型,确保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畅通,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1)信息链(IC)和信息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数据库(PDM),争取先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企业的信息网络,进而形成连接计划、预测、采购、制造、仓储、运输和顾客服务的全球化信息链和信息网,及时利用和更新信息资源;2)技术链(TC)和柔性管理:并行工程(CE)和敏捷制造(AM)等先进制造技术缩短了产品从概念、设计到开发的过程,长三角传统企业中多层次递阶控制的管理模式必须向扁平化、高柔性、开放的组织结构转变,矩阵化的组织方式有利于促进企业多部门间以及跨企业合作,提高企业各种资源的灵活性;3)物流链(MC)和集成化管理:形成“区域局部分工,世界范围内总体集成”的管理体制,使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之间交换过程有机统一成物流和资金流的有序循环的系统,提高供应链系统运行的效率;4)价值链(VC)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白热化国际市场竞争一方面促使制造产品更新周期加快,另一方面使产品品质区别越来越小、服务质量同质化倾向越来越强,CBM可以使业务过程围绕着各个不同的客户需求来进行系统管理,制造企业通过关注整个客户生命周期、创造顾客价值获得价值链的最大延续。

(3)以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推动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管理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而知识管理意味着对人才的管理,蕴藏在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才是产品价值增长的根本源泉。“头脑制造”比生产制造更具灵活性和增值空间。知识管理需要建立学习性组织作支撑,长三角地区制造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可参照国际制造企业的模式,如思科公司的工作与学习的统一、戴尔公司的即时学习等,按各企业的不同情况把员工的能力持续不停的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 以管理变革推动长三角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处主任周臻指出,信息、学习和管理的国际化,构成中国经济火箭的第一级动力。没有第一级火箭,这支火箭不可能离开地面,不可能冲出地球本身的束缚。有效地提升国际化的管理和管理国际化是长三角地区能否提高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问题。

4.1 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合长三角地区制造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是制造管理技术发展和模式创新的规律。日本制造企业在学习美国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的同时,结合本国情况创造了准时生产制和作业单元等生产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了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同样,为适应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在传统资源管理模式向全球供应链管理转变、国内区域制造向世界级制造管理转变、技术创新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变的过程中,长三角地区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产业特色,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变革之路。

4.2 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的变革和创新

制造业信息化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点,是信息技术直接带动制造业进步的切入点。信息化与管理变革相互依存,旧有的管理组织、管理方式方法不加改变,会妨碍企业的发展与更新改造,在信息化方面,也会阻碍某些先进技术发挥作用。全球化的商业运营、供应链管理下学习型组织的构建,都对企业的信息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长三角地区制造企业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机遇,使信息化工作与管理变革密切结合,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

4.3 以制度保证管理变革和创新的成功

没有一个企业能在真空的环境中生存,制度和政策的正确是否对一个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变革会带来致命的影响。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管理变革的进度和成效还依赖于政府对财政、环境、人才等制度平台的搭建。

5 结 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制造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际化资源整合以及跨国经营的能力和水平的考验,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挑战、一种障碍、一种困难和必需面对的问题。管理变革是长三角地区甚至整个中国制造业世界制造基地建设的希望所在,只要跨过国际化的障碍,机遇、成功、胜利将属于中国和中国企业。

标签:;  ;  ;  ;  ;  ;  ;  

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长三角国际制造企业成长_长三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