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710004
摘要:目的:通过脊髓受压影像学模式,对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作出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58例通过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脊椎型颈椎病患者,根据影像学模式,依次分为A、B、C三组,A组1-2节段脊髓前部受压明显,A组1-2节段脊髓前后同时受压,C组3节段脊髓前部受压。通过各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NDI结果来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各组手术后JOA评分具有较大程度提升(P<0.05),术后NDI优良率为91.4%,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没有移植物移位与假关节出现。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对脊椎型颈椎病治疗具有较好效果,但需对手术适应症做到严格控制。
关键词:颈椎前路手术: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造成的一种颈椎病,该病症状严重,并可能造成恶性发展趋势,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若诊断明确保守治疗无效时,应积极用采手术治疗,从而避免更脊髓更严重损害的出现。治疗手术主要包含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术、后路全椎板切除等方法,本文对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5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取前路减压融合术来实施治疗,得到治疗效果良好,现形成报告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5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龄40-67岁,平均年龄55岁。根据X线、CT、MRI诊断结果,得出单节段病变27例、二节病变17例、三节病变14例。患者神经功能失调主要在单侧、双侧上肢麻木感,行动困难,不太不稳上有所体现,其中少数患者存在躯干束带感,多数老年男性患者排尿困难,并有3例患者存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患病年限在30天到8年之间。
1.2分组方法
依据颈椎正侧位、CT、MRI影像学脊髓受压模式,将58例患者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患者39例,表现为1-2节段脊髓前部受压;B组患者5例,表现为1-2节段脊髓前后均受压;C组患者14例,表现为3节段脊髓前部受压。
影像学评估具体方法是对于A、B、C所有患者,在入院时,通过正侧位X线、CT及MRT检查,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对于三组患者来说,出去后纵韧带钙化及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造成的脊髓压迫外,其它患者在随访拍摄正侧位X线片时,都采取双肩自然下垂姿势,避免因坐姿不对造成的测量误差出现[1]。在颈椎正侧位片对患者间融合情况进行观察,对患者颈椎曲度进行测量,如图1所示,利用Giobanni值法,对C4椎体后下缘与C2齿突和C7椎体后下缘连线间的垂线段长度进行测量。如图2所示,对于颈椎前柱高度进行测量时,对融合节段上位椎体上缘一直到下位椎体下缘的部位,完成前缘与后缘值的测定,并将融合节段前柱前高度即作为HAB,前柱后高度记为HPB。且最终HAB值等于随访HAB值与术前HAB值的差值,同样最终得到的HPB值等于随访HPB值与术前HPB值的差值。为了避免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可得到HAB增加率为随访HAB值与术前HAB值的比值,得到HPB增加率为随访HPB值与术前HPB值的比值[2]。
1.3手术方法
对A、B、C三组患者均从右侧入路,手术过程,对前路椎间盘、椎体次全切除,对3节段使用两种手术联合或是二阶段椎体次全切除,并用自体髂骨移植、钛网、Caga方式进行脊柱序列重建,对所有患者实施前路钢板固定[3]。患者在手术结束第一天即可坐立,第二天即可佩戴颈托下床立地,颈托需佩戴三个月[4]。
1.4疗效评定
在术后随访中,对患者颈椎正侧、屈伸动力位片进行检查,应用JOA脊髓功能评分与术后改善率来对脊髓功能评定,并根据Nurick脊髓功能障碍指数实施评定,将评定结果划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5]。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应用SPSS软件对手术前后各组JOA评分实施t检验,应用SPSS软件对术后各组Nurick脊髓功能障碍指数实施χ2检验[6]。
2结果
对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58例应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所有患者通过1-3年的随访,得出各组术前及术后JOA评分与改善率结果如表1所示,患者JOA术后评分较术前评分有显著提高(P<0.05);得出术后Nurick脊髓功能障碍指数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各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优、良等级达到91.4%,且术后没有移植物移位与假关节出现。
3讨论与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特别是针对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法,颇受争议。上世纪六十年代,后路减压手术的出现,被认定为多阶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金标准;而当类似于椎体全切融合术的前路手术出现后,便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时,对手术的认定出现了争议[7]。然而,随着手术机械的不断改良、技术的不断优化,使得前路手术存在的风险得到大幅度降低,因此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8]。通常认为,椎体钢板与螺钉内固定具备两大功效,一是使植骨稳定性得到保证,从而避免骨移植等并发症的出现,使植骨融合率得到明显提升。二是能对手术后椎间隙高度做到很好的维持,使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有效恢复与保留。前路手术在应用时,还能直接对受压组织(突出间盘、椎体后缘增生骨赘)进行去除,并有效解除脊髓血管压迫因素,使颈椎生理曲度得以重建,消除脊柱的不稳定因素[9]。通过对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58例实施前路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析,分组作出如下讨论。
对于影像学模式A组:该组1-2节段椎间盘突出主要致病原因为脊髓型颈椎病,手术进行时,手术入路方式通常采用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并在本文研究中,优、良等级达到94.9%,且大多数患者在术后接近正常JOA评分。对于影像学模式B组:由于突出椎间盘或者增生骨赘、黄韧带处于一个节段,若是两者都突出椎管,则使脊髓受到明显压力。在本组中,存在1例患者2节段前后路同时受压,但手术后恢复较差,在术后6个月采取二期后路椎板切除与侧快螺钉内固定手术,使神经功能出现有效好转,通过分析,造成这一结果是因为脊髓长期受压所造成[10]。对于影像学模式C组:本组病例三阶段椎间隙切除融合术后,均无假关节现象出现,在椎间隙过于狭窄,致压因素在椎体后的患者,需要利用椎体次全切除来达到完全减压。对于多节段病变情况,可采用间隙减压与椎体次全切减压杂合手术,并对中间椎体实施保留,从而使椎体雇佣机械结构稳定性得到提升。本组患者手术之后后达到的JOA评分与A组相当,并使改善率达到80%以上,且在术后均没有出现移植物移位与假关节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三点,一是前路手术节段严重控制在三个阶段;二是患者年龄不大;三是患者均采用Caga或骨移植来植入后行前路钢板。
目前已有颈前路减压后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来保留椎体间活动度研究显示,通过一种非融合手术,理论上能对邻近节段退变做到有效降低[11]。并在短期内的随访显示,单阶段人工椎间盘置换与单节段融合术在神经功能改善上有相同结果。但对于远期疗效,还需观察[12]。同时表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是维持颈椎稳定性的标准手术。
参考文献:
[1] 徐良丰,周景和,水小龙,徐华梓.颈前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骨伤.2011(02)
[2] 刘玉军,孙卫山,蔡中续,于学忠,李亮.椎体次全切除加单间隙减压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实用骨科杂志.2010(08)
[3] 陈志刚,吕书军,周广鑑,史少华.前路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11)
论文作者:谢鹏,贺西京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4
标签:脊髓论文; 患者论文; 前路论文; 颈椎论文; 手术论文; 颈椎病论文; 术后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