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真正的“幸福”-《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启示论文

何为真正的“幸福”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启示

文/王乐凯 王政 朱丽霞

摘要: 何为真正的“幸福”?这是古典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现代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于什么是幸福、实现幸福的条件以及如何实现幸福都作出了自己的见解,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幸福观,这些都集中体现于《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说起,结合当前实际,塑造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的幸福观,论述新时代的我们如何收获真正的幸福。

关键词: 幸福 幸福观 尼各马可伦理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伦理学著作,也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的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幸福是我们每个人从始至终都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是我们都向往的一种精神境界。但是,由于社会物质条件及生活环境的差异,每个人对于何为幸福都有自己的见解,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下,我们所认知的幸福定义也不尽相同。尽管每个人追求的幸福状态不同,对于何为真正的“幸福”的理解不同,但是就每个人都渴望幸福而言,“幸福”还是具有普遍的定义的。

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1.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人类社会有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它们的目的可能是多样的,有的是因为自身而被选择,有的是因为其他目的而被选择,可能是为名,可能是为利,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些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善,幸福是最高的善,所以这样推断来看,人们做任何事情的目的都是为了幸福本身。因此,幸福就是人类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大多数时候,幸福是我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思辨的幸福是最高层级的幸福,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趋于理性就能更快地获得“最高的善”,从而收获最高层级的幸福。

2.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单单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不同于世俗的简单的快乐。“我们说过,幸福不是品质。因为如果它是,一个一生都在睡觉、过着植物般的生活的人,或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们,也可以算是幸福的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并不是专属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阶级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但幸福不是能够轻松得到的,它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阅读完《尼各马可伦理学》,结合生活经验和自身感悟,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收获真正幸福。

(二)亚里士多德“幸福”的实现途径

数学学科枯燥、乏味,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多数学生对数学倍感畏惧,教学方法的落后,理念的滞后,课堂更加沉闷.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以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以自信强化内驱力,以任务、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紧紧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落实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的落实,数学课堂真正实现高效.

1.幸福在于合德行的实践活动

以“五福”、“德福一致”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儒家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一种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贵贫贱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圣人孔子在《论语》中讲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中国传统儒家幸福观中,幸福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在他们看来,一个人一旦有了美德,就自然会拥有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更多强调的是个人德性的修养,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摒弃尘世感性与欲望的影响,通过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追求幸福,实现幸福。而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除此之外还包括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及生态的全面改善,不仅仅拘泥于个人生活的完善,还囊括了人的全面发展,即个人潜能的完全挥发。如果说古典幸福观的关键词是个人完善,那么新时代幸福观的关键词则在于全面发展,它强调的是个人、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

至于传统释家幸福观,则是要求人们降低个人的欲望。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不知止便不会幸福。一个人的欲望越低,他就越可能获得幸福。同时,它还将帮助一切众生脱离六道轮回,永远离苦得乐看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业。渡己渡人,这便是佛教的幸福观,也是佛教存在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写道,“幸福是通过学习、某种习惯或训练而获得的,还是神或运气的眷顾。如果有某种神赐的礼物,那么就有理由说幸福是神恩赐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幸福是人们所拥有的最完美的东西,不过,即使幸福不是来自于神的恩赐,而是通过高尚德性或努力的学习或持久的训练而获取的,它也仍就是最为神圣的和完美的事物。因为德性的回报或结果一定是最好的完美的,必定是某种神圣的福祉。”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从来不是神的眷顾,也不是幸运的恩赐,而是人们通过持之不懈的努力实践争取来的,是主观能动性的产物。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幸福,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讲述了他所认为的获得幸福的方式。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集合中,通过工作保证自己的需求,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工作态度千差万别,不同的工作态度决定了他们获得不同的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合德行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的生活,而合德行的生活在于严肃的工作而不在于消磨时间。拥有较好能力的较好的人,其实践活动也总是更为严肃,所以,较好的人的实践活动总是更优越,更具有幸福的性质。只有严肃工作,认真对待生活,才能在合德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真正的幸福。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拥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自身具有图文并茂、声色光影丰富,吸引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注意力的长处,教师通过图片、音频、视频、色彩、图形等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通过全方位感官刺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兴趣。

二、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

淖尔水质超标物主要有pH值、全盐量、氯化物和硬度,盐分处于主导地位。根据农田灌溉水质要求和滴灌工程设计要求,降低盐分和抗堵塞是淖尔水质处理的关键。考虑灌溉的低成本和实效性要求,水源处以分凌水或引黄灌溉水与淖尔蓄水量按一定比例混合稀释,以降低淖尔盐分含量。首部采用泵前低压网式过滤器+叠片过滤器组合模式,田间采用抗堵型内镶贴片式灌水器可实现低成本高效过滤。

纵览道家典籍,中国古代道家幸福观主要是从以下五方面来判断是否是幸福的,一是合道顺道的生活品质,二是身心健全的身体状态,三是道法自然的生活满足,四是虚静逍遥的精神表现,五是自然超脱的价值追求。在道家先贤看来,一个人唯有满足了这五个方面的要求,才可谓获得了幸福。

2.合德行的生活在于严肃的工作

三、新时代的我们如何收获真正的幸福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到,幸福不在于消遣,而在于合德行的实践活动。“对好人显得荣耀的。愉悦的事物才真正是荣耀的和愉悦的。对每个人来说,适合他的品质的那种实现活动最值得欲求。所以,对好人而言,合德行的实现活动最值得欲求。”令人愉悦的消遣只是简单的欢愉,沉溺于肉体的快乐只会让人丧失斗志,使人忽视健康与财产,这些都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幸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在日常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合乎德性,才能收获幸福的生活。

然而,由于酶促反应涉及的步骤增加及后处理导致的成本增加,使得酶促反应的工业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研究表明,酶促反应中添加表面活性剂,不仅可以提高酶的水解速率,还可以降低酶的负载[7-9]。目前,表面活性剂辅助酶解技术很少涉及食品工业。本文利用酶和表面活性剂辅助提取辣椒中的辣椒碱、辣椒二氢碱、辣椒红色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其提取工艺,考察酶和表面活性剂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等对其提取率的影响规律,为辣椒的精加工和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一)加强德性的修养

《尼各马可伦理学》启发我们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德性。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如果想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考,不随波逐流,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名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

《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讲道,“幸福是一种善的无目的的自觉行为,如果只是追求物质上获得,那就成了有目的的行为,这就不是内心的善行,就不称之为幸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保证最基本的物质生存的前提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加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的修养,收获正义、勇敢、乐观等美好的德行,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当今社会流行的肤浅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诱惑,成为新时代有德性的青年,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

5.在学生探究卡壳时诱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阅读教学中的探究,不是一项课外活动,而是灌注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因此,当探究的问题深、难、宽时,探究起来就有一定困难,就会不完全,就会卡壳。这时候,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提供资料,诱导点拨。

(二)进行合乎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获得幸福的方式,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到,“幸福是通过学习、某种习惯或训练而获得的,只有进行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幸福。”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我们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合乎德性的道德实践活动,才能体验幸福,收获幸福。要想获得幸福,一方面要具备德性的品质,一方面又要求我们自觉地在德性的指导下,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两者皆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幸福。

四、结语

《尼各马可伦理学》和传统儒学都蕴含着丰富的幸福观思想,给予我们关于新时代幸福问题的启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结合我们的传统文化来探究和理解当代“幸福问题”。社会物质财富急剧膨胀,传统习俗衰落,哲学遭到轻视,人的品性与道德修养无人问津,而种种问题联结在一起,最终将导致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干枯。要挽救这一切我们就必须要恢复德性教化,重视传统文化,吸取其中的精华,加强个人德性的修养,同时辅之以一定的外部条件,进行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收获幸福,实现幸福!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3.

[2]徐海伦.对当代幸福问题的反思——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视角[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5,(03):5-8.

[3]唐侠.基于《尼各马可伦理学》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7):68-69.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  ;  ;  ;  

何为真正的“幸福”-《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