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形势及对策浅析论文

新常态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形势及对策浅析论文

新常态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形势及对策浅析

张雪琴(山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 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亟需创新工作方式,主动适应发展需要。

关键词: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

1 新常态下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持续转变,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轨,由过去更多关注产品产量加快向更加关注产品质量转变,动力转换不断提速,更加注重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协同带动,经济发展与质量安全的关系更加密切。一方面,从出口角度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非关税措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壁垒,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为名义制定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对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大国,受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更大。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资料,2015年有40%的中国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额933.8亿美元,中国水海产品、通信设备、钢铁产品和玩具等四类产品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企业比例分别为:52.1%、27.6%、38.0%、64.9%。另一方面,从消费角度看,国家把扩大消费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当前,我国质量安全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但与人民群众对质量安全的需求和评价看,还有不小的差距。

为此,国际社会应当在网络反恐的国际立法上加强沟通和交流,积极推动联合国层面出台网络反恐国际合作的决议或宣言,为其他组织和区域性网络反恐合作提供指导。区域性组织的国家之间因为地缘、利益等相近因素,可以最大限度的在反恐问题上达成共识,也可以考虑先行在其框架内建立网络反恐合作的法律机制。如,可以将上合组织网络反恐合作演习的实践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成员国之间开展网络反恐合作的固有机制,切实增强网络反恐合作的实效。

2 当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机制源于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经过10余年的发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收集、风险监测及风险评估等技术支撑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已经从探索研究、建设体系的起步阶段逐步向全面推进阶段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的开展。

1.6 HER-2阴性阈值建立 取上述正常乳腺标本,行FISH检测,每张随机计数100个细胞,计算出现FISH阳性细胞的总数及百分比,统计百分比的平均值及标准差,阴性阈值= 平均值(M)+ 3×标准差(SD)[3]。

一是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条件极大改善和产品质量需求快速提高的现实矛盾,我国在较短时间内经历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机制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的历程。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新要求,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滞后现象,体系不够健全,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要求,需要尽快予以健全完善。

三是现有技术保障体系和工作人员技术水平难以达到满足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需要。产品质量监测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先进技术支持越来越重要,而现有技术保障体系相对落后,存在着重复建设现象,尚未建立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同时,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占名穴地师报德》讲述了一地师因受村舍主翁“一饭之德”,便请为主翁占地,主翁说:“吾家计稍饶,无他所求,而年过五十,尚无一子,若占得得嗣之地,毋至绝祀之境,则幸也。”他希望地师通过占地让他得嗣。 地师领其至村后一处,占穴曰:“此是连生三子之地,君其用之。”并相约“十年当复来”,预言“其间必生三男”[7]345。 果然,主翁之妻死过三年后,主翁续娶一少妇,后来连生三子。

二是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技术支撑仍不成熟。虽然我国近年来在消费品、食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等领域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但仍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技术支撑。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形成了成熟的模式,但和我国的国情、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获取难度大。

3 新常态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重在“事前预防”,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预警处置等都需要形成合力,迫切需要从政策机制建设入手,加快构建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

二是着力构建多方机构协作体系。加快整合相关部门监测监管信息,打通部门之间信息共享通道。要建立行业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评估工作机制,完善专家评估制度,定期不定期组织专家开展分析研判,实现专家评估制度化、常效化。构建公安、司法、媒体机构广泛参与的协作机制。要搭建公众参与的平台,建立联动反应、良性互动的风险监测方式,形成公开、透明的风险监测方式,全面提高监测的有效性。要强化风险交流工作,探索建立互通共享、快速反应、及时处置的预警管理系统,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一是加快完善风险监控政策机制。合理借鉴与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加快完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法律体系、工作制度、监测标准、控制体系,形成体系健全、相互补充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政策机制。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国际贸易的特点,积极参与国际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在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领域提前布局,努力掌握国际质量标准制定主动权。加快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创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机制。要扎实开展实验评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风险评估实验室,针对性开展产品模拟环境监测。要建立风险预警处置技术保障机制,由政府出资,科研院所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进行专项攻关和研究,对存在风险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工艺升级提供技术指导。

四是大力开展公众产品风险引导教育。要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教育,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组织监管部门、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媒体等机构加强合作,大力开展公众产品风险认识教育。用好“3.15”等发布平台和产品质量投诉平台,及时向公众反馈产品质量信息。要提升教育的参与性,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公众理解风险存在的必然性,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总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是一项不断创新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协调统筹、密切配合、分工科学、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推进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实现高质量发展。

标签:;  ;  ;  

新常态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形势及对策浅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