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日关系分析_中日关系论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日关系分析_中日关系论文

九十年代中期中日关系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日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90年代的前半段,中日两国都要为后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重大转变而调整其外交政策。过去亚太地区的安定繁荣,使中日两国得享令人满意的经济增长。到了90年代,这两个东亚大国都要检讨其过去的外交政策。本文希望从中国的观点去探讨中日关系,分析双边关系所牵涉的重要事项和因素,探讨两国所要考虑的问题和选择,以及讨论中日关系未来的发展和对亚太地区的影响。

一、中国对变化中的国际环境的评估

中国认为90年代早期是国际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过渡期,而这过渡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美国是冷战的赢家,它成为冷战后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分崩离析和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意味着中国再无法利用两霸之间的矛盾。美俄两国均有足够的军事力量进犯中国,但在可见的将来,都没有动机这样做。俄罗斯急切需要解决国内的政治经济问题;美国在冷战时期的经济力量亦呈衰退,今日在众多国际事务上也需要西欧和日本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国民的孤立主义倾向开始抬头,他们一般反对美国在海外的军事介入。

1995年李鹏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认为,整体而言,国际形势趋向缓和,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的趋势亦有所加强。中国领导人认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竞争与合作;然而领土争端、种族矛盾和宗教冲突也涌现成为严重的不稳定因素。90年代台独势力的活动成为中国极端关注的课题,他们自然亦密切注视日本对台湾的立场。

在这个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模式较难辨析。由于明显的、强大的共同敌人不再存在,次要的矛盾就变得较为显著。举例而言,美国希望日本和德国在国际政治上多承担责任以减轻它的负担,但美国对德日两国在国际上日渐增加的影响也抱有戒心。中国希望见到一个多极的世界格局,对美国的“世界警察”角色及其支配国际事务的力量有一定的牵制,因此乐于见到日德在国际事务上担任更活跃的角色。然而基于历史的因素,中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总有相当疑虑。

中国认为,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多极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而新的力量均衡将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赛。“综合国力”首重经济科技力量。中国必须致力于中长期的“综合国力”竞赛,否则中国会在激烈的竞赛中渐趋落后。

中国分析家们注意到在90年代中期,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大概达到美国的70%,而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而言,自1987年起日本已超越美国。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政府提供的发展援助最近3 年一直在国际上领先;日本亦同时拥有最大的外汇储备。在贸易与技术领域,日本明显是美国最重要的竞争对手。

中国反对“中国威胁论”的说法,因为这种论调将会促成对围堵中国策略的支持。中美关系的恶化、美越建交同样引起对以美国为首,以日本、东盟、越南为辅的围堵中国政策的种种猜测。

中国经常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他们不认为日本是围堵中国的主谋,最多只是美国的帮凶。在战略的层次,中国相信任何围堵中国的联盟总是以美国为首的。美国国内舆论显然亦有支持围堵中国的倾向,但日本国内舆论对此反应不同。从战术的层面看,中国很可能相信对日本施加压力会产生反效果,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事项上,日本显然愿意让美国去对中国施压,而本身则表面上采取同情中国的立场。因此,中国怀疑日本也不希望见到一个强盛的中国。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对日本在投资和技术转让上吝啬的态度已经表示不满。到90年代中期,这些方面的情况没有什么大改变,不过中国传媒较少触及这些问题。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90年代的中日贸易中,中国享有顺差,且顺差还在扩大。

中国的外交界理解,在西方国家中,日本是最积极与中国维持“有建设性的接触和交往”的。“六·四”事件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制裁较为温和;较诸其他西方国家,这些制裁也较快地撤消。日本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亦向中国的有关部门提供技术援助。从80年代开始,日本即尝试充当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桥梁,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等论坛上为中国的立场辩护。日本欢迎中国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亦尊重中国在各个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所承担的角色。中国也投桃报李,至今中日两国均避免在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内相互竞争而打击对方。

二、关于军事威胁

中国政府和传媒正大力反击“中国威胁论”。关于预算内的国防经费,中国军方自1980年以来未曾得到优厚的待遇。就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而言,中国的国防开支从1979年占5.6%持续下降到1994 年的低于1.3%。〔1〕《解放军报》认为,虽然国防预算从1988年的218 亿元人民币增加至1993年的437亿元,但扣除通胀的因素,实际增加只有4%,且预算增加的大部分用于改善官兵的待遇。与美国相比较,1994年中国的人均国防经费只有5.6美元,而美国则高达1081美元。〔2〕1987至199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军100万。目前中国有意把300万兵员再裁50万。〔3〕 中国认为国防需要优先发展新武器,并强调“积极防御”的原则。

在90年代中期,南沙群岛等领土纠纷和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都促使中国把军事重点从建设核力量转移到远洋的制海制空权和常规作战能力。日本政府和国民目前尚未认为这会构成对日本的的直接威胁。但像其他亚太国家一样,日本也担心中国会成为一个潜在的战略威胁。中国有关的军事发展计划自然成为日本监测的焦点。日本的分析认为中国很有耐心,它可以计划在50年内成为世界一流强国。〔4〕

日本对欧盟关注中国军队对南沙群岛附近航道的威胁感到欣慰。欧盟在1996年3月的欧亚首脑会议上提出这个问题。 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表示美国海军将为在南沙海域感受到中国威胁的船只护航。〔5〕中国小心翼翼地维持亚太地区国家对中国的信任, 在南沙美济礁的争端上,中国政府的自我克制使东盟在外交上赢得了面子,从而肯定对话和建立信任的措施的价值。

在可见的将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能用于购置和发展现代化武器的资源还相当有限。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在其1995年的年报上指出,中国很难大规模扩充它的国防技术基础和武器生产。〔6〕在1995 年10月美国参议院的听证会上,约瑟夫·奈和负责东亚及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温斯顿·洛德表示,中国要数十年后才能成为足以威胁美国和其他大国的超级军事强国。解放军的很多技术被描述为“落伍的”。 〔7〕在发展远洋作战的海空军事力量上,解放军还有一大段路要走。约瑟夫·奈预测中国在自行发展其武器系统之前,将会花相当时间去抄袭最近买来的俄罗斯的技术。

日本的国民依然认为中国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去从事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日本也正在增强它的军事实力。1989年,日本政府放弃了国防开支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的自定上限。1995年12月, 日本政府通过一项新的高达25.1兆日元的五年国防计划。1996年至2000年间,日本国防经费将每年增长2.1%。〔8〕日本目前的军费开支仅次于美国。

日本防卫厅1995年中发表的白皮书认为,日本应关注中国迅速的军事发展,特别是海空军方面。日本防卫厅亦留意中国在南沙海域加强其海军活动。1995年11月底日本内阁为上述白皮书定稿时,社民党反对其中暗示中国的核武器是一项威胁的段落,并成功地促成其删除。〔9 〕但这反映出了,虽然日本政府未正式提出中国构成对日本的威胁,但政府内部不少人支持这种观点。

另一方面,中国也关注日本扩军动向。新华社有评论表示中国忧虑日本扩军的危险,并抨击日本对其过去的军事侵略未有足够的反省和自责。〔10〕该篇评论指出,日本的坦克数目超过英国或法国,其海军舰艇的数目也超过英国或意大利。评论认为日本经济技术的优越地位已经成为它的军事潜力的一部分。

中国不相信他们能够阻止美国在亚太地区维持一定的军事力量,而且美国这样做不一定对中国不利。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承担有助于阻止日本大规模地扩军,但他们对美日加强其安全同盟抱有很大的疑虑。《解放军报》认为美日加强合作会驱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之路,而1996年4月克林顿和桥本龙太郎的联合声明被视为改变了美日同盟的性质。〔11〕

中国担心自己会成为美日安全合作的假想敌人。香港的《文汇报》率直地认为美日安全同盟针对中国,它是企图以美日为轴心主宰亚太地区的安全体系。〔12〕《解放军报》则较为审慎地表示,加强美日同盟的目标不清楚。该报认为,加强美日同盟部分是由日本采取主动,因为日本希望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当然注意到,克林顿和桥本的联合声明公布后,日本国内就在非战宪法的框架内,日本海外军事行动的限制问题引起激烈的辩论。根据新的安全同盟安排,日本政府要进行新的立法程序,提出一些新的措施。桥本政府是一个联合政府,自民党的盟友社民党就反对集体安全这个概念,因此桥本政府尚要面对不少困难。新的美日同盟安排对中国的台湾政策会有相当影响,因为这些安排需要界定一旦台湾海湾出现危机美国采取军事行动时,日本将要承担怎样的角色去支持美国的行动。美日双方为克林顿—桥本峰会所准备的文件暗示中国及北韩都是东北亚不稳定的因素。尽管文件最后没有具体提到中国和北韩,但这些事件增加中国的担心,认为美日加强安全合作是为了对付中国。〔13〕

作为加强美国与其东亚盟国的一个环节,克林顿政府打算与日本合作筹建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14〕计划主要包括日本和南韩,克林顿政府还承诺供应台湾改良型的“爱国者”地对空飞弹以加强台湾的空防。中国政府当然会密切关注这方面的发展。日本与南韩大概也会反对台湾的参与以避免开罪北京。

在美国眼中,中国最有潜力改变亚太地区的形势,从而产生不利于美国利益的影响。中国的军事现代化,特别是远洋作战能力的发展;中国对南沙群岛主权的立场以及和有关东南亚国家的争端;中国决心统一台湾甚至不惜施加军事压力;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岛领土争执等,都使得美日两国非常关注中国的动向。美日加强安全合作以保障它们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是一个很自然的抉择。从美国方面而言,日本仍是它在西太平洋最忠实的盟友;加强美日安全合作亦可有助于阻止日本大规模扩军或过于接近中国或俄罗斯以致危及美国的利益。而日本则认为美国维持它的在亚太地区的参与、介入符合日本的利益。加强与美国的安全合作仍是改善日本防卫的最经济的方法,而且这也会有助于缓和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以及赢取美国支持日本承担一个更重要的国际和地区的角色。

在中国人眼中,西方围堵中国的策略,美日同盟是其主轴,因此中国将要通过外交上的努力以保证美日的合作不会损害中国的利益。为此,中国在处理与邻国的争端时,必须自我克制。大概中国的战略部署,将会包括与美、日发生冲突的准备;而美国、日本的战略构想,亦会包括把中国作为潜在敌人的考虑。

三、中日彼此的观感

在90年代中期,中国在日本的公众形象有所恶化。1995年12月,日本总理府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48.4%的被访者对中国有亲和感;比前一年的同类调查下跌了三个百分点。同一调查还显示目前的中日关系,47%的被访者认为双边关系不佳,只有45.3%的被访者认为中日关系还算满意。同样,《中国青年报》1995 年所组织的一项民意调查反映, 96.8%的被访青年人对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到愤怒;98.6%被访者表示他们要牢记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中国和南韩对日本至今还未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侵略作正式的道歉感到不满;近年多位日本内阁大臣粉饰日本军国主义的言论亦惹起中国和南韩的强烈反响。日本文部省篡改教科书引起了中国和亚洲各国的强烈谴责。

1995年12月,在推迟了的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的仪式上,日本首相村山富士和明仁天皇的演讲词都没有就日本的战争责任作交待。据说执政联盟中的自民党坚持删去首相声明内“道歉”、“侵略战争”等字眼。众议院议长前社民党的土井多贺子也认为日本人尚未能取得亚洲人民的真正的谅解。

当日本投降50周年,村山富士发表其个人的道歉之际,大概一半的内阁成员(全属自民党)却以个人身份前往靖国神社参拜。〔15〕其中包括副首相桥本龙太即(桥本稍后继村山富士出任首相)。关于慰安妇问题,村山的立场是1952年的旧金山和约和其他的双边条约已经处理所有个人赔偿问题,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慰安妇”的现金赔偿将由一个志愿捐款组成的私人基金提供。〔16〕

从1994年5月到1995年11月, 起码有六位日本内阁大臣发言粉饰日本的军国主义和侵略行为,其中三位事后被迫辞职。这些发言其次数的频密更惹人怀疑这不是个别的事件。整体而言,亚洲人民经常把日本同德国相比较,对日本就战争责任采取含糊推搪的立场感到不满。

日本政府通常都相当审慎向其邻国特别是中国就其亚太地区的军事角色提出保证。举例而言,克林顿、桥本的联合声明发表后,日本政府即派使节赴北京和汉城企图消除两国对日本军国主义复辟的疑虑。稍后,桥本首相在会见新西兰总理詹·博格时表示日本不应考虑在亚太地区承担任何角色,因为区内的国家不希望日本自卫队参与区内的集体安全安排。〔17〕

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都关注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和反对党新进党党魁小泽一郎希望提高日本的外交地位及鼓吹日本民族主义。1995年12月,小泽一郎曾猛烈抨击中国和南韩利用教育在其国内煽动反日情绪挑起争端。中国还特别关注桥本和小泽有意加强日本与台湾的关系。

另一方面,中国在1995年5月和8月的核武器试验亦遭到日本朝野的抗议。5月的核试后,日本政府即冻结对中国的无偿援助,这是1972 年中日复交以来日本首次单方面制裁中国。中国方面则严厉批评日本把经援政治化,并利用经援作为影响接受国的手段。

1995年11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军控和裁军问题发表了一份白皮书。1996年9月中国签署“核禁试条约”。 关于核试验的问题已告解决。

中日双方都着眼于减少冲突,避免关系恶化,这就需要互相沟通,加强交流,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友好关系。

四、台湾和南韩问题

中日友协会长孙平化在1995年中的一次研讨会上表示战后中日关系因日本对侵略战争本质和台湾地位问题的理解而受到不利的影响。〔18〕中国从事外交研究的人员普遍认为美国和西方国家会利用台湾问题向中国施压,这种看法有其历史根源。早在五六十年代,中国就认为美国支持国民党政府向中国施加压力又培植台独势力来牵制国民党政权。因此,美国自然被视为针对中国的阴谋的主脑,而日本就被视为美国最重要的帮凶。没有日本的支持,美国的阴谋很难得逞。再者,日本亦被认为对台湾有野心。日本若干右翼政客与台独运动一直有联系,特别是从1965年日本开始对台湾提供经援起至1972年日本接受与中国复交的条件为止这一段期间。

在中国看来,美日以外的西方国家对台湾的兴趣大概只限于出售军火或是在不能正式建交的框架内提升外交接触的层次,以换取丰厚的基建工程合同。但日本就不一样,因为自1895年日本曾统治台湾50年,中国认为日本军国主义复辟的初步迹象就是与台湾建立特殊的关系。李登辉对日本的情意更加深了中国就日本对台湾野心的忧虑。〔19〕

北京台湾经济研究中心的李家泉先生认为,日本对台湾的野心虽然不像美国那样明目张胆,但好比鸭子游水一样貌似不动其实脚掌在水下猛划。 日本希望台湾海峡维持现状而不希望见到中国统一。 1995 至1996年间,中国在台湾海峡地区举行的军事演习不仅对台湾是一项警告,而且对美日也有一定的阻吓作用。

1996年4月,中国外长钱其琛访日。当时台湾海峡形势较为紧张,而台湾问题亦是中日间议程的重要课题。日本外相池田表示日本关注海峡两岸的形势,日本希望见到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一个月前,李鹏总理在曼谷的首次欧亚峰会与日本桥本龙太郎碰头时,后者亦表达了类似的意见。钱其琛重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基于历史原因,日本应该更理解及尊重中国的立场,避免采取任何干预中国统一和损害中国人民感情的行动。

李登辉显然在1995年6月访美后希望能访问日本, 而中国政府自然向日本政府施加压力阻止台湾这一重要的外交突破。日本政府到目前为止尚尊重中国的立场。1995年6月, 日本外相河野通知到访的中国国务委员李铁映,日本将不会同意李登辉访日〔20〕。稍后日本多次保证不邀请李登辉参加亚太经济合作会议11月在大阪举行的高峰会议。由于中国政府坚持,日本相继拒绝了台湾总统府资政、前行政院长俞国华、行政院副院长徐立德和国民党秘书长许水德代表台湾赴会。最后,台湾的代表由总统府资政及商界领袖辜振甫担任。这艰巨的谈判和北京的强硬的立场反映出中国领导人对日台关系的深切疑虑。

虽然日本政府小心避免开罪中国,但不少年轻一代的国会议员无视中国的立场而公开要求日本政府准许李登辉非正式访日。反对党领袖小泽一郎公开表示他支持李登辉非正式到日本访问。1996年5月16日, 李登辉接受日本《朝日新闻》的访问时,透露他计划在美国总统大选后,在1997年私人访问美国和日本。台湾新上任的驻日代表庄铭耀亦宣称他会尽力促成李登辉访日。

李登辉从未放弃台湾要重返联合国的政策,作为直选总统,李登辉认为他得到选民的授权和支持继续推行其务实外交。目前他大概还受到竞选时的承诺所束缚必须提出建议去改善海峡两岸关系。台湾当局亦受到美日的压力两度把军事演习改期,李登辉务实外交主要障碍是主要大国和亚太地区国家不愿意为台湾问题开罪中国。

随着香港和澳门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的怀抱,台湾局势可能很快有重大的变化。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美日加强安全合作和就台湾危机策划的种种应变措施都会为日本政府带来难题,因为这势将危害中日关系及使日本各政党之间严重对立。日台关系升级亦会产生同样后果。

朝鲜半岛的和平和安全相对而言是中日关系的一个正面因素,因为中日两国就此有某些共同利益。自1994年7月金日成逝世后, 朝鲜半岛的局势就较为动荡,1995年北韩严重的水荒加剧了危机。在90年代,中国与北韩的关系出现停滞,中国对北韩的影响力亦有所下降。

中日两国应共同加强就朝鲜半岛局势的蹉商和合作。中国和南韩对日本军国主义复辟的共同关注和对日本多位内阁大臣粉饰日本军国主义历史言论的共同愤怒加速了中国和南韩的接近。1996年春,美国和南韩积极推动包括北韩和中国的四角谈判以取代北韩所建议的与美国直接谈判。日本支持美国和南韩的倡议,而美日两国亦希望利用这四角谈判的建议来表示他们无意在地区事务上孤立中国。〔21〕

总而言之,中日两国就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继续维持共同的利益;但对朝鲜半岛动荡的局势,未能加强协商,这不是令人乐观的趋势。

五、经济关系

自60年代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进口的最重要来源。1994年,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中国出口的第二大市场。中日贸易随着中国外贸的拓展而增长,在1995年上半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日本出口的第七大市场(占4.5 %)并维持作为日本第二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占9.9%)。日中贸易占日本外贸总额6.8%,仅次于日美贸易。〔22〕

从1988年起,中国就中日贸易开始享有盈余。中国的出超在1994及1995年有大幅度增长。虽然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也有增加,但增长比较缓慢,主要是因为从1993年中开始,中国收紧银根,压缩基建规模;同时日元升值也削弱了日本货品的竞争力。日本出口轿车、摩托车、轮船及其他运输器材出现显著的跌幅。至于中国出口的大幅增长,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增加,而所生产的纺织品、机械等相当一部分再出口日本;(二)中国货品质量有所改进;(三)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因而一些库存的原材料如有色金属等出口套现。〔23〕

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从1991年开始一直扩展。不过,直到1994年,日本在华直接投资才首次突破外资总额的5%, 进占外资的第四位名次。单从1995年上半年而论,日本在华投资则仅次于港澳。至1995 年6月为止,日本在中国直接投资累积项目达11466宗,协议投资金额达164亿美元,而实际到位资金为86亿美元。

现阶段日本正将它的纺织业、成衣业、电机业及电子器材业等生产工序迁移到海外,稍后钢铁业、汽车制造业、造纸业、化纤业等闲置的生产设施亦很可能会搬迁到海外去。日本大概希望建立一个紧密联系的生产系统去生产少量但多样化的产品,取代目前的大规模生产,以迎合消费者越趋复杂的要求。这样,日本国内研究和开发的功能更能得到发挥。东亚地区的四小龙正集中生产东盟国家(新加坡除外)尚不能处理的先进产品,并运用先进科技促进自身的工业化。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及其他东盟国家一方面相互竞争、一方面要相互依存的模式逐渐呈现。

中国在这一模式中占一个怎样的位置?亚太地区国家全都同意融合中国的经济,让它的潜力得以发挥,这是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有关国家的发展策略能充分考虑到地区与国家的利益,那么这些发展策略可能收效更大。中国和亚太地区国家都有共同的利益维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去集中经济发展。

认为美国不希望见到一个强大的中国的观点近年影响到中国对中美经济纠纷的评估。日本、西欧和加拿大通常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权、核武器扩散等问题上采取较美国为宽松的立场。它们较为积极争取中国的合作,因而让中国有机会利用它们与美国之间的矛盾。

目前中国并不太热衷于让日本扮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中介者的角色。原则上中国也不会支持日本在国际论坛,例如: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充当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国家的正式发言人。不过日本仍然可以帮忙,举例而言,日本通产省计划把有关专利权资讯的英语资料库转送给中国,并协助中国建立电脑系统去审查专利权的申请。〔24〕日本在美、日、欧盟和加拿大的四角贸易谈判中继续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日本也经常积极地游说美国对中国采取较宽松的立场。〔25〕

在联合国海洋法的框架下重新审议中国1995年签订的渔业协议时,两国再次同意搁置钓鱼岛的领土纠纷。1996年4月, 两国进行非正式谈判时,双方表示首要是解决渔业协议。1995年11月,日本决定从中国进口的棉纱及棉纺品不再设配额限制,此举当然赢得中国政府的赞扬。

众所周知,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债权国。至1994年底为止,日本提供了三次外援式的优惠贷款共16100亿日元,总共包括64个项目。 虽然日本抗议中国进行核试验,但1995年中国仍然按以前的协议得到1400亿日元的优惠贷款,偿还期为30年,年息2.3厘。这是1990至1995年8100 亿日元贷款的最后一期。〔26〕就第四次日元贷款,两国亦已签署了协议:在1996至1998年期间,中国可望获得5800亿日元的贷款。

中日经济互补性很强,贸易交往潜力巨大,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使经贸关系再上新台阶。

六、结论:对国际环境平行的适应

自70年代末期以来,中日两国都望能维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在亚太地区,使两国能致力于经济发展。亚太地区的安定繁荣自然与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1994年,中国与亚洲的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60%。在1995年的财政年度,日本对亚洲国家的输出首次超过其对美国和欧洲的输出的总和。虽然两国非常关注对自己的潜在军事威胁,但彼此的共同利益有助于维持现状。

中国对美日加强安全合作针对中国怀有戒心,更担忧两国会携手“围堵”中国,阻挠中国的现代化。日本对中国作出维持两国下世纪友好关系的保证,这有助于避免台湾问题及其他争端严重影响到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都打算在亚太地区以至在各个重要的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扮演一个更活跃的角色。但两者都谨慎地避免彼此公开竞争形成冲突。事实上,中日两国就此还可以互相支持。亚太地区国家在与西方国家谈判以及在各个重要的国际组织都需要有力的代表。中日两国和他们与其他亚太国家之间均需要加强协商。

中国不少日本问题的专家认为在90年代日本正采取“脱美回亚”的政策,与上世纪末的“脱亚入欧”政策正好相反。他们欢迎日本这样做。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需要一个可靠的基础,而日本优越的经济技术使它理所当然地在东亚太地区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这些专家认为中国适应及参与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东盟国家的经济整合没有大问题。大概中国会继续接受日本的经济援助,在中日贸易中持续享有顺差,以及能从日本吸引更多的投资。

虽然多项估计预测中国会在公元2015至2035年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民生产总值;〔27〕但以人均值计算,今后数十年中国还是停留在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毕竟中国的人口九倍于日本,即使中国经济占世界第一位,也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大幅度调整其外交政策。中国第三代的领导人不管政治改革的进展如何,依然要继续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同样,日本也明白大规模的扩军计划甚至包括发展核武器从维护日本的国家利益来说,代价是非常高昂而且很可能得不偿失。

稳定、友好、互利的中日关系将有助于抑制中日两国国内的新旧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使双方谈判立场缺乏弹性的趋势很可能加强。人民外交一直是中日关系一项宝贵的传统,在这段困难的时期,它的作用更加重要。

注释:

〔1〕参阅Ng Ka Po,"China Defence Budgeting:Structure anddynamics",in Lo Chikin,Suzanne pepper and Tsui kai yuen (eds.),China Review 1995,Hong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5,p.9、24.

〔2〕《解放军报》,1995年11月3日。

〔3〕香港《明报》,1996年1月17日。

〔4〕"Power Game",Asia 1996 Yearbook,Hong Kong: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1996,p.24.

〔5〕"Asia-Pacific Organizations",ibid,p.46.

〔6〕〔13〕〔14〕〔16〕〔25〕〔26〕《南华早报》,1995年6月14日;1996年5月22日;1996年1月23日;1995年6月15日;1996年4月17日;1995年11月1日。

〔7〕同上,1995年10月13日;以及香港《星岛晚报》,1995 年10月13日。

〔8〕《南华早报》,1995年12月15日。

〔9〕日本《读卖新闻》,1995年11月25日。

〔10〕新华社评论,1995年12月7 日; 以及参阅《南华早报》,1995年12月8日。

〔11〕《解放军报》,1996年4月17日;以及参阅《明岛晚报》,1996年4月17日。

〔12〕香港《文汇报》,1996年4月19日。

〔15〕靖国神社是一所神道的庙宇,里面供奉了日本战争死难者的灵位,其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盟军处决的多名甲级战犯。内阁大臣参拜靖国神社,一直甚富争议,因为这意味着向战犯致敬。

〔17〕《信报》,1996年5月11日。

〔18〕〔20〕〔21〕《明报》,1995年7月4日;1996年6月4 日;1996年4月17日及5月14日。

〔19〕李登辉在日本占领台湾时期曾在日本受教育。他能说流利的日本语,并曾多次在接受日本传媒采访时发表富有争议性的言论。

〔22〕〔23〕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第543—545页。

〔24〕Nigel Holloway and Shada Islam,"Artillery Exercises",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Vol.159,No.22,May 30,1996,p.50.

〔27〕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7—9页。

标签:;  ;  ;  ;  ;  ;  ;  ;  ;  ;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日关系分析_中日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