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叙事,走近教育——读《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声音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教育实践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事件组成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的互动。用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关系,这种关系是现实的,是存在于特定历史中的,是发生在特定情境中的。我们的教育实践永远是流动的,可以说教育就是一种旅行,甚至是一种冒险。
当走进教室时,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张张充满稚气和求知欲的脸,但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张脸。每一个孩子都是特殊的,都有自己特殊的经历和经验,都带着某种特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走进了教室,都生长在一个与众不同的家庭。我们可能搞不懂他为何如此思考,可能无法理解他为何如此行动,可能不知道他为何犯如此简单的错误。我们还没有充分地了解他们,还没有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在另一个世界里用别样的眼光打量着他们的行为、态度与价值。我们只是一个旁观者,对他们缺少一种“共情”的理解。因为在面对如此丰富的生命群体时,我们习惯用“天才儿童”“残疾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各种概念去描述他们,我们习惯于把他们每一个人都归入某一特定群体。我们似乎带着善意,期望通过归类来更好地了解他们。但是当我们把事物归于某类时,我们更多地是在研究这一类群体,却并未深入到这一类群体中的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这样的研究虽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我们却看不见个体的生命历程。
当深入教学时,你所看见的教师是一个布道者,是一个知识的权威,是道德上的楷模。但这只是教师形象的小部分。每一个教师都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下,受了不同的教育,拥有不同的社会交际能力,过着不同的家庭生活,具有不同的人生理想与信念。如同学生一样,每一个教师都是特殊的,他(她)的生活是由一个个与自己相关的生活事件组成的。你可能惊奇为何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书却还是不会教书,你可能不能接受一个教师竟然在外忙着捞钱,你可能惊讶为何教师群体中还有不少的离异家庭,你更可能困惑为何许多教师的孩子未受到良好的教育。或许我们还没有很好地了解他们,没有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用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打量着他们,把他们当做“对象”去研究,却忘了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体。我们用各种教育理论(准确地说应该是教育从其他学科中借鉴而来的理论)去分析教师,解剖教师,却忽视一个事实:教师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而存在的。
据说现今教育中有600多种教育理论和模式,这些理论告诉我们怎么去办教育,如何开发课程,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但我们的教育境况却并未因这些宏大的理论得到根本的改观。相反,我们会感觉到我们的教育理论离真实的教育越来越远了。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似乎自己设计了一套宏大的理论框架,这框架犹如一把“奥卡姆剃刀”,对我们经验中的教育进行删减。当我们的教师面对诸多的教学问题而怀着急切的心情诉求理论援助时,却发现教育研究的话语与自己的话语相差如此之远。在这两种话语之间,理论的话语总是以真理的面孔出现,教师不得不放弃自己已有的话语体系,用理论重新来武装自己。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教师并未因为理论的学习增强对教育的洞察力,反而被理论压得喘不过气。其实,专业知识和常识之间的张力是难以避免的,专业知识源于对因果的探求,常识更多地是源于经验与体悟。在自然科学领域,专业知识是高于常识的。但是教育是一项面对人的灵魂的事业,而不是单纯的对象性研究工作,我们需要去了解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与体悟。只有当我们的理论能诠释并穿透现实的教育经验时,我们的理论才有血有肉,具有现实的意义。
那如何拉近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师的距离,如何让教育理论变得有血有肉呢?教育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因为教育叙事不带着任何一种理论进入现实的教育情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表述方式,或者说是一种“草根”式的研究。教育叙事讲述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的教育故事,通过教育故事序列和位置的变换,我们对教育获得了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故事的言说者和聆听者。在这样一种话语中,教育不再是部分人的专权,而是每个人的责任。在这样一种叙述中,我们一步步地接近真实的教育经验,并获得反思。
因此,叙事研究逐渐热起来了!教师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各种教育叙事中,不少教育理论研究者也把叙事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叙事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但丰富成果的背后却隐藏着危机,因为教育叙事本身的理论与方法一直不清,比如,教育叙事与日常教育实践是何种关系?教育叙事如何形成自身的理论?教育叙事如何契合自身的文化处境?教育叙事要采用何种语言风格?丁钢教授所著的《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一书对叙事研究中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力图为教育叙事建立理论和方法论框架,这也是国内首部教育叙事的理论专著。
丁钢教授在书中深入剖析了理论与实践的张力,提出了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虽然教育研究中不一定存在丁钢教授所言的“转向”,但教育叙事存在的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是因为它关注生命的成长,如果教育研究中都是“宏大叙述”,那我们的教育似乎就显得有些无情了。要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我们就必须采用一种有别于“宏大叙述”的“经验叙述”,这恰恰是教育叙事的旨趣。既然教育叙事是“经验的叙述”,那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教育叙事到底与日常教育实践是何种关系。丁钢教授认为教育叙事要关注日常教育实践及其运作方式,关注教育实践中的“权力”,揭示实践经验中的意义。教育理论要关照实践,这意味着教育叙事与文学叙事不同,它讲述的必须是真实的教育故事。但是教育叙事与一般的经验呈现又有很大的区别。教育叙事的呈现是别具匠心的,它需要揭示出丰富多彩的教育图景的关联与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教育叙事的方法论。
在书中,丁钢教授充分借鉴了国内外的叙事研究成果,为我们介绍了5种具体的叙事方法,即波拉夫的结构主义方法、里斯曼的五阶段模型、康奈利和克兰迪宁的三维叙事探究空间模型、“变生为熟”的文化人类学方法、中国叙事风格与方法。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中国叙事风格与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这使得教育叙事这个舶来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获得了意义。丁钢教授似乎特别注重教育叙事的方法,他在书中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教育叙事的一般方法过程,这为试图开展叙事研究的读者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流程。其实,我认为在叙事研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者清楚自己是以何种视角在展开叙事。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研究者都带着一副“眼镜”在看世界。当我们选择的“眼镜”不同时,我们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眼镜”不存在优劣高低之分,我们可以选择福柯的知识(权力)框架,也可以选择女性主义的视角,还可以选择其他各种理论,但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自己是戴着什么样的“眼镜”在看世界。
阅读《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时,我游走在哲学、历史、文学、教育之间,深深地折服于丁钢教授广阔的视野。当阅读它时,它构成了我学习经验的一部分;当我记下自己阅读这本书的所思所想时,就发出了自己的声音。难道我所进行的不是一种叙事吗?这大抵就是阅读的意义吧!
读者推荐:
读这本书,就像喝醇正的咖啡,香味浓郁、荡涤心灵;又像喝美味的鸡汤,营养丰富、滋润心田……
读这本书,可以唤醒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灵魂与思想,激发爱心与智慧,用诲人不倦的情怀、识千里马的慧眼去包容与热爱每个孩子,引导、支持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
读这本书,您还会和久违的亲切、温情与感动重逢!(钱剑阅,江苏省常熟市梅李中心幼儿园)
编辑推荐:
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孩子付出极大的耐心与包容,并循循善诱,才涵养出一个个丰富、正直、懂得爱与人生价值的孩子。面对大人,他从不会告诉学生父母具体的操作方法,更不会用自己的理念改变他们,他只是旁敲侧击,让父母能够心领神会。这样一本生动的有关教育的书,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细细品读。
精彩片段:
无论孩子作什么选择,没有孩子想沉沦,他们都想向上奋进,都想成功,都想被爱、被接纳,想当有价值的人……
好书分享
市场上林林总总的图书,哪些是对幼儿教师真正有帮助的?哪些真正的好书却少有人问津?相信在一线工作的您深有体会,《幼儿教育导读》(下半月)愿在好书与更多的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为此,我们特面向幼儿园园长、教师及其他幼教工作者征集有助于教师发展的好书。
参与方式:把您喜欢的书籍的书名、出版社、作者等信息以及简短的阅读体会告诉我们。
E-mail:yjdd1981@126.com
QQ:2276229831
联系人:常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