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后果_全球化论文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后果_全球化论文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后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当代论文,后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的阶段性

人们通常认为,“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 年提出的。他用这个词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注:张宝珍:《经济全球化需要研究的十大问题》,《世界经济》1998年第9期。 )但有的观点认为,“全球化”的出现远比今天人们想象的要早。法国科研中心的研究员拉伊第甚至认为,早在公元前200年, 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就已经提到全球化。(注:参见丁一凡:《大潮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挑战》,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但“全球化”一词的真正流行还是在本世纪90年代。目前,关于“全球化”的概念尚无一致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 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年5月》,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7年7月,第45页。 )这个定义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如下本质特征:第一,经济全球化首先揭示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广度和密度,并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合理地配置全球资源;第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所决定的,因而是不可避免、不可逆转、无法阻拦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三,经济全球化将使各国经济在相互交织、相互依赖中逐步建立起以规则为本的运行机制,并在这一运行机制的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逐步走向真正的融合;第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任何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它只能接受和适应而别无选择。

经济全球化并非是一种全新的现象。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所指出的那样:“全球化不是某种条件或某种现象,而是一种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注:Paul M.Sweezy,"More (or less) On Clobalization", Monthly Review,Sep.1997.)美国学者埃伦·伍德进一步指出,目前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全球化这个问题,其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正在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制度”。“资本主义的基本逻辑——资本积累、竞争和利润最大化,已经从意识上渗透进世界每一个角落。甚至于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外围,一切经济活动也都是按这一逻辑来进行的。而在二、三十年前,即使是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注:Ellen Meiksins Wood,"A Reply to A.Slanandan",Monthly Review,Feb.1997.)

其实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深刻地揭示过。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有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旧的、靠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页。)因此,可以说,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扩张为全球性制度的一种进程,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而兴起和发展的。(注:宿景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民族化问题》,《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9期。)

从历史上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进程确实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并且经历了四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到18世纪。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后,原先各个相互分离的区域性市场逐渐连接成世界市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近代生活史。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167页。 )由此第一次出现了“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全球化的高速发展趋势。第二阶段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尤其是由此导致的世界生产力的增长和资本输出的大规模进行,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到国际市场的密网之中。统一的国际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同时,由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新兴资本大国同老牌资本大国重新分割了世界殖民地市场,形成了这个时期的殖民地国家经济“变成了世界金融资本活动的一些环节”(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806页。)的全球化。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70年代。殖民地体系的瓦解、民族国家的兴起、国际分工体系的拓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迎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二十年黄金时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得到进一步的推动,形成了以生产经营跨国化、信息传播全球化、科技与产业梯度扩散为特征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第四个阶段是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变迁,冷战已经结束,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上,全球经济的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使世界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都大大缩短,为全球性的贸易、投资和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最为便捷的手段,从而使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和前所未有的高度。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以国际政治多极化和国际经济多元化为基础,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涵盖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领域,囊括世界经济和与世界经济相联系的全部方面和全部过程的庞大体系。

二、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

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之所以迅猛发展并日益引起世人关注,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变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前提。

“二战”后以美苏对抗为核心形成的雅尔塔体系把整个世界卷入冷战状态,世界矛盾主要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两大政治阵营之间的矛盾,因此,国际政治对抗始终是世界发展的主旋律。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格局突然崩溃,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巨大的和深层次的变化:一是经济发展、经济安全、经济竞争迅速取代政治对抗和军事对峙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一方面,几十年的冷战积累了层出不穷的经济矛盾,当各国终于有精力回顾经济发展时,才真正意识到被冷战制约的经济发展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冷战格局正在向多极格局过渡,但从历史经验来看,目前这种“一超多强”的多极格局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因此,它很可能还是一个过渡性的国际格局,或者说,它不过是在为建立新的国际格局做准备,而酝酿中的新的国际格局中各国的地位的确定毫无疑问地将取决于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各国综合国力。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冷战后的各国开始把关注的焦点移向经济问题。这是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是资本主义又回到了原来的扩张轨道上。冷战结束以后,在国际政治与意识形意的对抗中,西方处于明显的优势。(注:唐海燕:《国际贸易环境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这种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又必然地在经济领域反映了出来:一方面,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那样,向全球范围蔓延和扩张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永久性因素,但是,战后两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对抗,使资本扩张的内在冲动特别是资本全球扩张的本性和进程受到抑制,因此,冷战结束后的西方在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加强和所处的优势终于使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本性和欲望得到自然释放,资本主义又回到了原来的扩张轨道上来了。(注:宿景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民族化问题》,《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9期。)另一方面, 由于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在冷战中的胜利,冷战对抗中世界经济客观上存在着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发展不平衡的平行市场已经逐渐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统一的全球市场所代替,计划经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也是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经济全球化是难以实现的,市场经济再发展,也只是不完整的全球市场。(注:张宝珍:《经济全球化需要研究的十大问题》,《世界经济》1998年第9期。 )三是美国国际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自由主义的全球性展延。冷战结束使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迅速演变成美国一方独霸的新格局,全球竞争优势的天平一下子倾向了美国。90年代以来,美国进一步利用它在国际政治上的优势地位操纵和控制世界经济,极力鼓吹经济自由主义,全力推行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贸易、投资和金融政策自由化,这些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更大程度上的溶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重要基础。

战后爆发的以原子技术、电子技术等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在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注:《科学已成为时代最强音——20世纪科学技术大事记》,《文汇报》1999年2月19日。 )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科技进展及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日益广泛的应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更使生产力日益超越国家界限,在国际分工新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生产全球化、技术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销售全球化、消费全球化的新趋势。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产生了神奇的信息传递载体和通道,信息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世界市场各部分之间的距离,全球电脑网使几万亿美元的贸易、投资、金融业务在片刻之间完成。因此,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同时,新经济理论认为,信息技术革命将迎来数字经济时代,并将彻底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和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注:张彦宁:《世界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经济与管理研究》1998年第2期。)可以预言, 无论新一轮产业革命在什么时候爆发和以什么方法爆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一定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又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基础。

第三,保持强劲的全球扩张和渗透势头的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载体。

奉行全球化战略的跨国公司既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和全球化。70年代以来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发展更促进了跨国公司自身的全球化发展。目前全世界跨国公司至少有4万家,有股权关系的国外分公司、子公司25万家, 其全球销售额达5.2万亿美元,控制着1/3的世界生产、1/3 的世界贸易和80%的技术转让。同时,跨国公司还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进入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更加快了全球扩张和渗透的步伐,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使跨国经济活动的全球性呈现出决策全球化、经营多元化、交易内部化和母国区位分布分散化的特点,极大地推动了分工、生产、资本、交易、服务、技术和管理的全球化发展,使全球性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四,国际经济组织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它们在促进和保障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方面的功能的日益强化,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重要促成因素。

战后构建起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对于稳定和保障各国经济特别是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相互依赖关系的加强,推动全球经济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中的全局性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经济组织的职能都在加强,它们在协调各国经济、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应对全球突发性经济事变,稳定国际金融秩序和国际金融市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和保障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特别是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它对传统关贸总协定的取代,不仅推动了传统贸易领域的全球自由化、一体化进程,而且努力在新的金融服务贸易领域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及投资领域进一步消减壁垒、拆除限制,这既使经济全球化发展如虎添翼,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全球化在统一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自由、公平、健康和有序地发展。

第五,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的加强是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加强。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生效运转时共收到109 个区域集团协议的通知,这些区域集团协议几乎涵盖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连一些微型国家和小岛国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根据世贸组织1995年6月的统计, 世贸组织成员中除极少数缔约方未参加任何区域集团外,120 多个成员均是一个或一个以上区域集团的成员。据估计,到2020年,世界上将有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集团的“双重成员资格”。(注:刘光溪:《互补性竞争论》,经济日报出版社,第151—152页。)毫无疑问,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呈现出“开放的地区主义”的新特点,而且区域集团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的关系正逐渐替代相互竞争与对抗的关系而成为发展的主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化、集团化与其说是经济全球化的促进因素,倒不如说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第六,各国政府积极和广泛的参与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保证。

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政府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对未来国际竞争中的决定性意义并逐渐将主要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尤其是感悟到任何一国经济的发展如果脱离世界经济发展体系就不可能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继实行和扩大对外开放,主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充分运用外部经济条件,有效发挥国际市场和国际生产要素在本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使本国经济日益溶入世界经济发展体系。各国主动积极的参与而不是被动消极的参与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没有各国政府积极主动的参与,就没有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三、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国内外学术界面临着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趋利避害的重大课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又有反面的消极作用。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确实包含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但这两方面的影响正如经济全球化本身一样,它们又是相互渗透、相互溶合在一起的,难以把它们割裂开来。而且,这种“两分法”也使人们最终难以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总体影响,难以形成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基本判断。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极为复杂的,其中有些影响难以给它们定性为是“正”还是“负”,是“优”还是“劣。因此,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的分析不宜“一分为二”,而应“合二为一”。应该从世界经济发展的逻辑和历史的辩证统一的角度来探索和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后果。只有这样,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的分析才能够更贴近和符合经济全球化的现实。

(一)世界经济模式开始进入“溶合模式”阶段,但板块特征依然明显

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世界经济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组成结构、联系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总体运行态势。历史地考察,直至本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经历了三个依次递进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点线模式”,存在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以后至18世纪60年代期间。“点线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世界经济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国家和中心城市的经济和商业活动所构成,世界经济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基本上是中心城市、港口之间的两点成一线的原始的“点—线”方式。第二阶段是“板块模式”,存在于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开始时期至20世纪40年代。“板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世界经济是由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宗主国和殖民地附属国、以大机器工业和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和以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农业国所组成的,世界经济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基础上的对立、矛盾和斗争,板块特征十分明显。第三阶段是“渗透模式”,存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渗透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世界经济是由东方经济和西方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所构成,两大经济制度和经济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基础上的相互渗透和相互拓展。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已进入第四阶段,即“溶合模式”。“溶合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东方经济和西方经济的界限被彻底打破,各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度和相溶性进一步提高,无国界经济加速发展,全球经济市场化、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世界经济发展表现为全球经济共同利益凸现、各国经济日益溶合、互为存在和发展条件基础上的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当然,“溶合模式”还处于初始阶段,许多方面的特征表现尚不够清晰,传统发展模式中的板块痕迹还很明显,全球经济溶合程度还不够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溶合模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尽管这一阶段会十分漫长,其间的变化会相当复杂,但“溶合模式”是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对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好总结。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考察,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事实上,正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才导致了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依次更替,因为不同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不过是适应了不同时期经济全球化的不同特征。

(二)要素全球性活动加快,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一步发展,但制约因素也因此增加。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直接推动了世界经济市场化进程。80年代以来,占世界人口一大半的原有和现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60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1995年12月7 日的法国《世界报》就说:“5年前市场经济还只涉及到世界6亿人口,再过5年, 市场经济将涉及60亿人口”。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萨默斯说过,“将来,当历史学家回顾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候,他们视为最突出的事件也许不是两个集团之间斗争的结束。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局面,也许是震动更大的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注:劳伦斯·萨默斯:1995年11月1日在国家安全企业经理协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不但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改行市场经济体制,发达国家也在设法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改革,放松限制。

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不断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起着突出的作用。面对竞争的压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资领域的开放,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通过兼并与收购活动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以保护、巩固和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跨国兼并与收购最活跃的行业是能源经销、电讯、医药和金融服务。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之间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方面加强了战略性研究与开发的伙伴关系,这些领域恰恰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在贸易自由化方面,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自由化、规范化的标志,而且,由于把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非货物贸易也纳入到多边规则之中,拓展了多边自由化的领域,扩大国际贸易自由化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核心职能。同时,因为世界贸易组织是建立在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之上的,以其法人地位对所有成员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因此,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大框架已经构成。

在投资自由化方面,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加快开放投资领域。近年来,各国投资政策的目标越来越趋向于自由化,各国政府争相减少投资限制,提供投资保护,提高优惠条件。90年代以来,政府之间签订的保护和促进协定的数量大幅度增加。《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说,截至1996年6月,世界158个国家间共签订了近1160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其中约2/3是90年代以来签订的。各国对外资普遍采取更加放宽和更加自由化的政策。据《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中的数据,1991—1996 年间各国政府一共对外国直接投资管理体制进行了约600次调整,其中95%是放宽限制的。(注:罗肇鸿:《世界经济球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太平洋学报》1998年第4期。)另外, 乌拉圭回合谈判和后来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都把投资问题纳入多边贸易体制的框架内。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第九次会议就未来多边投资框架进行了探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会达成共识。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必须抓住经营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否则就将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但是另一方面,全球性要素流动的加快,特别是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发展,也正在引起不少国家的警惕和不同程度的担忧,尤其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许多发展中国家又开始重新思考金融、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问题了。由于发展中国家金融、贸易和投资发展相对幼稚,易受冲击,稍有不慎,还会大难临头;加之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为遵守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付出有时是很高昂的代价,发展中国家就不能不考虑自由化的步骤和程度。不仅发展中国家如此,一些发达国家也不得不关注同样的问题。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全球化所推动的全球经济市场化、金融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发展,制约这一进程的因素将会增加,制约作用将会有所强化。

(三)世界经济总量增长加快,但各国经济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刺激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进一步优化了全球资源配置,提高了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了全球贸易、投资及其自由化,增强了国际范围内的经济政策协调,从而带动了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尽管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市场连续多次发生过大幅度震荡,严重危害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但是,9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总体上仍然处于较为稳健的增长状态。这不能不把它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状态联系起来,不能不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经济全球化。

但是,在世界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各国经济差距却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据统计,在过去的50年间,全世界的收入以实际GDP 计算增加了7倍,但是,由于不平等在加剧, 无论是发达国家内部还是在国际社会成员之间,财富增加都是不同步的。在1960—1991年之间,世界上最富裕的20%的人口的收入份额从70%上升到85%;同期,最贫穷20%人口的收入份额则从2.3%下降到1.4%。甚至,在1960年,世界人口最富的20%的收入是最穷的20%的收入的30倍,而30年后,这一数字扩大到61倍。全球有18亿人口在日收入1美元以下生存,更有8亿人在挨饿。(注:罗肇鸿:《世界经济球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太平洋学报》1998年第4期。)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 它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所占比重不到1%, 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已从20年前的0.8%降至0.4%,跨国直接投资基本上是空白。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2年人类发展报告》的资料,在本世纪60年代,富国比穷国富30倍,到了90年代差距却扩大到富国的收入比穷国高150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8年9月9日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 占世界人口20%的富人享用世界财富的80%。报告指出,全球仍有26亿居民缺少最基本的卫生设施,20亿人无法喝到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全世界还有20%的儿童受教育不足五年。报告认为,造成世界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注:李长久:《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经济世界》1998年第12期。)因此,各国经济差距拉大、贫富两极分化,确实是经济全球化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而严肃的课题。

经济全球化之所以会导致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经济差距拉大,贫富两极严重分化,主要是因为:第一,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同一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平等的经济地位。第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缺乏公正有效的国际规则。澳大利亚学者肯伍德和洛赫德把1913年前的经济国际化称为没有“国际管理”的经济全球化。“二战”后的经济全球化是在有一定的国际管理的条件下发展的。但是这些国际经济规则总体上看基本上都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而制定并主要体现发达国家利益的规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发展中国家将不得不为遵守这些规则而付出代价。第三,发展中国家的先天不足使其在经济全球化所推动的更为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经济全球化说到底就是各国经济在全球性互相渗透过程中展开更为直接和更具实质意义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经济实力、综合竞争能力将决定竞争的结果。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将更多地处于疲于应付的地位,难以有效地利用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外部经济”。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这方面的痛苦的体验。

(四)经济发展周期性及其特征将会发生变化,经济周期理论面临挑战

经济学家们曾经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特征,并探索了经济周期的成因、特点、时间间隔等一系列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进一步深化,经济周期正在发生某些变化,以往的周期理论已经面临挑战。

第一,经济全球化将使各国周期逐渐同步化,从而使全球经济周期振幅加大。在经济全球化初期或以前时期,各国经济周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时间错位,同一时期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周期中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抵销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世界经济周期性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各国经济将在更大程度上溶入世界经济体系,它们的经济发展的周期将会逐渐趋于同步。由于各国经济几乎在同一时期达到经济发展的高潮或低潮,经济繁荣或萧条的聚积效应将放大经济周期的表现和特征,全球经济的振荡性将可能会加大。特别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全球性的普遍的经济衰退将使摆脱这一困境的手段变得越来越少,主观的努力将不得不更多地让位于对时间的等待。

第二,经济全球化将延长经济周期的时间间隔,从而使全球经济大幅振荡的次数相对减少。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运行周期趋于同步,将使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共鸣”,上升时期各国经济增长的聚积效应将延长经济繁荣时期,下降时期各国经济衰退的聚积效应同样会拖久经济萧条时期。以往经济学家所阐述的经济短周期的运动特征将会淡化,而经济长周期的运动特征将会更明显地呈现出来。因此,全球性经济大幅振荡的次数将相对减少。

第三,经济全球化将使经济周期性发展的原因进一步外在化,从而使全球经济政策协调变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和紧迫。以往经济学家所探讨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往往是根植于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将使经济周期性发展的原因进一步外在化,或者说,经济全球化使产生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外部原因的重要性得到提高,其中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全球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的有效性。一国经济的突然振荡在得不到其他国家的立即和有效的协同拯救的条件下,将会迅速危及全球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经济政策协调的意义就变得极为重要。

(五)国家经济主权弱化,但国家利益和民族特性又在强化

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者的国家,其最本质的属性就是国家拥有主权,掌握独立处理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且这一权力神圣而不可侵犯。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越国界的无国界经济已开始使单一国家难以对它进行完全控制和左右,它要求国家减少干预,甚至要求交出部分经济决策权,由全球协调和仲裁机构去行使。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受到冲击的将是弱小的发展中国家和它们的民族经济。因为,正如有的观点认为的那样,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矛盾是作为经济全球化基础或核心的市场经济要超越国家,而国家要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利益。因此,简单地说,就是市场经济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正是这对矛盾的运动,派生出其他许多矛盾的运动,而且正是这对矛盾的运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它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矛盾。(注:张宝珍:《经济全球化需要研究的十大问题》,《世界经济》1998年第9期。) 确实,在经济全球化的演进进程中,国家主权正在遭到侵蚀,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性质、能力、作用和责任等也正在发生剥夺性的改变,尽管还难以断言经济全球化将会通过剥夺国家的某些经济决策和管理职能,最终实现不通过使用暴力而使国家消亡。

国家经济主权的弱化和国家作用和地位的改变不仅表现为单一国家无法驾驭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甚至就是普通的国际协调机构也难以对此有所作为,因为普通的国际协调机构实质上仍然是各国主权的化身。全球化的世界经济需要那种真正超越国家的超宏观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来指导、管理和调控。尽管传统的以主权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在全球经济、金融和贸易活动中难以发挥往日的效力,但真正超宏观的世界经济学尚未诞生。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为研究对象的超宏观的世界经济学定将会应运而生。

但是,国家经济主权的弱化并不意味着国家利益的消亡和民族特性的磨灭,相反,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直至可以预见的将来,国家利益和民族特征仍会得到强化。这是因为:第一,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在国家始终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主要行为者的国际体系下产生的经济现象,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仍然是各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第二,经济全球化归根到底还是世界上各主权国家更大限度地追求国家利益的产物。在这里,经济全球化可以被视为各国实现和利用“外部经济”的过程和客观结果。第三,国家利益和民族特征的弱化是和国家的逐步消亡相伴随的,而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一过程还远远不会到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利益的追求方式也正在改变。长期以来,传统的国际政治体系中所遵守的游戏规则是非输即赢的游戏规则,因此,在民族国家国际体系中各国传统的追求国家利益的方法是以排他和唯我为基础的,本国的安全与发展往往以他国的不安全和不发展为前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日趋溶合,你中有我,我中有我,任何国家在追求本国国家利益的同时不得不同时考虑他国的国家利益,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不得不作出为了双方或全体的共同的和更大的利益而放弃某些自我利益的选择,以努力造就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双赢”。

(六)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降低了,但全球经济冲突则会增加

战争曾经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手段。在经济全球化的初级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政治表现是工业化国家以战争方式将其经济活动扩展到全世界的过程。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产物则是全球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的降低。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更深层次的、更大范围的国际分工,跨国公司的投资与技术转让活动又把各国的生产经营、销售和研究与开发活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共同利益加深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提高了经济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用经济竞争代替了军事对抗,所以这使得大国之间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再兵戎相见,从而大大减少了世界战争的危险。特别是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已不再是寻找和获取廉价的自然资源,而是控制和拥有掌握科技知识的技术人才。这种变化也使战争失去了往日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规模军事冲突减少的同时,可能伴随着全球经济冲突的增加和日益激烈。军事冲突的减少只不过是表明了各国解决利益矛盾的方法和手段的改变,而决不意味着利益矛盾本身的消除。相反,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可能会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强而深化,且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矛盾状态。其间,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将会围绕着全球化责任、义务与利益分配等问题在几乎所有领域展开抗争。经济冲突将会成为各方利益矛盾的体现,也是消除利益的手段。尽管经济全球化在要求加强国际协调与国际合作,而且事实上也确实产生了一些效果,但是,这种协调与合作本身就是利益矛盾的产物。国际协调与合作实际上只是调和各方利益矛盾的和平与文明的方式,它不能保证所有的国际经济矛盾都能通过这种机制得到解决。因此,经济冲突将成为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

来稿日期:1999年4月21日。

标签:;  ;  ;  ;  ;  ;  ;  ;  ;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后果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