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脉诊影响因素辨析论文_陈龙 熊冉 樊孙梅

对脉诊影响因素辨析论文_陈龙 熊冉 樊孙梅

陈龙 熊冉 樊孙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成都610075)

摘要 目的:明确脉象受干扰因素影响的生理变化。方法:查阅历代中医著作及相关文献分析脉象理论基础、影响因素、病机。结果:寸口脉代表的五脏、经络的气血充盈状态本质是受血府之内无形之气及有形之血影响,人体阴阳转换是脉象变化的规律所在,环境、时间、情绪是重要外在因素。结论:中医脉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需要综合分析并在未来寻找更多使其客观化方法。

关键词 脉诊;脏象理论;情志;时间;全息理论

李时珍认为:脉诊是望问闻切四诊中的最后一诊,是很难掌握的一种诊断指标,医者必须四诊合参,方能掌握病情,切脉象诊时必以平旦,气血未动之时,说明脉象受外界影响甚大,而日常因素对脉象正常生理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临床医生对疾病的判断,本文以寸口脉生理病理为研究对象展开讨论,探索平脉在干扰因素下生理变化的机制,提高辩证精准性。

1脉象形成基础

1.1脉诊原理:历代医家认为胃气、心脏搏动是脉象形成的动力,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气血是脉象的物质基础。此外心主血脉[1],心与脉通,搏动行血,约束气血在脉中而不成为离经之血。《难经·一难》又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肺朝百脉,故肺气是助心行血重要基础。脾生血统血是形成气血的基础,正如《医宗必读》所说: “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水谷入胃,脾气化精,脾升胃降形成回环枢机,营卫之气各型其道灌溉脏腑,使气血生化有源有。肝藏血调节血量,故使血量恒定脉道充盈。肾藏精化血,精为五脏六腑原始动力,精血同源,先天之经乃化血之本,肾精充足则化血有源。不难看出脉诊反映的是五脏六腑之气血阴阳。

1.2脉搏形成的生理基础:心脏周期性收缩和舒张使血液从主动脉传播到桡动脉处形成脉搏。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心射血量、心率、血管顺应性、外周阻力变化、心脏器及血管质性病变,所存在的差异是导致其脉搏力量、频率、节律变化的决定因素。即脉搏脉率周期受起搏器影响,而脉波产生和传导不受其主导。

2脉诊整体观[3]

基于中医了理论中整体观及全息思想[4]对中医理论的进一步阐述使脉诊更形象和具体化。全息思想解释的人部分与整体具有普遍联系,人有受精卵有丝分裂开始,其三个胚层逐渐发育成组织、器官、系统。正如与中医脏象理论中“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余四脏同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面部脏腑分布、眼部五轮学说、舌诊脉诊脏腑分布及耳穴如婴儿倒置的分布规律体现的的脉诊侯的是一个整体,即脉象受五脏气血变化影响不仅仅是心脏功能干扰。

3情志对脉诊影响

脉象可因情志影响产生相应生理病理变化,对情志脉[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在志为怒”“肾…在志为恐”。五脏化气,而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行则脉道通利,这形成了情志脉的生理基础。其次《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五脏无形之气虚实多端,不同情志刺激使得有形之血逆乱,五脏六腑功能失司先伤气再伤血,表象于脉便形成情志脉病理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心脏起搏器对脉诊的影响[5]

心脏起搏器发展快,适应于病窦综合征、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等疾病治疗。对因心脏病产生促、结、代脉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6]:代脉者85%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结脉和促脉多见于各种类型的期前收缩,有器质性,亦有功能性;促脉多为功能性。在病理状态下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下降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经过起搏器的治疗作用脉率、心脏功能得以一定恢复,本该有诸于内必形之于外的脉象应当表现出来却被掩盖。所以其治疗的作用在一定疾病范围内影响临床脉诊的准确性以及预后。

5时间因素对脉诊影响

“天人相应”是祖国医学讨论时间对人体病理生理的基石。其一,四时之脉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有典型描述,曰:“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因脉在春者,阳气升发,故见脉浮,夏者,经满气溢,阳气旺盛在浮的基础上脉见洪大,秋冬者阳气收敛,人体一身阴阳转换,故见沉细之脉,若脉不应四时可诊断疾病及推测预后[7];其二脉象在一日之中亦有变化。如“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所诉,阳主动,白昼脉象洪数,阴主静,夜晚脉象从容。所以平脉在切时应当在气血未充之时以求精准,当出现阴阳虚损时脉象便不符合正常变化故可用以诊断疾病。

6结语

中医脉诊理论由于个体差异、临床经验及知识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判别结果,故脉象精微,指下难明,而各种影响因素又给脉诊带增加了难度,了解其生理变化有助于临症时精准治疗。其次中医学整体观讲求“形神统一” ,脉诊侯五脏气血阴阳,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器官及其生理活动应与人思想意识的统一,故在诊病时当以人为本,心理治疗同样重要,因脉诊全息性和五脏气血津液变化都可以在脉象中反映出来,故在诊脉时当综合辨析。最后在脉诊的研究中思辨多而实证不足,在未来可寻找更多方法提高脉诊精确性。

参考文献

[1]韦永红,郭遂. “独取寸口”脉法的形成原因探析[J]. 四川中医,2004,12:26-28.

[2]章道宁,王天芳. 《黄帝内经》情志脉象浅析[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3:4-6.

[3]许希迎,齐向华. 全息理论在中医脉诊中的体现[J]. 四川中医,2011,12:50-52.

[4]蓝立群,刘良倚. 全息思想在中医学中应用[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06:66.

[5]方祖祥 ,江洪 ,朱中林 ,孙瑞龙 ,孙宝贵 ,刘志华 ,任自文 ,向晋涛 ,胡大一 ,黄从新 ,黄诒焯 ,蒋文平. 埋置心脏起搏器及抗心律失常器指南(修订版)[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3,05:4-21.

[6]燕海霞,王忆勤,宫爱民,李福凤,付晶晶. 从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中医脉象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 时珍国医国药,2010,08:2016-2018.

[7]姜瑞雪. _黄帝内经_脉诊理论中的时间因素辨析 .

论文作者:陈龙 熊冉 樊孙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  ;  ;  ;  ;  ;  ;  ;  

对脉诊影响因素辨析论文_陈龙 熊冉 樊孙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