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0)
摘要: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以此为基点,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人类必须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另外,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马克思自然观,为我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科学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萌芽、形成和发展,而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于马克思整个 生态思想体系中。
首先,马克思在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第一次对于伊壁鸠鲁的人和环境相对的看法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觉得四周的环境与人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若把人和环境分割开来,人类就不能通过改变环境来获得自由,也就不能真正实现自由。由此我们能够发现马克思有关人与环境互相影响的思想。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这里也就初步显示出马克思生态观思想的产生的萌芽。
其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详细阐 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批判和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然观,这促进了其生态哲学思想的产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意识到了人对自然有一种依赖性。马克思认为,自然在人类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的活动都依赖于自然界。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论,他认为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异化劳动使自然界和人相异化。他认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并提到共产主义才是人与自然之间最佳的一种状态,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
在之后对于费尔巴哈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中,慢慢形成了马克思生态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以实践唯物主义的方向出发阐述了人和周围环境的 关系,表达了“周围的环境是根据人类改变得到的”的观点,人类能够在实践中改变四周的环境。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则分析到人类最基础的活动是物质生产,人类在开展物质生活的过程中第一就是要展开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处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在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越来越明确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部著作,显示马克思生态观的形成。
19世纪后半叶是马克思生态观的发展时期,集中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他晚年的《人类学笔记》等。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描述及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研究,为后期的《资本论》一书中的生态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一)人类要尊重和顺应自然,在实践中改造和利用自然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依赖于自然界的,所以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人和自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两者的关系也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离开了自然,人类不能正常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十分重视实践的作用,他认为,自然界的不断发展 也要依靠人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作为自然界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不断发展和进步直接关系到自然界的发展。人类在不断地实践和摸索中,为自然界创造出了许多 新的物质形态,而在这期间,人类也得到了充分的进步和提升。
(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马克思认为,必须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把握自然环境问题,要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在社会发展中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有机体是由多种社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它的不断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客观的、必然的,但在同时,也是人类有意识参与的过程,社会有机体的发展也需要人类在尊重客 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使社会有机体成为不断发展进步的活的有机体,这就是马克思 著名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自然问题出现的主要根源
马克思在系统阐述自己自然观的同时,他们还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存在的种种弊端,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是出现全球自然问题的主要根源。
虽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其本质上是趋利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特征,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具有自私性和掠夺性。个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而成为了为人类所奴役和 服务的对象。所以,在马克思看来,解决自然问题,就必须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马克思的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所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的那个时代,问题远远没有我们今天的复杂和严重,也未引起全世界的共同关注。如今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马克思的生态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它是基于研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面之上的。马克思的生态观有助于人认识自然规律,全面认识自己和自然的关系,进而正确处理 与自然的关系和遵守自然规律。
其次,马克思的生态观随着时代变迁在不停发展,不断丰富其理论内容,有助于指导各国解决生态危机,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国内外的学者们将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归为: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人口的爆炸式的增加。我们如果从哲学层面进行分析,马克思表示生态危机的出现不止是技 术的进步和人与自然的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资本家在追求资本积累和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造成了环境问题。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革命与制度革命相结合,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是能够实现人同自然“和解”社会,而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优于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人进行对象性的活动是在自然界中,要遵循客观规律,承认自然资源的价值,保护生态环境。马克思的生态论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处理生态危机问题,为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提供了理论指导。
总之,马克思的自然观为解决全球性自然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其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为各个国家所借鉴和吸收,成为治理全球自然环境的重要思想武器。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自然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自然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出我们这代人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朗廷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17(5).
[6]于德.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7,26(5).
[7]王雨辰.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8,20(1).
作者简介:刘秋妹,(1993.09-),女,河北沧州人,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论文作者:刘秋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马克思论文; 生态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 自然论文; 自然观论文; 人类论文; 恩格斯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