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高挖方高填方施工中的测量监测浅述论文_杨毅

陕西省成通机械化公路生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68

摘要:通过对填土(石)高度超过20m的高填路堤和深挖路堑路基在施工过程中和完成后的沉降监测,根据监测数据确定路基位移变形及沉降情况,为减少或消除路基沉降引起的质量病害和指导路基、路面施工提供依据。

关键词:公路工程;高挖方;高填方;测量监测

一、工程概况

项目起点位于梁平县碧山镇,与四川南大梁高速相接,终点位于忠县拔山镇,与沪渝高速垫利段相接,总长71.60km,起止里程桩号K0+000~K71+602,项目建设标准为山岭4车道高速公路。

梁忠高速二标段由K8+740-K23+715,全长14.975km。公路等级为高速公路,设计时速80km/h,沥青混凝土路面。以全线的控制性工程明月山隧道(K11+450-K16+970.70全长5520.70m)为主;路基长度约9070m,路基设计宽度24.50m(整体式);一座大桥:古家坪大桥(K9+954,6-30mT梁)全长192.112m;一座中桥:吕家老院子中桥(K9+034.523,4-20mT梁)共计全长91.576m;正线涵洞35道;天桥3座,1座渡槽。梁、涵洞、隧道等土建工程施工。工作内容主要是:该项目范围内的路基、路面(不含垫层、基层、面层)附属工程,路线穿越明月山、南华山山脉,整个标段设有隧道、桥梁、高填路堤、深挖路堑等。桥路线总体走向为西北至东南向,设计高程401~725m。

标段内有深挖路堑2处:K9+470-K9+615、K17+230-K17+570最大开挖深度为38.43m,最小开挖深度为9.70m;高填路堤7处K8+770-K8+890、K10+160-K10+330、K10+440-K10+530、K11+015-K11+310、K17+000-K17+160、K17+600-K720、K17+970-K18+280最大填土填石高度为31.49m,最小填土填石高度为9.70m。由于高填路堤、深挖路堑、挡墙较多,且地质条件复杂,必须进行监控测量,了解在施工过程中沉降变形情况。

二、监测的主要目的和项目

1、监测目的

1)通过监测填方路堤、挖方路堑的边坡变形情况,为设计变更提供依据。

2)通过监测数据对比,开展预警工作,有效避开事故发生,避免经济损失。

3)为高速公路安全运营提供安全保障。

2、监测项目

1)高填路堤20m。

2)挡土墙等实体结构。

3)深挖路堑土质边坡20m,岩质边坡30m。

三、设计主要技术指标

1、主要技术指标表

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

2、挖填方路基断面形式

1)填方高度不大于10m时,采用一坡到底,填方边坡率为1:1.50;当10m<填方路基<18m时,第1级填筑高为8m,填方坡率为1:1.50,第2级填高为10m,填方边坡率为1:1.75,第1、2级之间设边坡平台1道,平台宽2m,外倾坡度3%;当填方高度大于18m,每填高10m设1道边坡平台,填方边坡坡率均为1:2,填方边坡平台宽度为2m,外倾坡度3%。

2)挖方边坡(挖方高度<30m时)坡率原则:①土质及全风化岩石地段的路堑边坡为1:1~1:1.50;②强风化的软质岩土,路堑边坡坡率为1:0.75~1:1.25;③强风化至弱风化的硬质岩石,边坡上无对路堑边坡稳定产生不利影响的结构面时,路堑边坡坡率为1:0.50~1:0.75。

表1 梁忠高速公路技术指标表

土石挖方边坡高度小于10m时,采用一坡到顶,当坡高大于10m时,采用台阶式,坡高10m处设平台1道,宽度2m,外倾3%以利排水。土石挖方边坡坡比采用1m1,上部有水田的边坡过过湿土路段挖方边坡放缓至1:1.50或防护处理。岩石边坡整段边坡小于12m,采用一坡到顶的形式,当挖方边坡大于12m时,路堑边坡形式采用台阶式,第1级台阶高10m,以上每隔10m设边坡平台,边坡平台宽2m,平台上设置截水沟3.3地表处理地表横坡缓于1:5时,清除草皮、耕植土及松软土等;在地面自然横坡陡于1:5的斜坡上修筑路堤时,路堤基底在原地表基岩上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3m,并形成2%~4%向内倾斜的坡度。当地下水影响路堤的稳定性时,拦截、引排地下水或在路堤底部填筑透水性好的材料。地基表面碾压密实,碾压后的压实度不小于93%。经过水塘路段,采用排水、清淤、抛填片石等方式处理。

四、沉降观测重要性及要求

1、沉降观测的目的

高填路堤以及深挖路堑的施工一直是高速公路施工的一大难题,在施工过程中以及完成施工后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变形,引发灾害,导致整个项目工期延后,成本增加。为及时掌握沉降量以及变形方式,对高填路堤、深挖路堑、挡墙等主体结构进行沉降变形观测是很有必要的。

2、深挖方观测设计要求

2.1观测断面位置要求

1)当土质边坡高度大于20m,岩质边坡高度大于30m时;原则上每隔100m左右设1个观测断面(不足100m地段亦应设1个观测断面)。

2)观测断面位置的选择应根据堑坡高度,自然边坡坡度,岩层分界线倾斜度和不利结构面和地下水发育情况等综合因素确定,宜布置在较易发生边坡变形的地段。

3)每个观测断面应于堑坡外5m和各级边坡平台、边坡坡脚处各设置位移观测桩,对边坡进行施工过程及工后监测。

4)在堑顶外的自然地面位移观测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在边坡中部、平台、以及坡脚处的观测桩可埋设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或钢钎观测桩。深路堑路基观测布置见图1。

图1 深路堑路基观测布置断面图

2.2观测断面技术要求

1)在堑顶外自然边坡上埋设的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桩截面尺寸为15cmX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

2)观测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40m,桩顶露出地面不大于10cm,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观测桩埋置稳定。

3)如在边坡平台、坡脚处设置钢钎观测桩,埋入深度不应小于30cm。钢钎顶部应刻上“十”字叉,并涂上防锈蚀红色油漆。

2.3观测要求

1)用于观测位移的基准点(基桩),必须置于不受施工影响及外界环境影响的稳定地基内,基桩及位移观测桩在观测期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2)路堑开挖前,应先埋设堑坡外位移观测桩,固桩后立即进行首次观测,每一分级边坡加固措施施工完成后,立即在边坡平台上设置观测桩,并立即进行首次位移观测,首次位移观测资料(包括堑坡外,平台及坡脚)应即时报送建设、监理和设计单位。施工期间观测频率宜为每1d~2d1次,整体边坡施工完后,每3d至少观测1次,1个月后每7d观测1次,3月后每1个月观测1次,一直观测到竣工验收时为止,每次均应即时整理观测资料。

3)观测控制标准:路堑堑顶位移每昼夜不大于5mm,坡脚水平位移每昼夜不大于3mm,且连续3d竖向位移不大于10mm,水平位移不大于5mm,如果超出此限应立即停止开挖,及时通知相关单位进行处理,同时增加观测次数。

4)观测资料:正常情况下每个月向设计单位报1次观测资料,非正常情况下及时通报。

5)高边坡观测期限为至竣工后1a,施工期间布置观测桩应予保留以备将来使用。

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了高填深挖路基的重点观测点在路堤、路肩、高边坡。因此观测结果的精度和正确性至关重要,在观测过程中减小误差可以有效提高观测精度,确保观测结果的正确。从而有效为现场施工、设计变更提供数据支持,避免因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YS5229-96岩土工程监测规范[S].

[2]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S].

[3]张智鹏.公路深挖路堑边坡施工监测与动态设计[J].东方科技(学术版).2014(7).

论文作者:杨毅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5

标签:;  ;  ;  ;  ;  ;  ;  ;  

公路工程高挖方高填方施工中的测量监测浅述论文_杨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