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论文_贾斌

社会治理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论文_贾斌

内蒙古巴彦淖尔电业局乌拉特中旗供电分局 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300

摘要:国家与社会的重叠以及尚未完善的分配体制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状况, 描绘了意识形态贯穿于改革开放始终的转型线索。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范畴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在社会治理的格局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理论框架、变革路径,旨在超越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简单分析,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使命意识、阵地意识与担当意识。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视野;理论框架

一、 问题预设:中国社会治理的定位

1、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确立

第一,社会管理呈现“内卷化”的倾向是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范式转换的内在动因。我国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是1949年后,尤其是1958年后建立起来的城乡分离、各自运营的二元社会结构。在农村建立合作社及“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同时,城市社会管理依托单位制展开,通过国家—单位—个人的纵向连接使得城市秩序有序成为可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行使社会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强调政府对社会的统治或控制。

第二,社会治理范式转换的前提预设。一方面,需厘清政府由管理主体转换为治理主体的前提预设。政府从统治型转换到治理型的标志是政府让渡公共权力。对政府功能的重新认知是让渡公共权力的基础。政府让渡权力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当权力精英意识到政府不应该包揽一切权力,应主动让渡部分权力于社会力量时,就意味着主动转换,而权力精英在意识到政府不能包揽一切,必须让渡部分权力给社会,则是被动转换。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其权利让渡的前提并不是政府已经具备了治理能力,而是政府意识到必须让渡公共权力。换言之, 从统治型转向治理型的政府转换, 并非治理能力的养成,而是关于让渡权利意识的形成, 进而政府从“统治型”主体转换为“治理型”主体。

第三,社会治理的内涵。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时提出了“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任务”,十八大又提出了加快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之后,社会治理逐渐成为热词。十八大届三中全会直接用社会治理代替社会管理并把社会治理提升到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上来, 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至此,中国社会从理论到实践领域都开启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范式转换。所谓社会治理是“个人和制度、公共和私营部门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种方法的综合。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其中,冲突或多元利益能够相互调试并能采取合作行动。

2、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独特性

第一,中国现行社会管理体制的社会动员性特点。中国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受制于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其他各类体制,呈现出既有社会动员,又有社会控制的特点。

第二,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应然途径实现的逻辑。中国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中来认识与把握的,它旨在促使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善政,促使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善治,并使得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关系实现良性互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纠缠与聚合: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发展境遇

1、中国社会治理的实态描叙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断裂。在波兰尼的社会发展钟摆模型中,波兰尼认为,市场在追求效益、追求利益最大化时,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对社会入侵必将影响社会公平,导致环境恶化。其对社会的侵入,也必然遭到社会自我保护运动的反向机制,即社会的回应力。

第二,中国社会治理中的路径依赖。中国长期以来的社会治理是一种社会动员式的治理过程, 且我国在社会管理范式转换中又常常在不知觉中出现对动员式治理的路径依赖的特点。

2、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发展境遇

第一,社会失衡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从社会结构来看,社会结构促使社会成员在目标与实现目标所具备的正当手段的能力脱节, 换言之 “社会结构歪曲了文化价值标准, 社会结构决定了社会成员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与途径的实际分布情况。另一方面,社会以动态的方式勾连了个人、群体与历史时代以反映人际之间、群际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等在内的各种现实关系。因此,社会转型从宏观上表现为社会结构变迁,在微观意义上却是个体行为方式的转变,这个转变根植于支配行为的价值观念。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机遇。中国社会治理既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市场或道德激励激发民众参与社会合作。通过社会合作来改善各自状态,从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在多元价值并存中,社会生活领域呈现多重价值标准,它使得核心价值观受到干扰和削弱,而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硬性灌输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形式,忽略了多元文化的现实,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尴尬境地,甚至产生副作用。这给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 手段到目标的创新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总之,中国已经由一个资源为中心的时代进入一个权力为中心的时代,只有获得权力才能获得资源,只有获得资源才能维权,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种权力为中心的权力话语体系恰是在社会治理范式转换中展开的。

三、 理论阐释:社会治理格局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解释框架

1、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双相建构的合理性论证

中国独特的社会治理模式推动着传统意识形态的转型。因此,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寻求社会合力来提升其实效性,并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确立自己的坐标,在社会治理格局中体现其主体能动作用。且这种能动作用,不仅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也是对时代精神的扑捉,并以更全面、更深刻、更丰富的理论体系对社会转型中的种种社会问题予以更科学、更准确、更好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指向社会实践各领域出现的思想问题,并将公平正义落实于社会生活实践领域中才能彰显其价值。

2、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理论框架

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是由社会治理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倒逼而形成。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传统伦理被破坏,收入差距拉大,腐败的蔓延等社会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以解释, 并化解社会矛盾。这就需将思想政治教育放置在一个政治、经济行为中来诠释,放置在价值诠释、意义赋予与内在逻辑思维的理论论述对话领域或空间中进行解读,放置在社会治理视域下,以勾勒出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理论框架,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整体性图景,以描绘其变革的动力、目标乃至创新路径。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是一种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其变革旨在对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效用,在于提升精神境界、健全人格品质,在新的现代文明秩序中重建主体,并从生活的焦虑中,从价值扭曲中,从权利侵夺中,解放每一个中国人鲜活的梦想。

参考文献:

[1]黄军埔、张倩倩.如何理解社会转型中的民粹主义的勃兴[J].探索与争鸣,2015,(8).

[2]萧功秦.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J].天津社会科学,2006,(4).

论文作者:贾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1

标签:;  ;  ;  ;  ;  ;  ;  ;  

社会治理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论文_贾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