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地理教师常见课堂错误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地理论文,常见论文,错误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为师之大忌,应该杜绝。
笔者利用教学调研机会,于1995年9—10月在北京、山西等地中学听课40余节次,现将部分青年教师的常见课堂错误列举出来,希望对青年地理教师克服课堂错误能有所帮助。
1、由于地理基本规律、基本原理没吃透而产生的错误
“地形的变化”一节中,课本上有一珠峰景观素描图,以及含化石地层的放大画面。作者和编者的编排意图应该是让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插画中的海生生物化石(海螺、海贝类),然后经过步步推导和引导,使学生掌握“地形是变化的”的概念,也即现在的高山高原地区,地质历史时期可能曾经是汪洋大海。但却有一位老师让学生读插画中的“大羽羊齿”化石……,如果这位老师熟悉大羽羊齿的形态特征,或者知道大羽羊齿化石是古生代的陆生植物化石,就不会出此错误了。
岩层受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引起地面高低起伏,是一个基本地理事实。但一位老师却这样讲道:“岩层受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就形成了今天的高低起伏形态。”这样讲就出现了错误,因为岩层变形之初的高地形(背斜山)在外力长期作用下,可能又形成了低地形(背斜谷)。所以地层受力变形,形成的形态不一定是今天的形态。
2、超越课本要求范围并且出错
“大洲与大洋”一节内容并不涉及气候方面的问题,但一位老师引伸到了气候,讲了“温室效应”,结果出现连环错误。这位老师讲:“由于地球大气CO[,2]增多,破坏了臭氧层,臭氧层变薄后,更多的太阳光热使地面变暖,形成温室效应。”显然,CO[,2]增多——臭氧层变薄——到达地面的太阳光热多,三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它们之间更不可能组合成一个“温室效应”来。实际上,“温室效应”是由于地球大气中CO[,2]和尘埃增多,而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多所致。
在讲欧、亚二大洲分界线时,一位老师为了增强课堂内容的趣味性,引入了地理趣闻:“土耳其是一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在它的洲界线上某处,建有一餐馆。顾客在洲界线一侧的餐厅就餐,厨师却在另一侧的工作间忙碌,服务小姐在二大洲来回穿梭。由于餐馆的这一地理特色,使得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实际上,通过土耳其的两大洲分界线是土耳其海峡,根本就没有可能性在跨洲界线的某处建有餐馆。地理课堂增加趣味性本无可非议,但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始终坚持,科学性第一。
3、课本错,“我”也错
人教版初中地理第3册P29有一个填写山脉两侧地形区名称的填表题。其中一栏填昆仑山南侧地形区名称(北侧的塔里木盆地已有,编者也许要求学生填南侧的青藏高原,很多老师就是这样指导学生填的),是一个错项。这一栏有误导作用(也许编者本意并非如此),昆仑山很长,在其东段的北部,是柴达木盆地,也是属于青藏高原的范围。按表中的填法二侧都是不正确的,这是显然的。教师碰到这类课本错误应该“敢于批判”,或回避、或讲清讲透,但不可“人云亦云”。
4、教学语言不严谨而产生的错误
如有的老师随口讲出:“秦岭在陕西省”(秦岭不仅仅在陕西省);“南岭在广东、湖南二省之间”(实际上南岭还经过江西、广西等省区);“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两省之间”(新疆、西藏都是自治区,昆仑山东段进入了青海省)等等,这些都是“脱口而出”的错误,如果教师语言严谨些,逻辑严密些,这类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5、随意引用非法定地理数据而导致的错误
讲珠峰高度时,一位老师讲授的数据是8846.27米(后又说是8846.12米,正确的应是8848.13米),并说与教材不一致是因为原来测量不准确、山顶冰雪融化等等,并说这个数据是“最新数据”。这位老师这样随意引用非法定地理数据是不严肃和不允许的,也是无效的。因为地理数据必须由国家测绘管理部门和国务院批准并发布。地方上(如有的省级测绘局)公布的和小刊小报上出现的地理数据都没有法定意义,不能被引用。另外,老师在解释地理现象时,要有科学依据,不能想当然地讲解。
6、指图动作不规范而出现的错误
教师用图必指图,指图最忌是滑杆。如果是点状地理事象,如地名等,教师指图必须“一步到位”,动作干净利索。我们曾发现有的老师在指点洛杉矶地震时,教鞭在图上一划,最终落到中美洲地区去了。这是不能允许的。
7、板图内容不完整而出现的错误
在画中国疆域轮廓板图过程中,很多老师未将南海诸岛画出来,西部帕米尔地区的未定国界也没有区别表示出来。这些都为严重错误,必须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