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 创伤骨三科)
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选我科2014年5月~2017年11月收治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临床路径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显效28例,有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40例患者均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中,显效20例,有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2.5%,30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5%。可见,观察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采用临床路径护理能够提高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促进骨折愈合,缩短恢复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临床护理路径
踝关节是人体主要的承重关节之一,是将人体重力由垂直柱状转化为弓状平面负重形式的重要关节。该骨折多由简接暴力引起,是骨科常见的损伤,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3.92%[1]。现抽选我科收治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科2014年5月~2017年11月收治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36.5±2.3)岁其中保守治疗16例,手术治疗24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7.2±2.1)岁,其中保守治疗17例,手术治疗23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临床路径护理,具体如下。
1.2.1保守治疗护理路径
1.2.1.1病情观察与处理
(1)观察肢端和足趾血运情况。如出现足趾不能主动活动,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但血运尚好,表明是神经受压,应立即报告医生以更换或调整外固定松紧度,必要时受压部位开窗减压。若足踝部严重肿胀,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被动伸直时有剧痛者为动脉损伤或受压所致的骨筋膜室综合征,必须立即拆除外固定后将患肢平放于病床,并立即报告医生以进一步处理[2]。协助制动患肢,以减轻疼痛。妥善保护患部,制动肢体,防止再度损伤,对患者主诉疼痛要加强观察,及时处理。指导患者减轻疼痛的方法,如读书、看报、看电视、聊天等,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
(2)肿胀、疼痛护理:减轻患部肿胀,局部降温可使血管即刻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降低局部代谢,制止组织内部出血、水肿及炎症,寒冷还可使肌肉反应性降低,痛阈提高。受伤早期24小时内,给予持续冰敷患部,减轻局部出血或止血,控制炎症扩散,减轻组织肿胀和疼痛。冰敷期间注意观察局部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情况。
1.2.1.2石膏或夹板固定+跟骨牵引术后护理
(1)加强局部皮肤护理,防止发生压力性损伤。
(2)根据患肢肿胀情况及时调整石膏/夹板固定。
(3)保持牵引轴线,达到有效牵引。
(4)注意加强针眼护理,防止针眼感染[3]。
(5)加强患者基础护理,预防长期卧床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1.2.1.3饮食护理
骨折初期因肿痛较剧,可进些健脾开胃之品,并忌生冷、油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骨折中期应以清补为主,并含钙质和富含营养,如排骨汤、牛肉、鸡汤、木耳等。骨折后期应多食些滋补肝肾食品,如猪肝、排骨汤、瘦肉等。
1.2.2手术治疗护理路径
1.2.2.1围手术期的护理
踝关节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易发生在青壮年,围术期期间须做好病人的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增强病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术后注意观察手术伤口情况及病人的疼痛情况。以及功能锻炼方法及饮食的护理指导。
1.2.2.2康复训练护理
根据骨折的情况和术中固定的牢固程度,制定个体化的功能锻炼方案,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从有限的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保持动作的轻柔,尽可能地恢复跟骨的功能。如有石膏固定,可以指导患者在石膏夹内做肌肉舒缩运动,锻炼股四头肌肌力,活动膝关节和足趾;去除石膏固定后,积极练习踝关节的活动,利用圆木练习距下关节的活动,可以在保护下行不负重的功能锻炼。根据X线片复查骨折的愈合情况,6周后行部分负重下功能锻炼;10~12周逐步增加负重量,过渡到完全负重[4]。
1.2.2.3饮食指导
骨折早期及伴有感染者,指导患者进清淡易消化饮食,多进食新鲜的水果蔬菜;骨折后期患者可以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和粗纤维及含钙量高的饮食,如瘦肉、鸡蛋、骨头汤、牛奶、海米、水果、蔬菜等,以促进骨折愈合。
1.2.2.4出院指导
根据患者出院时情况指导患者出院后的功能锻炼方法。踝关节骨折术后应用石膏托外固定于功能位(即踝屈90度,足中立),术后10~14天拆线,换管形石膏固定,即可持拐下地,不负重行走。8~10周后骨折多已愈合,可去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但半年内应注意避免扭伤[5]。18个月后可根据骨折断端骨痂生长情况再行取出内固定物,每月来院复查。
2观察指标与结果
2.1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例数(%)]
3讨论
踝关节骨折临床表现为伤后局部肿痛、瘀斑、畸形、踝关节活动受限,拍片能明确诊断。根据骨折发生原因,结合临床体征和X线摄片,把踝部骨折分为内翻、外翻、外旋、纵向挤压、跖屈、背伸等多种类型,其中临床上以内翻骨折多见,其次是外翻、外旋骨折。踝关节骨折治疗较其他部位要求高,踝关节骨折后要求解剖对位,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性,以免日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引起疼痛和行走不利等并发症[6]。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显效28例,有效10例,治疗显效率为70%,治疗总有效率为95%,40例患者均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中,显效20例,有效9例,治疗显效率为50%,治疗总有效率为72.5%,30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75%。可见,观察组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实施临床路径护理能够提高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促进骨折愈合,缩短恢复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兰.论踝关节骨折治疗中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问题分析[J].医学信息,2013.
[2]陈秀鸿.骨科护理临床路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6.
[3]刘红梅,陈翠玲,刘亮洪.临床护理路径在踝关节骨折病人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
[4]曹宇芬,王艳华.踝关节骨折手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
[5]临床护理路径在踝关节骨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6-27.
[6]马云霞.骨科护理临床路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6.
论文作者:刘祥霞,刘光军,杨磊,田卓琪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患者论文; 踝关节论文; 路径论文; 满意度论文; 两组论文; 功能论文; 石膏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