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广东 广州 510260)(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广东 广州 510260)
【摘要】目的:探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在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治疗止血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介入中心1340例经股动脉路径穿刺的全脑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0例使用血管缝合器(血管缝合组),1050例使用徒手压迫法止血(徒手压迫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止血成功率、止血时间和制动总时间。结果:血管缝合组和徒手压迫组在止血成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管缝合组止血时间和制动总时间明显短于徒手压迫组(P<0.05)。 结论: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在经股动脉穿刺的全脑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治疗止血中安全、有效,与徒手压迫法相比,可明显缩短止血时间和制动总时间。
【关键词】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血管内治疗;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徒手压迫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5-0064-0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行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1340例。入选标准:(1)具有行全脑血管造影或血管内治疗适应症;(2)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3)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有穿刺侧股动脉穿刺病史;(2)术区皮肤有瘀斑、硬结;(3)抽血化验提示凝血功能障碍。
1.2 方法
将所有患者根据股动脉止血方法进行分组,血管缝合组290例,徒手压迫组1050例。
血管缝合组:完整止血和制动过程:(1)穿刺导丝插入穿刺鞘,置换出鞘,置入血管缝合器,拔出穿刺导丝,继续置入血管缝合器,直到缝合器侧孔有血液涌出,按照缝合器上的四个步骤进行打结、拔线,撤出缝合器,利用锁结器进行锁结,锁结完成后剪线;(2)成功缝合后,施行3分钟的徒手压迫;(3)止血成功后,用胶带包扎,制动12h方可下地。
徒手压迫组:完整止血和制动过程:(1)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配合压迫股动脉,压迫10~15min;(2)止血成功后,用绷带、加压胶带牢固加压包扎,包扎后用沙袋压迫穿刺点1h,24h内定期检查患者足背动脉搏动,要求患者在床上大小便,制动24h方可下地。
1.3 止血成功的标准
止血操作完成后,观察5~10s,穿刺口无渗血、周围无血肿。
1.4 观察指标
止血成功率、止血时间和制动总时间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05为有统计学差异,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的t检验。
2.结果
2.1 止血成功率
血管缝合器止血成功率为97.24%,徒手压迫为97.05%,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3.1 血管缝合和徒手压迫止血的特点
徒手压迫、血管缝合器缝合是常用的股动脉穿刺止血方法[1]。其中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无使用禁忌症,止血时间和制动总时间较短,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治疗术后止血,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减轻操作者的工作负荷。另外,血管缝合器不仅适用于5F、6F、7F和8F动脉穿刺鞘中的股动脉止血,还可以应用于9F~21F动脉穿刺鞘中,应用范围较广。
徒手压迫止血时间、制动总时间在所有止血方法中最长,要求使用加压绷带、胶带、沙袋进行牢固的压迫,而且术后24h要严格制动。有研究发现使用徒手压迫法的患者容易出现下肢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徒手压迫法价格最为低廉。
3.2 止血成功率
本研究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和徒手压迫组止血成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相同[2]。止血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按照操作常规进行止血,血管缝合完成后准确地压迫股动脉3min,徒手压迫法准确地压迫股动脉10~15min,术后常规进行制动。当血管缝合器止血不成功时,则改为徒手压迫进行止血,并进行严格的加压包扎。
3.3 本研究的不足
我们神经介入中心对血管缝合器的操作进行过一系列教学,发现培训周期较血管封堵器稍长,但未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未对两种止血方法是否出现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进行随访。下一步我们将针对血管缝合器股动脉止血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缩短制动时间进行一系列研究。
【参考文献】
[1]卢军栋,苏鹏,王铮,郭艳敏.神经介入术后止血方法的临床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26(03):142-145.
[2] Schelp V, Freitag-Wolf S, Hinzmann D, et al.Large-scale experience with an anchorless vascular closure device in a real-life clinical setting.Clin Res Cardiol. 2015 Feb;104(2):145-53.
作者简介:殷建瑞(1964-),男,广东广州人,汉族,本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神经介入及神经免疫.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5A030302093).
论文作者:殷建瑞1,张文胜1,杨新光1,梁建峰2,姬云翔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6
标签:血管论文; 动脉论文; 造影论文; 时间论文; 脑血管论文; 统计学论文; 方法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9月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