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案例分析_浮力论文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案例分析_浮力论文

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案例分析论文,物理实验论文,式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3月,北京师大二附中的李永康副校长去法国,在看望二附中去年高三刚毕业的几名学生(现在就读于法国某大学,几名学生的高考分数都在600~615分之间)时,听到法国教师对中国学生的评价: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较差,设计实验的能力较低。可以说,二附中在物理教学中是完全按照教材要求的实验去做的,并且实验个数有增无减,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反映呢?这正说明了我们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病。在现行的教材中,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的建立往往是在教师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实验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这样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听老师讲实验、看实验居多;偏重实验结果及应用的居多;以传授物理知识为目的的居多;评价时以卷面笔答实验为主,考查不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老师认为,只要让学生做了实验,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得到了培养,但却忽视了学生做实验中所存在的问题。如,实验报告册已为学生确定了实验器材,规定了实验步骤,学生只要按要求去做就行了。这种方式,造成了学生缺乏实验的设计能力,缺乏对实验过程、目的的理解和思考。

一、物理探究式实验课教学的步骤

(一)测试对象

选定初二(1)和初二(2)班为测试对象,这两个班是数学班(小学5年级开始上数学奥校),同学们理解力强,想象力丰富,运算能力高。其中将初二(1)班定为实验班,初二(2)班为对比班。在选择的一些课堂教学中,初二(1)班采用建构——探究方法教学,并对现行教材方案加以改进,初二(2)班按照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二物理教材教学。

(二)实验程序

分别在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下面操作:

1.前测:在学生未学习新知识前,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所要学的新知识的认识。

2.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在前测的基础上,设定课堂教学的目的、重点,设计符合课堂模式的方案。

3.后测:了解学生上完新课以后,对新概念及定律的理解情况。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多大的程度上转化为正确的概念;能否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

4.评价方式:(见表1)

表1

┌──────────┬───────────────┐

│传统评价方式│改进后评价方式│

├──────────┼───────────────┤

││1.学生设计实验表格的能力,实验│

│1.笔头知识测验 │过程是否注意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

│2.对实验结论或过程 │2.表达实验的发言如何 │

│笔头考核│3.根据本堂课的表现用分数的形 │

│3.计分 │式体现出来,给整个实验组加分,│

││计入平时成绩 │

└──────────┴───────────────┘

二、案例与分析

初二物理第十章:浮力、阿基米德原理。

(一)前测题的设计

了解全班学生对浮力的大小和相关因素的认知程度。同学们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7种: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形状。

(二)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探究实验

1.将学生分组(每两人分成一个实验小组),提出的问题。(见表2)

表2

┌───────────────────────────┬───────────────────────────┐

│对比班教学│实验班教学│

├───────────────────────────┼───────────────────────────┤

│现行课本中实验方案设计(验证型实验) │实验探究式教学设计(补充猜想探究式实验) │

├───────────────────────────┼───────────────────────────┤

│ │1.调查学生对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认识(提出问题) │

│1.弹簧测力计测出某个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2.列出学生所猜想的有关的因素(猜想与假设)│

│2.将物体(沉体和浮体)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称出溢出水│3.分组对所猜想的量进行实验设计(设计实验)│

│的重力│4.做实验(进行实验) │

│ │5.分组派代表讲述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结果) │

│3.浮力和溢出水的重力关系得出结论:浮力二排出水的重量 │ │

│ │得出结论:浮力大小只与液体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分│

│ │析与论证)│

└───────────────────────────┴───────────────────────────┘

2.学生实验过程。

第1小组问题:浮力大小和物体的体积有关吗?器材选择:装水烧杯,体积不同的物体,弹簧测力计。

实验记录。(见表3)

表3

┌────┬────┬───────┬─────┬───────┬─────┐

│物体│体积│ 漫没液体情况│重力 │ 受浮力后拉力│浮力 │

├────┼────┼───────┼─────┼───────┼─────┤

│铝块│较大│浸没 │0.6N │0.4N │0.2N │

├────┼────┼───────┼─────┼───────┼─────┤

│铝块│较小│浸没 │0.3N │0.2N │0.1N │

└────┴────┴───────┴─────┴───────┴─────┘

结论:浮力大小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分析:这个实验结果和阿基米德原理的结论不一致,主要是学生没有把“物体的体积”和“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分开。面对这样的结果,老师并不急于解释,而是等待下一组实验结果出来后,看学生怎么说。

第2小组问题:浮力大小和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吗?(见表4)

表4

┌────┬────┬───────┬─────┬───────┬─────┐

│物体│体积│ 浸没液体情况│重力 │ 受浮力后拉力│浮力 │

├────┼────┼───────┼─────┼───────┼─────┤

│││ 1/2体积浸没 │0.6N │0.5N │0.1N │

│铝块│一样│ │ │ │ │

││├───────┼─────┼───────┼─────┤

│││浸没 │0.6N │0.4N │0.2N │

└────┴────┴───────┴─────┴───────┴─────┘

结论:浮力大小和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老师引导:前后两个结论是否矛盾?

学生讨论:体积大的物体,若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小,则受的浮力就小。因此,浮力大小和物体体积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和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教师引导:为什么第1小组会得出浮力大小和物体体积有关的结论?

学生讨论:没有控制变量,在改变物体体积的同时,也改变了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

教师:物理定律的研究实验要注意“条件”和“控制变量”。

第3小组问题: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浸入液体深度有关吗?(见表5)

表5

┌───────────┬──────────────┬─────┐

│物体浸入水中的高度│物体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浮力 │

├───────────┼──────────────┼─────┤

│7cm

│1.3N│0.3N │

├───────────┼──────────────┼─────┤

│9cm

│1.3N│0.3N │

├───────────┼──────────────┼─────┤

│11cm │1.3N│0.3N │

└───────────┴──────────────┴─────┘

结论:浮力大小和物体浸入液体深度无关。

教师引导:实验中什么条件没有改变?

学生讨论:液体密度,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

教师小结:再次体现了“控制变量”的重要性,若同时改变浸入体积和深度,必然出现不同的结论。

(老师反思:实验中控制变量问题。学生不善于设计实验表格,认为简单做做就行了,喜欢做实验,但忽略实验的完整过程。)

讨论总结实验。通过排除法得到:浮力大小只和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两个因素有关。那么,关系是什么呢?这时再完成教材中的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从而得出结论。

3.后测题的设计。

(1)后测题。

①将一个铁块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所受浮力一样吗?

②同体积的铁球和铝球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一样吗?

③同质量的铁块和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一样吗?

④同体积的铁块和铁球都浸没水中,所受浮力一样吗?

⑤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分别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所受浮力一样吗?

(2)后测题正确率统计。(见表6)

表6

┌─────┬──────┬──────┐

│正确率│实验班 │对比班 │

├─────┼──────┼──────┤

│①│97.6% │97.6% │

├─────┼──────┼──────┤

│②│83.3% │97.6% │

├─────┼──────┼──────┤

│③│90.8% │92.7% │

├─────┼──────┼──────┤

│④│92.9% │97.6% │

├─────┼──────┼──────┤

│⑤│97.6% │92.7% │

└─────┴──────┴──────┘

后测题分析: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对于②③题对比班的正确率高于实验班,原因可能是:出的后侧题比较偏向于知识的考查,不能检测出学生实验过程、合作交流的情况;学生对新的学习方法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学生还不能彻底改变以前的思维方式和实验习惯。

三、小结

(一)学生方面

在实验基础上建立物理概念,从心理上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显著的变化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了。通过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物理,通过实验亲自发现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的前概念,实验过程中的兴奋感、成就感,是其他方法难以体会的,这就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种方式也让越来越多的同学提高了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方面

老师最显著的变化是进一步转变了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的思路和课堂模式,不是盲目地教,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实现错误的前概念的转变,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阿基米德原理课实验教学的回忆。(见表7)

┌──────────┬─────────────┬─────────────────┐

│1990—1995年│1996—2001年 │改进意见 │

├──────────┼─────────────┼─────────────────┤

││ │先猜想,用实验法排除和浮力无关的因│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学生按书上步骤做 │ │

││ │素,然后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

├──────────┼─────────────┼─────────────────┤

││ │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合作讨论│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

││ │意识、动手和动脑能力 │

└──────────┴─────────────┴─────────────────┘

(三)理论方面

1.探究式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 (见表8)

┌────┬─┬────────────────────┬────────────────────┐

││ │建构——探究式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

├────┼─┼────────────────────┼────────────────────┤

│理论层次│1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

├────┼─┼────────────────────┼────────────────────┤

││ │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是有一定的前概││

││2 ││把学生视为空的容器 │

││ │念的││

├────┼─┼────────────────────┼────────────────────┤

││ │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

│观念层次│3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 │的过程 ││

├────┼─┼────────────────────┼────────────────────┤

││ │能够根据学生的前概念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

││4 ││教学的针对性差 │

││ │方式和方法 ││

├────┼─┼────────────────────┼────────────────────┤

│方法层次│5 │更多地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演示实验多,学生实验少 │

├────┼─┼────────────────────┼────────────────────┤

││6 │通过前测和后测了解学生的概念转化│不进行对比研究 │

└────┴─┴────────────────────┴────────────────────┘

2.新的实验模式的优点。

缩短了老师讲授的时间,增加了老师和同学交流的时间。

从教学效果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上的收获。

这种方法的使用纠正了一些典型的错误的前概念。

3.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实施建议。

(1)在测试题中,我们大多采取的是选择题,选择题的方式可能会对学生有一些暗示,学生有的时候可能选择的是他认为正确的选项,但其实并不是他的真实想法。

(2)教师可以通过除问卷以外的其他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尤其是了解学生典型的错误的前概念。

(3)对学生们在探究过程出现的错误应和学生一起找出原因,制定下一步的实验操作。

(4)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有限,因此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对于同学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占用时间。

(5)要精心地设计前测题和后测题,使前测题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前概念,而后测题要能够考查出学生能力方面的转化程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调查。

标签:;  ;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案例分析_浮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