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不同体位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死(AMI)早期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论文_戚蕊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 江苏徐州 221011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位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死(AMI)早期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期间到我院接受诊治的50例急性心梗死(AMI)早期患者,并将其纳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急性心梗死(AMI)早期患者分为实验组、对照组2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30度半卧位护理,实验组逐级接受30度、45度、60度半卧位护理,观察并对比分析平卧位休息10分钟(t0)、抬高床头到半卧位预定角度时(t1)、半卧位持续1分钟时(t2)、半卧位持续2分钟时(t3)、半卧位持续5分钟时(t4)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相比较于对照组,在t2、t3、t4三个时间点上,实验组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明显降低;相比较于对照组,在t2~t3、t3~t4两个时间段内,实验组患者的RMSSD、SDNN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于单一的30度半卧位护理,30度、45度、60度逐级半卧位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死(AMI)早期患者心脏功能造成的影响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体位;护理干预;急性心梗死;心脏功能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为,由于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而导致冠状动脉血供中断或血供不足,进而诱使心肌长时间缺血,最终造成心肌坏死[1]。有研究指出,不同体位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也有所不同[2]。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期间的50例急性心梗死(AMI)早期患者进行分组实验,旨在探讨不同体位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死(AMI)早期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期间到我院接受诊治的50例急性心梗死(AMI)早期患者,并将其纳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②年龄在80岁以下的成年患者;③发病时间低于12个小时;④Killip分级为I级或II级;⑤签署知情同意书。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急性心梗死(AMI)早期患者分为实验组、对照组2组,各25例。实验组的一般资料:女9例,男16例;年龄35岁至77岁,平均(58.94±6.58)岁;发病时间1个小时至11个小时,平均(5.89±2.68)个小时;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女10例,男15例;年龄33岁至78岁,平均(58.44±5.79)岁;发病时间1个小时至10个小时,平均(6.02±2.57)个小时。2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30度半卧位护理,在发病24个小时内,均给予30度半卧位护理。实验组逐级接受30度、45度、60度半卧位护理,患者均应用可在0度至90度内任意调整的手控电动式病床,在发病12个小时内,给予30度半卧位护理;在发病12个小时~18个小时内,给予45度半卧位护理;在发病18个小时至24个小时内,给予60度半卧位护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分析平卧位休息10分钟时(t0)、抬高床头到半卧位预定角度时(t1)、半卧位持续1分钟时(t2)、半卧位持续2分钟时(t3)、半卧位持续5分钟时(t4)各指标的变化情况[3]。观察指标包括5个时间点的心肌耗氧量及三个时间段内(t0~t2、t2~t3、t3~t4)的心率变异性指标RMSSD、SDNN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与处理时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采用均数±标准差代表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0.0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肌耗氧量

相比较于对照组,在t2、t3、t4三个时间点上,实验组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明显较低,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心肌耗氧量比较

(均数±标准差,毫升/分钟)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率失常、胸痛、心功能衰竭以及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同时机体心肌损伤标记酶以及血清白细胞计数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心电图检查可见心肌急性损伤[4]。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在发病前几天,通常情况下会伴有气喘、胸闷、四肢无力以及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应给予高度的关注与重视[5~6]。此外,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卧位不适往往会增加头晕、腹胀、便秘、食欲不振、睡眠差、腰酸腿痛以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甚至会引发血栓、肺部并发症,因此,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有效的体位护理干预。

本研究中,对50例急性心梗死(AMI)早期患者进行分组实验,根据本研究结果:相比较于对照组,在t2、t3、t4三个时间点上,实验组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明显降低;相比较于对照组,在t2~t3、t3~t4两个时间段内,实验组患者的RMSSD、SDNN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得出如下结论:相比较于单一的30度半卧位护理,30度、45度、60度逐级半卧位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死(AMI)早期患者心脏功能造成的影响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晶,樊金花,李月兰.早期程序性康复护理干预对AMI患者急诊PCI后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08):892-894.

[2]胡春雪,刘辉.不同体位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0):1129-1130+1140.

[3]李舜,苏小妹,贺珊,吴志红,刘清燕.早期护理干预对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09):180-181.

[4]龙琼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05):174-176.

[5]牛玉秋.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03):141-142.

[6]陈爱红,曹利民,裴静波.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依从性、神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22):111-114.

论文作者:戚蕊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9

标签:;  ;  ;  ;  ;  ;  ;  ;  

探讨不同体位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死(AMI)早期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论文_戚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