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探讨_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探讨_研究性学习论文

对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评价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普通高级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它符合“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有许多需要探索的问题,其中对学习结果如何评价是该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项工作顺利、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现某个问题或专题,用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去认识问题,获取知识,以达到问题的认识深化或者最终解决,这就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研究过程是民主的,学习教材是参考的,或者说是不固定的,发展的,变化的。研究方案的确定,资源的开发利用,合作者的确定等均可由学生自主决定,这种学生真正“当家作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提供了空间,这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最显著的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的比较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21世纪的人们该怎样更多、更好的学习知识或者说是掌握信息呢?一条思路是:“高效的学习”,即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以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们的学习速度。因此,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应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另一条思路是:“研究性学习”,即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习,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信息时代的现实表明,单纯追求知识数量是不可取的。一方面,知识爆炸使人们在数量上进行追逐已不可能,以今天的知识产生和传播的速度而言,即使是“胎教”加“终身教育”,一个人所能掌握的信息也是极其有限的,尤其是计算机内存储量的成倍增加和产品性能的不断提高以及互联网的出现,知识的记忆似乎不那么的重要了,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信息的分类收集,分析判断和迁移创新。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或信息的多少并不等同于能力的高低,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处理信息、利用信息。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地接受信息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是把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相比较,认为学习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相似之处,容易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它不仅在于获得问题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并以此为主要目的。因此,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创造符合研究性学习的新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

对研究性学习效果的评价,关键在“研究”二字,评价的不单是研究结果还包括研究的全过程,评价的焦点是“能力”而非“知识”。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高效的评价应当评价受教育者内化了哪些东西。笔者认为,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中,下列指标特别值得注意:

(1)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 “提出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提出问题,传统学习对此并不重视,研究性学习却要对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最好让学生自己创造新的机会,即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针对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题,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2)研究结果的价值。包括对课题的信度, 课题目标及教学目标评估,例如课题研究的各项成果是否由学生本人和课题组成员独立或合作完成;对原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课题研究者本人通过此项研究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其内容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结论等。

(3)信息的采集与加工能力。有人问爱因斯坦一个问题, 爱因斯坦回答:“我从来不记词典上能查到的东西”,与其考核词典上能查到的知识,还不如考核查词典的能力。能否快速采集信息并有效处理加工信息是衡量一个现代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及“菜刀上的力学知识”课题中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

(4)合作与组织能力。在知识趋向多元化、专业化的今天, 任何个人的能力对问题的解决都是有限的,因而合作显得非常重要。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口号中有一条就是“学会合作”,“合作”体现了“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的系统精神,现代科技成果大都是互相合作的结果。从克里克和沃森到丁肇中和杨振宁都是成功合作的光辉典范。合作与组织能力是研究性学习训练的基本能力。

2.评价标准

学生对物理课学习的习惯反应是“会”与“不会”。教师对学生的试卷、作业则习惯用“对”、“错”来评判。而研究性课题对于不同学生的区分不是会不会,也不是做的对还是错,而是表现在所做的研究的深浅和多少上。如课题“材料的保温性能”、“菜刀上的力学知识”、“从电冰箱到臭氧层”,都没有惟一正确的研究方案,也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做这些课题时,也不存在简单的“会”与“不会”的问题,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进行多方面的工作。对“从电冰箱到臭氧层”课题的研究,有的学生着重从氟利昂破坏臭氧层的机理上研究,有的学生兴趣则在于臭氧层如何阻碍太阳的辐射作用;还有的学生却在研究太阳辐射发生变化时对地球生物生理的影响。研究“菜刀上的力学知识”时,学生除了会考虑到刀刃的利钝、刀身的宽窄、刀背的厚薄、刀柄的长短和刀的形状外,有的学生会分析、比较锯齿形刀的优缺点,这样的研究课题每个学生都参与,同时又有不同的深度和层次,给各种程度的学生都留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的学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结果可能并不理想,但他却解决了或考虑到了上述问题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评价该学生的研究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针对研究性课题的这些特点,对学生所做工作的评价也要有新的标准。如要考虑是否提出了新的有意义的问题,对课题的分析是否有独立的见解,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有几个是自己解决的,所用资料有多少是自己搜集的;解释课题是否用到了教材上或教师没有讲到的内容,对课题是否做了定量分析等。

3.评价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常采用从零到100 分这样细致的阶梯区分学生的学习水平,但人们从不对学者的研究打分。学习允许重复前人的劳动,而研究的价值在于创新,不是首创的一般当做毫无价值处理。这样看来,“研究性学习”有些内容重在学习,可采用打分评价,有些内容重在研究,可应用等级评价。

(1)先由课题研究者本人自我评价和课题小组成员互评, 这便于互相取长补短,积累经验,共同提高。

(2)由辅导教师作出评价, 辅导教师可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学生的评估结果,做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可采用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四、评价体系的特点

1.评价标准的相对模糊性

传统评价一般有清晰的评分标准,甚至为了“公平”起见,还提倡客观题型。研究性学习以成功的程度作为评价的尺度,用以评价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而且不同评价者对同一项成果的评价也不同,这造成了评价标准的相对模糊性。

2.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完全不同于传统上的说教者,起的是组织者与指导者的作用,体现在评价上,不必由老师说了算。对指标可以量化的那些成果,让学生自己进行总体评价是完全可行的。即使指标不可量化,也可按“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的办法让学生参与评价。有的可以由教师对小组进行总体评价,让组员在组长主持下对小组得分进行“按劳分配”,这是学生参与评价的几种模型。至于有些项目的成果以获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得到了大家的承认,这也是一种评价。

3.评价形式的多样性

一般来说,总结性评价表现在学习的后期,但在研究性学习中考试与作业并没有本质区别,考题都是开放的,不必即时完成,可以以长期题形式出现,日常作业就是评价。成就感(竞赛、成果的公开发表)是最好的评价,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点。

总之,对于“研究性学习”这一全新的学习方法,我们应该用新的眼光、新的理念制定其评价体系,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使其逐步完善、规范。

标签:;  ;  

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探讨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