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计量学的内容与形式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量学论文,形式论文,结构论文,内容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35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634(2003)08-0792-04
信息计量学的结构是在其基础之上发生发展的理论、原理、规律等形成的体系结构,包括内容结构与形式结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构成信息计量学的完整体系结构。
1 信息计量学的内容结构
1.1 传播学结构
信息计量学的传播学结构,着重对于循环图式的信息传播现象开展计量研究。从宏观上研究信息交流或信息传播的模式、机制与规律,并进行定量化描述,包括文献传播、科技传播、一般社会信息传播。作为信息传播过程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信息系统计量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传播学的观点将信息基本循环图式所描述的信息循环过程看成是社会传播过程。因此,对于各种信息媒介的计量化研究就构成了信息计量学的重要内容。研究的最显著的成果当数文献计量的丰硕成果了,而网络信息的计量又成为信息计量的重要内容。
信息计量学的传播学结构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信息的传播过程,它把人类的信息传播过程看成是与能量交换、物质交流具有同等地位的普遍性活动,把信息传播看作是与信息现象有关的基本过程,是人类作为社会存在的所有活动的根本内容,并渗透在一切人类活动之中。信息过程的主要表现形态是传播,其研究焦点集中在信息传播过程和传播规律上;其次,它把信息传播过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即将传播放在社会背景上来分析,用定量方法探讨在社会的不同层面上信息的宏观和微观传播规律;其三,它把重点放在控制信息传播过程以及与过程有关的信息系统的原理上,并将计量研究结果应用与指导和建立社会信息系统上,认为社会信息系统是信息传播过程实现的基础和手段。
从上述三个角度研究的学者相当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萨拉塞维克(Saracevic)的信息社会传播理论、戈夫曼(Goffman)的信息传播传染病理论、维克利(Vickery)的人本社会传播理论、费桑(Fairthorne)的信息流活动规范理论。萨拉塞维克与戈夫曼具有相同的角度,他们的目的是探讨信息的总的社会传播过程,旨在对信息传播现象的本质及有关规律进行开发,从而揭示出控制和实现信息社会传播与广义社会信息系统的职能、要素、特点和规律。维克利则只把传播看作是人本的传播,着重考虑社会层面的宏观信息传播行为,特别着重从社会计量角度探讨信息传播过程,不注重系统的实现。而费桑则从微观角度具体分析信息社会传播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将范围局限于传播的具体实现上,两者互补,为信息流社会传播的完整途径研究提供了基础。
1.2 认知学结构
信息计量学的认知学结构,着重对于循环图式中的认识过程层面的信息现象开展计量研究,从微观上研究信息对人的认知作用的计量规律。它包含着主观知识结构、客观知识结构、意象改变、问题与资料的匹配,人脑信息处理与神经网络等生长点。
从认知学的角度来看,信息基本循环图式所描述的信息循环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人类的认知过程就是从认知对象获得信息,并同化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而在我们看来,这种认知过程并未完成,作为个体的认知过程与结果还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从而形成社会化的知识结构。人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社会化的认知过程,因此,信息计量的核心问题就集中于主观知识结构和客观知识结构及其变化的计量研究。而社会化的知识结构是社会化的主观知识结构与客观知识结构所形成的社会知识系统,这就决定了信息计量对象与内容的庞杂。
关于认知过程的研究,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认知发生在脑中,是一种智能过程,没有客观性;信息的存在和价值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信息参与人的智能活动起着帮助认识世界、实行决策的作用。依据意向改变理论,应用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中的方法,探讨人类利用信息的机制以及信息参与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其目的是加深对于人的信息行为认识,为更好的开发信息系统,为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服务。主要代表人物有勃拉特(Pratt)、霍肖夫斯基(Hoshvsky)、马萨(Messay)、戴彭斯(Debons)、法拉丹(Farradane)。他们都从智能角度研究信息现象,但各自的侧重面各不相同。由于智能过程的复杂性,很难在信息计量方面有所建树。但是,系统科学的引入大大推进了计量化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兰洛伊斯(R.N.Lanlois)、列格梅尼德斯(P.A.Ligomenides)、斯特朗(Strong)和布莱克(Blake)。他们不是孤立的分析单个的信息现象,而是将其作为系统的一个因素,或者将整个信息过程本身就看作是一个系统;从人本系统角度而不是社会系统角度研究信息过程,因为后者属于社会传播范围;注重人的系统性信息行为,发掘人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和适应系统的信息过程;借用技术系统的研究方法,特别是控制论系统方法,对人的信息过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由机械论向非机械论过渡。
另一种观点认为:认识过程是一种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信息参与知识结构的建构。知识是结构化的信息的存在方式,信息以一定的结构存在于文献之中,文献也是知识存在的一种形式。因而,信息与知识有着客观性。布鲁克斯(B.C.Brookes)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它提出了信息与知识结构之间的基本方程式:K〔S〕+ΔI=K〔S+ΔS〕,以及对数透视原则和个性原则,并提出发掘客观知识,建立体外大脑和认识地图的设想,为信息计量学做出了杰出贡献。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赵红洲所提出的“知识结晶学”理论以及“知识波谱结构”与“知识单元”等概念,并已经较好的解决了物理学知识的测度。而我们从意识的知识、情感、意志的内在结构出发,分析意识所呈现的由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所构成的共时结构,以及意识的发生、传播、解释、接受过程构成的历时结构,从而给出的“思想基因”理论的合理解释,进一步为拓宽和加强信息计量学的深度和广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1.3 决策学结构
信息计量学的决策学结构,着重对于循环图式中的决策过程的信息现象开展计量研究。研究信息对人类决策过程的作用机制与效果的测定;强调不同的决策类型,如结构确定性与结构不确定性;程序化与非程序化决策,以及不同的社会心理机制,如完全理性下的最优决策和有限理性下的满意决策导致不同的信息作用机制与效果测定。
从决策学的角度来看,信息基本循环图式所描述的信息循环过程是一种决策过程。但是与情报学相关的信息计量是与信息的效能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也是与信息的使用和价值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将信息计量对象的信息视为对决策有价值的资料。本文从这个概念出发,建立了信息/决策模型来具体描述与决策过程对应的信息循环:
其机理是:信息通过信息获取模块和传播模块(IAD)/传递给决策者(DM);信息作为输入(外部资料)或作为反馈(内部资料)进入IAD模块;反馈向决策者提供关于以往所作决策的信息,这是DM唯一可以利用的对于决策情景的分析能不断按照新的情况进行更新的唯一机制;DM做出一项决策(选择一系列行动);由执行模块E执行;转换模块T将决策的可见和能观察到的结果转换为反馈数据输给IAD。
图1
这个方向研究的主要代表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约维兹(M.C.Yivits)。决策学结构的特点是:通过对人类决策过程的分析,建立起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通用决策模型,用定量的方法对一系列与决策过程有关的变量和参数进行处理,描述信息流在决策过程中的动态过程,揭示相互之间的定量关系,以信息量、信息价值、信息效益、决策者绩效等概念和关系量来揭示信息的决策功能。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对信息流动和信息分析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而鉴别并定量处理信息流动过程中重要的变量和参数;建立起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将理论应用与实际情况并对结果所得到的启示进行分析;建立模拟和试验模型,以便使用并验证理论。约维兹等人在该领域的最主要贡献还在于提出了相当精密、严谨而有意义的决策数学模型,并给出了信息度量概念的数学描述。其决策数学模型主要是从内部信息状态进行考虑的,然而,外部信息是从其他经历过类似决策过程的DM的经验中获得的。事实上,外部信息是由他人的内部信息转换而成的,结果为考虑同样问题的其他人接受并利用。也就是说,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学习系统的唯一途径是做出决策,选择行动,并将观察结果与预测结果进行比较。
1.4 经济学结构
信息计量学的经济学结构,着重对循环图式中的信息经济现象开展计量研究。从经济的角度计量考察信息的生产、流通、分配、利用的现象,从而揭示其本质规律。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息基本图式所描述的信息循环过程是一种社会经济循环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同构劳动建立起来的,是劳动关系。世界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物质世界;一是信息世界。那么劳动也分成两个层次:一是以物质世界为对象的劳动,即物质劳动;一是以信息世界为对象的劳动,即信息劳动。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尽管两个劳动层次紧密相连,但是其分化的趋势已日趋明显,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次新的社会分工,信息社会就是这种分工的结果。知识经济实际上就是劳动层次结构改变影响经济结构而形成的新的经济形态及运行模式。这就决定了信息计量学要研究信息在整个信息经济过程的定量化特征以及信息的经济学意义。
从经济循环的环节划分来看,信息的计量研究包括:信息生产规律的计量研究;信息流通的计量规律的研究;信息分配计量规律研究;信息消费的计量规律研究。
从经济要素分析来看,可以将信息看作一种资源,从而从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等角度进行计量研究。随着知识经济形态的形成,知识越来越被看作是资本。由于知识是结构化的信息,所以关于知识资本的计量研究也是信息计量学的重要内容;由于知识与人的关联性,需要对知识资本的构成、投资、市场运行、配置、积累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计量研究。
从经济过程的结果来看,信息又被看作是劳动的产品或商品,因而对信息的使用价值与价值、费用与效用等的计量研究是信息计量的重要内容。从信息经济在整个经济形态中的比重考虑目前主要的计量内容是社会信息化水平的计量研究。
总之,信息计量学的内容结构包括了信息基本循环过程的各个层面的信息计量问题,并利用各种方法、理论建立成体系。
2 信息计量学的形式结构
2.1 信息计量学的现象学、元学、方法学层次结构
2.1.1 信息计量学的现象学层次的学科体系结构
信息计量学的现象学形式结构与哲学现象学不同。哲学现象学是认识论的方法论,而信息计量学的现象学直接面向知觉所呈现的信息现象,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现象学方法原则,通过现象学还原法,用与本质相符合的定量形式将这些本质描述出来,而不去着意建构系统而致力于扎实的基础工作,其结构是在自然而然中形成的。具体的操作步骤可以参考施皮格伯格给出的现象学方法的7个步骤:①研究特殊现象。这种研究又由三种操作方式组成;现象学的直观、现象学的分析和现象学描述。其余步骤是:②研究一般本质;③理解诸本质的本质关系;④观察现象在意识中的构成;⑤观察显现的方式;⑥将对于现象存在的信念搁置起来;⑦解释现象的意义。在我们看来至少文献计量学可以作为信息计量学的现象学层次结构的子结构被建构进信息计量学中。网络信息计量学也可以作为信息计量学的现象学层次结构的子结构被建构进信息计量学中,同样科学计量学中有关信息现象的研究也可以被建构进信息计量学。当然信息计量学还有更多值得研究的特殊信息现象,为信息计量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层次主要是对内容结构中各个信息现象的对象化描述,研究方法主要是统计与直观描述,为学科的发展提供素材。
2.1.2 信息计量学的元学层次结构
元(meta)是指“在……之后”元研究就是以第一理论自身为对象的次一层研究。信息计量学的元学层次就是以信息计量学自身为对象的深层研究,是对信息计量学的现象学结构的研究。信息计量学的现象学体系与信息计量学的元学体系的区别只在于前者是研究对象的理论,它解释信息现象。后者是研究框架的理论,它解释信息计量学自身,因此它有三大特征:①以信息计量学自身为研究对象;②注重信息计量学的深层逻辑结构,以此来检验现象学体系的有效性和正当性;③其研究并不着意建立体系,不以某个统一的标准为模式,而是强调各种不同范式,视界之间的相互理解。
2.1.3 信息计量学的方法学层次的科学体系
信息计量学的方法学层次的科学体系,是对现象学与元学结构体系研究的结果。它关注信息计量活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信息计量学方法不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它们来自于信息计量学的现象学、元学研究与认识活动。研究者在这种活动中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自己的行为方式,用所选择的某些行为方式使自己同研究对象发生联系,并终将发现有些行为方式是行之有效的,而有些行为方式是无效的或错误的。信息计量方法正是研究者不断总结行为方式的经验的产物,它是一种概括性的知识,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它一方面使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相联系,并在两者的运动变化中获得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又使研究者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概念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获得新的认识,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信息计量学的方法学研究,不仅要提炼总结具体方法,还要研究对方法的区分、评价、开发以及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不仅对具体方法分门别类研究,还对各种各样的方法的优劣、关系、功能进行比较、评价、综合的研究,并抽象出一些具有共性的东西,使之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具体讲,信息计量学方法学结构内容包括:①信息计量学中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②各种研究方法的评价;③方法的移植;④方法体系结构的研究;⑤方法的比较研究;⑥信息计量学的方法学体系与信息计量学体系的关系。
三个层次的信息计量学结构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整体,又具有不同的逻辑层次。就本质而言,信息计量学的现象学,主要是通过对信息现象的计量研究来认识和把握信息在整个循环图式中的运动规律。
2.2 信息计量学的共时结构与历时结构体系
信息在循环图式中的运动有共时的一面又有历时的一面,这就决定了信息计量学具有共时结构与历时结构。
2.2.1 信息计量学的共时结构
信息计量学的共时结构是对循环图式某一状态结构下信息现象的状态结构的计量研究,最成功的范例要算布齐洛分布理论及其统一机制、机理和模型的研究。当然这还只是局限于文献计量学的范围之内,对一般信息分布的适用性研究才刚刚起步。信息计量学还要对信息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进行研究,这些问题涉及到知识结构,甚至涉及到意识结构的研究。原因在于信息之所以被认识,是因为其可以被建构到意识的结构中,信息的传播必需以意识作为载体,个体之间信息交流的实现依赖于个体意识结构的相近性。一般认为:知识、情感、意志构成意识的内在结构。科学信息主要承载于意识中的知识结构,但是不同的情感与意志决定了信息的不同表述,决定了科学家不同的研究方向。文献计量学家、信息计量学家和科学计量学家的区别也许就在这里。他们的知识结构是非常相近的,当着他们的情感和意志趋同时,将决定着“三计学”合流的更广义的计量学的产生。
2.2.2 信息计量学的历时结构
信息计量学的历时结构是对循环图式中信息现象的动态结构的计量研究。最成功的范例要算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规律的研究。
包括信息传播过程的计量研究;信息认知过程的计量研究;信息决策过程的计量研究;信息的经济循环过程的计量研究。主要是对信息的发生、传播、解释、接受过程构成的信息的历时结构的计量研究。同样原因,信息的历时结构承载于意识的历时结构之中,所以历时结构的研究必然也涉及到知识的历时结构甚至是意识的历时结构的研究。
2.3 信息计量学的理论、方法、应用结构
在信息计量学的体系中,理论是基础,方法是手段,应用是目的,三者相辅相承,是信息计量学体系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在信息计量学的现象学层次中,其理论主要是对信息计量现象的对象化描述;研究方法主要是统计与直观描述,应用主要是在图书情报管理以及一般社会信息系统的管理,并对经验定律与方法进行检验,为理论的发展提供素材。在信息计量学的元学层次中,理论主要是对其现象学结构的元语言描述;研究方法主要是逻辑与推理;应用主要是解释信息计量学自身,加强各种不同范式,视界之间的相互理解,指导信息计量学知识的有效应用与正当使用。在信息计量学的方法学层次中,理论主要是对现象学层次,元学层次结构体系的综合研究;关注信息计量活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方法是比较、评价、分析、综合等;应用研究主要是创立高度抽象化、形式化的理论体系,实现信息计量学的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并指导和扩展信息计量学的应用领域,促成信息计量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发展,使信息计量学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
总之,信息计量学的基础与结构是一个联系的整体;结构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作为信息计量学的研究者,我们试图建构有序化的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结构体系。而这个结构体系的不断充实与完善是新世纪信息计量学建设的基本任务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