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敬枝
摘要: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鼓励质疑问难、让学生放飞思维与想象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课堂环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要培养创新人才,教育重在创新。而语文教学是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精心组织语文课堂教学,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一、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活力,教师就要善于营造一种轻松、民主、平等、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要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首先,教师应具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能始终微笑地面对所有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始终是一片晴朗的天空。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消除学生紧张、压抑和焦虑的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与学生平等对话。其次,教师应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必须具备学生主体观、教学民主观、个性发展观、能力为主观。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妨来个角色转换,设想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真心诚意地把学生推到教学、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使教与学同步推进。第三,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善于通过多种途径和有效措施激活课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设计别具心裁的导语、声情并茂的分析、课堂上适时的插科打诨、耐人寻味的“空白”等,还可通过音乐、表演、图片、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鼓励质疑问难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疑,容易引进对既定目标的探究反射。疑,常常是获得新知的先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读书如能以疑见读,乐趣无穷。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对读书始终兴趣十足,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总是带着疑问读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死海的特征及成因的说明文。教学时,笔者启发学生质疑:海怎么会有“死”、“活”之分呢?既然是“死海”怎么又会“不死”呢?它有何特征?它是怎样形成的?“死海”将来会不会“死”呢?要让它“不死”,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奋、思索、讨论、探究、解答。教师适时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问题,然后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在多维交流的课堂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
三、放飞思维与想象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课堂上要重视放飞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放飞想象的翅膀,创造出独特、新颖的新形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有位教师在讲授《老人与海》一文时((片段)),是这样设计的:
师:海明威曾把文学创作比作飘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认为用文字直接写出来的部分仅仅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占冰山的八分之七。一个优秀作家,就是要以简捷凝练的笔法,客观精确地描述出意蕴深厚的生活画面,唤起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想象力,去开掘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同学们,我们去开掘本课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好吗?
生:((兴致勃勃地说))好!
师:那你们去猜想一下:这篇小说的结尾会怎样?
生1:老人病了。
生2:老人从此不再捕鱼。
生3:老人死了。
生4:老人重新结网,准备再度捕鱼。
生5:几天后,老人回到了岸上,并高兴地准备把这好消息通知给大家时,突然发现自己费尽艰辛捕获的大鱼,只剩下骨架了,肉被大海中的鲨鱼吃了个精光,老人病倒了,老人躺在床上睡着了,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梦中他又出海捕鱼去了……
师:你的想象与原作的结尾有惊人的相似。老师要问你为什么设计老人梦中又出海了呢?
生:说明老人没灰心。
……
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为小说续结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超常的、独特的、新颖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新思维的萌芽,更谈不上创造性的收获。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选用一些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谚语俗语,让学生进行辩论。教师可利用文本内容中蕴含着的创新因素,深入挖掘。学生通过反复训练,就会形成创新的理念,求同存异、变中求新的意识会逐渐形成。如教学《项链》时,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这一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主要有:1.她是可怜、可悲的。2.她是具有多面性的。3.她是可爱的。爱美是人的天性,参加舞会打扮得漂亮一些,这是人之常情,追求美好舒适的生活,无可厚非;4.她是守信的。丢了朋友的项链没有以假充真,没有逃避,而是自食其力,十年辛劳,偿还债务。5.她是可敬的。她拥有美貌,完全可以靠出卖尊严,过上好日子,但她始终保持自己的本色。……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放飞思维,自主、能动地构建起富有创新的观点。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维的定式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
总之,创新是语文教学的精髓。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积极创造一切机会,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培养出富有创造个性的、多元发展的学生。
(作者单位:山西省蒲县第一中学校 041200)
参考文献:
[1]叶 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2011(9).
论文作者:史敬枝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课堂论文; 自己的论文; 死海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8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