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 163712)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42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所有患者康复出院。结论:我院采取的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措施是患者顺利出院的关键。
【关键词】颅脑损伤 护理 外科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269-02
颅脑损伤是因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部而引起,其发生与发展进程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致伤的因素和损伤的性质,前者是指机械性致伤因素,如暴力作用方式,力的速度、大小、方向及次数等,后者则为各不同组织和结构在接受暴力之后所造成的病理损伤及病理生理变化[1]。
1 临床资料
1.1基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3月收治住院颅脑损伤患者42例,男35例,女7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4.5岁。
1.2临床表现
1.2.1呕吐与头痛
进行性加重的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为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一般头部伤后早期头痛,多表现为局限性或以伤部为主,若头痛扩散到整个头部或双额、双眼眶部、颈、颈枕部且加重,伴有眼球畏光,肿胀,特别双眼胀痛加重,应怀疑有颅内血肿的可能。
1.2.2意识变化
意识障碍的时间和程度可决定脑损伤的严重程意识状态的改变是脑功能改变的最重要的指标,进行性意识障碍,始终是继发颅内血肿重要的早期表现,精神状态的异常,实际上是意识改变的先导,伤员从抑制相转为兴奋相或从兴奋相转为抑制相,都可通过意识状态表现出来。
1.2.3瞳孔及眼底变化
—侧瞳孔光反应迟钝或睫毛反射迟钝,是该侧动眼神经损伤的早期表现。瞳孔双拥散大或缩小,或大小多变,形状不整,常是脑干损伤的表现。
1.2.4头部体征
着力点有巨大血肿者,应疑有颅骨骨折,而在着力点以外出现肿胀,尤其在枕顶部着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5生命体征
颅内压升高时,典型的生命体征变化是二慢二高:即脉搏没、呼吸慢,体温高、血压升高,但这种典型的改变较少见。早期出现节律紊乱和呼吸抑制,则是后颅窝血肿的表现。若脉压>6kPa以上,则说明有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的存在。体温早期出现明显升高,常是下丘脑或脑干损伤的症状,伤后立即或迅速出现的生命体征改变常是脑干损伤的征象。
1.2.6生理与病理反射
一例生理钱反射减退或消失是该侧锥体柬征损害的早期表现。新出现的或在原有基础上加重的锥体束征对颅内血肿有诊断价值。
1.2.7运动障碍伤后立即出现的运动障碍是原发性脑损伤所致如原来无运动障碍,伤后出现运动障碍或原有体征进行性加重,常提示有继发性损害[2]。
2 护理方法
2.1术后护理
颅脑损伤术后的护理非常重要,也很复杂,以下是颅脑损伤术后护理的方法:
2.1.1体位
对颅脑损伤或手术的患者,给予床头抬高15~30度头偏向一侧,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增加肺部通气量,并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呼吸道。
2.1.2口腔及眼的护理
对长期昏迷、鼻饲患者,每天用2~3%硼酸过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病员舒适,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眼睑不能闭合的病员,应除红霉素眼油膏或盖凡士林纱布以保护角膜。
2.1.3消化道的护理
昏迷三天以上的患者应给予鼻饲。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低脂肪的流汁食物,食物应每4小时由胃管注入,注入食物的温度不可过高或过低。
2.1.4褥疮的护理 要定时为患者翻身,在尾骶部和其它骨突出部位垫气圈和泡沫垫,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对于尿失禁或出汗多的患者,要经常更换衣服、床单,保持干燥、平整。
2.1.5高热护理
由于脑外伤累积到体温调节中枢发生中枢性高热,降温可使脑细胞耗氧量减少,降低机体代谢,有利于脑细胞的恢复,主要靠冬眠药物加物理降温。
2.1.6输液护理
在脑损伤急性期,生命体征不平稳,需要输液治疗,通过输液,进行止血、抗炎、脱水的治疗,输液速度不易过快。高渗脱水剂要快速滴入20%甘露醇250ml,要求半小时内输入,否则就失去脱水意义,治疗中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2.2健康恢复护理
昏迷或长期卧床病员,由于活动少,容易发生肌肉萎缩和韧带、肌腱退休,所以护理病员时应注意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给患者按摩、帮助患者做肢体的被动运动,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防止关节挛缩,帮助恢复功能。
3 结论
颅脑损伤是由外伤引发的,轻微的颅脑损伤情况不是很危急,严重的危险系数很高,甚至导致死亡,本院对颅脑损伤患者采取的术后护理措施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68~372.
[2]郑一宁,吴欣娟,丁炎明主编.实用神经外科护理及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
论文作者:王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0
标签:颅脑论文; 损伤论文; 患者论文; 体征论文; 血肿论文; 病员论文; 颅内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