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所见秦汉国有财物管理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简牍论文,秦汉论文,财物论文,所见论文,管理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15)03-0001-09 传世文献对秦汉国有财物管理记载的资料很少,幸而简牍文献中有大量秦汉国有财物管理的律令和文书。国有财物在秦律简牍中用“公”有,常见“公器”“公金钱”“公马牛”“公车牛”等;汉律简牍中用“官”有,常见“官畜产”“官物”“官器”“官马”“官米”“官兵物”等。自唐代《唐律疏议》开始,国有财物在中国古代传世法律文献中正式确定为“官物”。具体讲,国有财物包括国家公务活动中使用的谷物、刍稿、金钱、兵器、车马、办公用品等国有财产和物资。在简牍所见《仓律》《金布律》《传食律》《内史杂》《工律》《关市律》等秦汉法律文献和文书中,对国有财物的收支和保存进行管理和监督,包括簿籍登记、报告,会计核算(计簿),检查(清点与核验,校、效簿),保管、使用,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官吏假公济私、化公为私、盗窃国有财产及公共财物的行为,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国有财物管理制度。然而,学术界对秦汉国有财物管理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只有极少论著对简牍中的秦汉财政和物资管理有所涉及[1],但没有专题论述,本文试图对简牍中的秦汉国有财物管理制度做全面的专题论述,以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有财物管理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简牍所见秦汉国有财物记账建簿制度 简牍所见秦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设有专职机构、主管部门、官吏管理国有财物,并为国有财物制作簿籍、建立账簿,便于核算、审核、监督、考核财物管理情况。记账建簿是国家有效管理国有财物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体现秦汉的国有财物管理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一)账簿的类型 籍就是名籍,与人名或物名相连,记录的是国有财物收支的原始会计凭证;簿就是物簿,与钱财相连,按时间分类记录国有财物收支的账簿。从内容上讲,名籍与物簿的类型是一致的,包括了国有财物的主要项目,在简牍文献中有大量的不同类型的籍簿,试举例如下。“金器籍”:“或以金器入者,关谨籍书,出复以阅”[2]《二年律令·津关令》;“马籍”:“谨籍马职(识)物、齿、高,移其守,及为致告津关,津关案阅,津关谨以传案出入之”[2]《二年律令·津关令》;“食者籍”[3]《秦律十八种·仓律》;“仓籍”[3]《秦律十八种·仓律》;“钱出入薄”(35·SA),“官兵物月言簿”(《校》128·1)[4];“廪七月食名籍”(43·6),“日迹簿”(48·2);“戍卒被兵名籍”(58·33);“伤兵簿”“完兵簿”“三时簿”(48·141);“吏四时名籍”(56·193);“谷薄(簿)”(Ⅰ0309③∶167-168)[5];“折伤兵簿”(179·6);“守御器簿”(EJT37∶1537-1558)[6]《橐他莫当燧始建国二年五月守御嚣簿》,144-145;“守御器品”(《散见简牍合辑》203);“三月吏员薄(簿)”(Ⅱ0215③∶29);“糒薄(簿)”(87-89C∶3);“正月尽十二月丁卯鸡出入薄(簿)”(Ⅰ0112③∶113-131);“传马名籍”(V1610②∶11-20);“传车亶(毡)轝薄(簿)”(Ⅰ0208②∶1-10);“戍卒名藉(籍)”(Ⅰ 0309③∶54);“见徒名藉(籍)”(Ⅱ0215②∶1);“七月兵薄(簿)”(V1612④∶18);“铁器薄(簿)”(87-89C∶6);“兵曹薄(簿)”(Ⅰ0205②∶22);“正月过长罗侯费用薄(簿)”(Ⅰ0112③∶61-78);“集薄(簿)”“东海郡属县乡吏员定薄(簿)”“东海郡吏员除官升迁薄(簿)”“东海郡吏员考绩薄(簿)”“永始四年武库兵车器集簿”[7]。从简牍所见的籍簿的项目看,主要是钱谷和器物,这是会计核算的主要项目,每一项目依据不同用途和外在特征分门立户,钱谷分列,又分钱谷出入籍簿、出籍簿、入籍簿等;器与物分列,器分铁器、兵器、守御器等籍簿,物分车、马、鸡等籍簿。从时间上讲有日籍簿、月籍簿、季籍簿、岁籍簿等时序流水账簿。从用途上讲有原始记录凭证、出入账籍簿、财物核算籍簿,收、支、余的结算籍簿,反映财物收支情况。会计报告有单项籍簿、复合籍簿(集簿)等。 简牍所见秦汉计簿又称集簿,是地方县令长向郡国守相,郡国守相再向中央汇报一年所治理地区的赋税审定指标及实际征收支情况的书面汇总报告,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地方政府管辖区域内的户口、垦田、钱谷等财务收支的会计账簿核算报告,是会计账簿的一种。上级对计簿进行审查,考核国有财物出入情况。汉代颁布有专门的法规《上计律》。据《汉官解诂》云:“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丞尉以下,岁诣郡。”《东汉会要·上计》云:“汉制,郡守岁尽,遣上计掾吏各一人,条上郡内各事。”就是说县令长在年终将该县户口、垦田、钱谷、刑狱状况等,编制为计簿(亦名“集簿”),呈送郡国,郡守、国相再根据属县的计簿编制郡的计簿,上报中央。简牍所见《秦律十八种·仓律》说:“县上食者簿及它费太仓,与计偕”,“到十月牒书数,上内史”。这里的“计”就是“计簿”,一县的长官应当在年终将本县的各项粮食支出情况,连同一年的财物核算报告“计簿”一起上报中央。汉简《二年律令》中多处记载了当时“计簿”的情况。《收律》规定:“当收者,令狱史与官啬夫、吏杂封之,上其物数县廷,以临计。”《置吏律》规定:“县道官之计,各关属所二千石官。其受恒秩气禀,及求财用年输,郡关其守,中关内史。”《田律》规定:“郡县官相付受财物当校计者书,皆以邮行。”“以临计”“县道官之计”“郡县官相付受财物当校计者书”中的“计”都是指“计簿”,就是说地方的财务收支、需求用度和上交数额都要与“计簿”一起上报郡级政府、中央政府长官和财物主管部门。可见,“计簿”的内容不仅有经济的收入情况,还有户口、土地、经费的收支等账簿的核算报告。现从东海县尹湾汉墓出土的《集簿》来看,郡县“计簿”的基本内容为政区、吏员、户口、土地、钱谷五项,都与国有财物的收支管理有关。“计”与“簿”并用,特别强调“计”与“簿”同时上报,说明二者是不同的,“簿”报国家财物主管部门,是财物收支的“账簿”,应是“计簿”的凭证。 (二)账簿登记的内容 简牍所见秦汉国有财物主管职能部门对财物出入都要登记入账簿,账簿登记的内容是国有财物原始的记录,是会计凭证,是财务核算的依据,从而明确经济责任。 国有财物账簿登记的主要内容是钱谷收支情况,出入有籍账记录。《秦律十八种·仓律》规定:“入禾稼、刍稿,辄为廥籍,上内史。”“入禾,万石一积,而比黎之,为户,及籍之曰:某癐禾若干石,仓啬夫某、佐某、史某、禀人某……其出禾,又书其出者,如入禾然……”“廥籍”,就是仓籍。谷物、刍稿入仓,依法要记入仓的簿籍,上报内史。粮食入库前须进行验收,然后按每万石一积设置仓门,分别储存,登记仓库保管账目仓籍,不但书写清楚该仓储存粮食的品种、入出库时间、数量,还要记录上仓库主管官员、保管人员的姓名。发出粮食,同粮食入库时一样书写出库粮食品种、出库时间、数量、仓库主管人员、会计,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钱币入库也要严格登记账簿。《秦律十八种·金布律》称:“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不盈千者,亦封印之。钱善不善,杂实之。出钱,献封墨、令乃发用之。”就是要求凡官府收入、支出钱币,主办官吏要注意检查识别其真伪,必须登记存放,与主管官员丞、令共同查封和开封。《二年律令·金布律》记载:“官为作务、市及受租、质钱,皆为缿,封以令、丞印而入,与参辨券之,辄入钱缿中,上中辨其廷。质者毋与券。”就是官府对市租、质钱、户赋、园池入钱也严格登记,不但将各项收入所得之钱存于缿中并加以封缄,盖上令丞的印章,还要造册作账,制成三联式契券,将其中券存于县廷。简牍所见账簿文书也记载钱谷收支的时间、名称、数量、来源、主办官吏、监管官吏。例如:“入闰月、四月御钱万。阳朔二年四月壬申,县(悬)泉置啬夫尊受少内啬夫寿”(0210①∶96);“入粟小石九石六斗,神爵元年十月己卯朔乙酉,县(悬)泉厩佐长富受敦煌仓佐曹成”(Ⅰ 0309③∶188);“出粟一斗八升。六石八斗四升,五石九斗四升。以食守属周生广送自来大月氏使者,积六食食三升”(Ⅱ0214①∶126);“出麦四斗,以食戊校莫(幕)府史张卿所乘广至马一匹,再食,食二斗。都吏石卿监”(Ⅱ0216②∶359);“出钱六十,买肉十斤,斤六钱,以食羌豪二人”(Ⅱ0213②∶106)。《过长罗侯费用簿》是西汉一份完整的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在元康五年正月接待长罗侯及其属吏的费用账簿: 县掾延年过(61简)。入羊五,其二睪(羔),三大羊,以过长罗侯军长吏具(62简)。入鞠(麴)三石,受县(63简)。出鞠(麴)三石,以治酒之酿(64简)。入鱼十枚,受县(65简)。入豉一石五斗,受县(66简)。今豉三斗(67简)。出鸡十只(双)一枚,以过长罗侯军长史二人、军候丞八人、司马丞二人、凡十二人。其九人再食,三人一食(68简)。出牛肉百八十斤,以过长罗侯军长史廿人,斥候五十人,凡七十二人(69简)。出鱼十枚,以过长罗侯军长史具(70简)。出粟四斗,以付都田佐宣,以治庚(羹)(71简)。出豉一石二斗,以和酱食施刑士(72简)。入酒二石,受县(73简)。出酒十八石,以过军吏廿,斥候五人,凡七十人(74简)。·凡酒廿。其二石受县,十八石置所自治酒(75简)。凡出酒廿石(76简)。出米廿八石八斗,以付亭长奉德、都田佐宣以食施刑士三百人(77简)。·凡出米卌八石(78简)。(Ⅰ0112③∶61-78) 这份招待费用簿记载了7次招待的对象、食用总数、所用的费用,用“以过”“以食”表示,用食物羊、酒、鸡、鱼、豉、牛肉、粟、米、麴的数量,所用招待食物的来源,这是检查悬泉置官用财物收支情况的原始凭证。《传车亶(毡)轝簿》是阳朔二年闰月壬申朔癸未,县(悬)泉置邮传用车亶(毡)轝器物的完损账薄(簿): 第四传车一乘,敞,可用。第五传车一乘,舉完,轮轑敝尽,会楅(辐)四折伤,不可用……第六传车一乘,轝左舳折,轮轑敝尽不可用……亶(毡)轝一,左轴折。亶(毡)轝一,左轴折。亶(毡)轝一,左轴折。(Ⅰ0208②:1-10) 这是检查悬泉置邮传使用官物的原始凭证。《传马名籍》是建始二年三月戊子朔庚寅,悬泉厩记录的传马籍账: 传马一匹,駹,牡,左剽,决两鼻两耳数,齿十九岁,高五尺九寸……(V1610②:10)私财物马一匹,騩,牡,左剽,齿九岁,白背,高六尺一寸,小瑈。补县(悬)泉置传马缺(11简)。传马一匹,騩,乘,白鼻,左剽,齿八岁,高六尺,驾,翟圣,名日全(?)厩。厶卩(12简)……尺六寸,驾,名曰葆橐(13简)。传马一匹,,乘,左剽,决右鼻,齿八岁,高五尺九寸半寸,骖,名曰黄爵(雀)(14简)。传马一匹,駹,乘,左剽,八岁,高五尺八寸,中,名曰仓(苍)波,柱(15简)。传马一匹,骝,乘,左剽,決两鼻,白背,齿九岁,高五尺八寸,中,名曰佳□,柱,驾(16简)。传马一匹,赤骝,牡,左剽,齿八岁,高五尺八寸,驾,名曰铁柱(17简)。传马一匹,骍馰,乘,左剽,齿九岁,高五尺八寸,骖,吕戟,名曰完幸。厶卩(18简)。私财物马一匹,駹,牡,左剽,齿七岁,高五尺九寸,补县(悬)泉置传马缺(19简)。(V1610②∶11-20) 这份传马名籍,记载了马的来源、颜色、年龄、性别、高度等基本特征,是检查和核验官用马的数量和质量的原始凭证。 从尹湾汉墓《集簿》的“上计”资料中,可以知道每年终郡上报中央内史“计簿”的内容也主要是国有财物钱谷的收支情况。“一岁诸钱入二万=六千六百六十四万二千五百六钱。”“一岁诸钱出一万=四千五百八十三万四千三百九十一。”这是有关东海郡该年度诸如口赋、算赋和更赋等各类钱收入的总计266642506钱,支付吏员俸钱在内的各类钱支出的总计共为145834391钱。收支相抵,本年度结余120808115钱。“一岁诸谷入五十万六千六百卅七石二斗二升少□升,出一万二千五百八十一石四斗□□升。”这是有关东海郡该年度各类谷收入和支出的总计,“少□升”应为少半升,意即1/3升,收入和支出相抵,本年度结余谷约为94055石8斗。 (三)账簿申报 1.按县令长一郡守二千石一丞相(相国)、御史或内史的次序逐级申报 简牍所见汉律有明确的规定: (1)官为作务、市及受租、质钱,皆为缿,封以令、丞印而入,与参辨券之,辄入钱缿中,上中辨其廷。质者勿与券。租、质、户赋、园池入钱县道官,毋敢擅用,三月壹上见金、钱数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上丞相、御史。(《二年律令·金布律》) (2)县道官之计各关属所二千石官。其受恒秩气禀,及求财用年输,郡关其守,中关内史。(《二年律令·置吏律》) “县道官”代表地方基层县级政府,“二千石官”代表地方郡级政府,“丞相、御史”代表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内史”是中央国有财物管理部门。(1)这条律令是说地方官府从事手工业、市场贸易及收受租金与抵押的工商租税要上缴到县级政府保管,不得私自动用,每季度要把金钱数目上报郡级政府,郡要上报到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经过上级审批后才能使用。(2)“受恒秩气禀,及求财用年输”是指一年的国有财物收入定额和行政费用支出、上缴上级的财物数额的预算。这条律令是说县道官的“计簿”、财务收支定额、需求用度预算和上交数额都要上报郡和中央财物部门内史。 内史是中央国有财物管理的具体职能部门,太仓是内史下设管理粮仓机构,大内是内史下设的主管金钱物资之官。全国地方郡、县的禾稼、刍稿数额等粮谷收支账目要上报中央内史及其所属机构太仓或大内。《秦律十八种·仓律》规定:“入禾稼、刍稿,辄为廥籍,上内史。刍稿各万石一积,咸阳二万一积,其出入、增积及效如禾。”“县上食者籍及它费大(太)仓,与计偕。都官以计时雠食者籍。”《效律》规定:“至计而上廥籍内史。”全国地方政府收缴的田赋谷物饲草,都要立即登记造册,仓库收支都要计入账簿,年终与“计簿”一起上报内史,便于内史掌握全国田赋收支数额。《秦律十八种·金布律》规定:“已禀衣,有余褐十以上,输大内,与计偕。”就是供应国家工作人员的衣服多或少的账目要上报大内。全国各官署的财物收支项目也要上报内史审批。《秦律十八种·金布律》规定,每年地方政府对官有器物要核效,对坏的每年要修缮,不可用的要销毁,但都必须上交中央国库“大内”,“其金及铁器入以为铜。都官输大内”,及时向内史请示报告,“求先买(卖),以书时谒其状内史”。地方各官府要求注销公物和需要补充的器物的预算必须在一年的九月预先报告内史:“都官岁上出器求补者数,上会九月内史。”(《内史杂》)地方政府还要把粮食数目、使用的分配计划,如多少用来酿酒、多少用来招待客人,在十月以前以书面的形式报告中央内史:“稻后禾孰(熟),计稻后年。已获上数,别粲、沟(糯)鉁(钵)稻。别粲、沟(糯)之襄(釀),岁毕积之,勿增积,以给客,到十月牒书数,上内[史]。”(《仓律》)汉律《二年律令》规定:“官各以二尺牒疏书一岁马、牛它物用稿数,余见刍稿数,上内史,恒会八月望。”(《田律》)这是指地方主管部门的官吏将统计出来的一年内所辖马、牛等牲畜所用刍稿数额和下余刍稿数额上报中央财政部门内史。“县道已豤(垦)田,上其数二千石官,以户数婴之,毋出五月望。”(《田律》)这是指县道登记垦田数额的簿籍要上报郡国守相。“郡县官相付受财物当者书,皆以邮行。”(《田律》)这是指郡县上报财物收支的“校簿”“计簿”要以邮驿送达。 县级以下地方基层政权的职能部门国有财物的账簿都要上报县级政府。县级政府的少内是集中保管货币的机构,库又称都库,长官为库啬夫,是县负责兵器生产和储存的军用物资机构。《秦律十八种》规定:“禾、刍稿彻(撤)木、荐,辄上石数县廷。勿用,复以荐盖。”(《田律》)就是谷物和刍稿等国有财物入仓库应及时向县政府报告粮草石数。“恒以八月令乡部啬夫、吏、令史相杂案户籍,副臧(藏)其廷。”“民宅园户籍,年细籍、田比地籍、田命籍、田租籍,谨副上县廷。”“□□廷岁不得以庶人律未受田宅者,乡部以其为户先后次次编之,久为右。久等,以爵先后。有籍县官田宅,上其廷,令辄以次行之。”(《户律》)这三条户律规定乡政府依律令编制户籍、授田宅籍和田租籍,都要上报县级政府保存。“当收者,令狱史与官啬夫、吏杂封之,上其物数县廷,以临计。”(《收律》)这是对所没收的财物的处理方式,由狱史、官啬夫及吏一起封存起来,将财物及登记财物数额的簿籍上缴县廷。县级政府在审计职能部门中的官吏需要赔偿财物,要由县级财政机构少内受理:“县、都官坐效、计以负赏(偿)者,已论,啬夫即以其直(值)钱分负其官长及冗吏,而人与参辨券,以效少内,少内以收责之。其入赢者,亦官与辨券,入之。其责(债)毋敢喻(逾)岁,隃(逾)岁而弗入及不如令者,皆以律论之。”(《金布律》)粮仓也要随时把存积和支出谷物、刍稿多少的账簿上报县廷,《秦律十八种·仓律》规定:“禾、刍稿积(索)出日,上赢不备县廷。出之未(索)而已备者,言县廷,廷令长吏杂封其仓,与出之,辄上数廷;其少,欲一县之,可殹(也)。廥才(在)都邑,当□□□□□□□□者与杂出之。”“禀卒兵,不完善(缮),丞、库啬夫、吏赀二甲,法(废)。”(《秦律杂抄》)这是说县里供应士卒的兵器质量不好,县丞和库啬夫都要受到赀二甲的处罚,并且永远不能再做官。“臧(藏)皮革橐(蠹)突,赀啬夫一甲,令、丞一盾。”(《臧(藏)律》)这是说县库保存制作兵器的皮革不善,出现蛀蚀、穿孔,库啬夫、县令、丞都要受到处罚,可见县令、丞直接管理库啬夫。 2.按日、月、季、岁的规定时间申报 简牍所见秦汉国有财物账簿不但要由县乡制作,上报郡,郡上报中央有关部门,逐级报告,还要按日、月、季、岁的时间报告,说明账簿的报告是各级政府的常规性、制度性工作。例如,简牍有如下记载:“谨移吏日迹簿一编”(48·2),这是候长向上级候官报告每天的行政工作情况的日报簿,也是考勤簿,是发放俸禄的依据;“谨移部吏卒廪七月食名藉(籍)一编敢言之”(E.P.T43∶6),万岁候长向上级候官报告的七月发放“吏卒”粮食的月报名籍;“租、质、户赋、园池入钱县道官,毋敢擅用,三月壹上见金、钱数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上丞相、御史”(《二年律令·金布律》),这是说县道官对租、质、户赋、园池收入的钱,要每季度逐级上报郡级政府、中央的丞相御史的季报簿。季报簿又称四时簿:“谨移正月尽三月见官兵釜磑四时簿一编”(128·1),这是广地南部候长向上级侯官报告的正月到三月这一季度“见官兵釜磑”的“四时簿”;“谨移正月尽十二月丁卯鸡出入薄(簿)一编。敢言之”(131简)(Ⅰ0112③∶113-131),这是县(悬)泉厨啬夫上报元康四年出入鸡的岁报簿。对接受财物的账簿要以律令规定的时间上报:“甘露二年二月庚申朔丙戌,鱼离置啬夫禹移县(悬)泉置,遣佐光持传马十匹,为冯夫人柱,廪麦小卅二石七斗,又茭廿五石二钧。今写券墨移书到,受薄(簿)入,三月报,毋令缪(谬),如律令。”(Ⅱ0115③∶96)如果职能部门不及时依法上报国有财物收支账簿,是要受到上级部门质询的。例如,神爵二年正月丁未朔己酉,悬泉置啬夫弘敢言之:“遣佐长富将传迎长罗侯,敦煌禀小石九石六斗,薄(簿)入十月,今敦煌音言不薄(簿)入,谨问佐长富稟小石九石六斗,今移券致敦煌□……”(Ⅰ0309③∶215)由于悬泉置长官啬夫在招待长罗侯时使用的粮食是敦煌供应的,但敦煌并没有收到招待用粮的账簿,因此质询佐长富把招待用粮的账簿上报敦煌。 二、简牍所见秦汉国有财物定额管理制度 简牍所见秦汉法律规定,在国有财物征收、给付等方面广泛实行定额管理,为国有财物管理提供法律凭证。 (一)国有财物征收的法定数额 简牍所见秦汉对土地地租、户赋、工商税等国有物资实行定额征收,依法规定具体的数量标准,保证依法征收,这就成为检察监督国有财物收入的凭证。 秦汉从法律上规定每顷土地应缴纳的刍稿税的数额、户赋的数额、租税的数额:《秦律十八种》规定:“入顷刍稿,以其受田之数,无豤(垦)不豤(垦),顷入刍三石、稿二石。”(《田律》)《二年律令》规定:“入顷刍稿,顷入刍三石;上郡地恶,顷入二石;稿皆二石。”所征收刍稿除留足本本县用外,其余折算成钱上交:“收入刍稿,县各度一岁用刍稿,足其县用,其余令顷入五十五钱以当刍稿。刍一石当十五钱,稿一石当五钱。”(《田律》)《二年律令》规定:“卿以下,五月户出赋十六钱,十月户出刍一石,足其县用,余以入顷刍律入钱。”“[卿]以上所自田户田,不租,不出顷刍稿。”(《田律》)私人制作卤盐、井盐县征税额是“官取一,主取五”(《二年律令·金布律》《秦律十八种·金布律》),官府出资采银的,每石征关税三斤金,“采铁者五税一;其鼓销以为成器,有(又)五税一。采铅者十税一。采金者租之,人日十五分铢二。民私采丹者租之,男子月六斤九两,女子四斤六两”(《二年律令·金布律》)。若不依法定数额征收,“擅赋敛者,罚金四两,责所赋敛偿主”(《杂律》)。 (二)国有财物给付的法定数额 简牍所见秦汉依法规定了行政招待的费用给付标准,对官吏、战士、徭役、刑徒给付俸禄、用品和伙食的标准,奖罚的给付标准,保证依法给付,这就成为检察监督国有财物支出的法律依据。 1.行政招待费用定额 秦汉简牍《传食律》中均规定了县级政府对公务人员给付饮食和车马草料等招待费用的具体数额标准。《秦律十八种·传食律》规定得比较简略,只是人员饮食标准与饲养传马的饲料标准:御史的卒人出差,每餐粺米半斗,酱四分之一升,有菜羹,并供给韭葱。如系有爵的人,爵为大夫、官大夫以上的,按其爵级规定供应饭食。出差者的随从,每餐粝米半斗;驾车的仆,粝米三分之一斗。爵为不更到谋人的,每餐粺米半升,有菜羹,并供应刍稿各半石。宦者与不更同例。爵为上造以下到官府中没有爵的佐、史,以及卜、史、司御、侍、府等,每餐粝米一斗,有菜羹,并供应盐二十二分之二升。《二年律令》的规定比较具体:(1)规定招待给付的对象:丞相、御史及二千石官派遣出差的官吏、新上任官员及其下属尉、佐以上征调任他职或者迁徙没有马者,以及军队官吏、郡县道官有特别紧急的国家大事需要上报者(《传食律》《置吏律》),这些必须由县驿站供应马车草料和膳食费用。(2)规定了不同人员的不同标准和招待的具体次数:车大夫每餐粺米半斗,早晚两餐各三分之一斗,随从人员每餐粝米半斗,皆提供吃草菜的食具。车大夫每餐供应酱四分之一升,盐每餐和随从人员一样人各二十二分之一升。按照法律规定提供马匹的草料,禾按照乘传者马的比率供给。使者不是有其他事,在县道界中,皆不能提供第二次膳食。如果有事留过十日者,禀米令自炊。如果是皇帝派出的使者及中央派出的吏,不用此律。“县各署食尽日,前县以谁(推)续食。”提供膳食的随从人员,根据官吏级别确定人数:“二千石毋过十人,千石到六百石毋过五人,五百石以下到二百石毋过二人,二百石以下一人。”不是官吏的随从人员按爵位提供膳食:“卿以上比千石,五大夫以下到官大夫比五百石,大夫以下比二百石;吏皆以实从者食之。”官吏在乘车以上及在中央做朝中内侍者,休假或罢官而有传的出差者,县按律令规定提供住宿、膳食和车马。简文有大量提供传食的文书,例如:“五凤四年六月丙寅,使主客散骑光禄大夫田扶韦制诏御史曰:使云中太守安国、故□未央仓龙□卫司马苏□武疆,使送车师王、乌孙诸国客,与军候周充国载先俱,为驾二封轺传,二人共载。御史大夫延年□□□□承书以次为驾,当舍传舍,如律令(A)。出钱五十、出钱廿、出钱十、出钱十八、出钱卅、出钱百(B)。”(Ⅱ0113③∶122)“为驾一封轺传”中的“驾”是享用车马的规定,“当舍传舍”指应当停留食宿之地。“如律令”就是按照律令的规定安排办事人员的车马和食宿。这是中央下达到地方政府提供传食的命令文书后附有给付传食费用的数量。官府超过标准招待使者、私自招待客人,就是“私为传食罪”:“使非有事,及当释驾新成也,毋得以传食焉,而以平贾(价)责钱。非当发传所也,毋敢发传食焉。为传过员,及私使人而敢为食传者,皆坐食臧(赃)为盗。”不但按照招待的费用多少赔偿,还要“坐赃为盗”,就是按盗窃公物罪论处。 2.官府工作人员经济待遇定额 (1)俸禄给付标准。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规定,官吏是按不同职务的级别来给付禄米的多少,例如:“御史大夫、廷尉,内史、典客、中尉、车骑尉、大仆、长信詹事、少府令、备塞都尉、郡守、尉、卫将军、卫尉、汉中大夫令、汉郎中、奉常,秩各二千石。御史、丞相、相国长史,秩各千石。”“□君(?)、长信□卿(?)、□傅(?)、长信谒者令、□大仆,秩各千石,有丞、尉者半之。”“栎阳、长安、频阳、临晋、成都、□雒、雒阳、酆、云中、□□□□□、新丰、槐里、睢、好、沛、郃阳、郎中司马、卫尉司马,秩各千石,丞四百石。丞相长史正、监,卫将军长史,秩各八百石。二千石□丞六百石。”《赐律》规定了不同爵位所给付禄米的数量标准:“赐不为吏及宦皇帝者,关内侯以上比二千石,卿比千石,五大夫比八百石,公乘比六百石,公大夫、官大夫比五百石,大夫比三百石,不更比有秩,簪褭比斗食,上造、公士比佐史。毋爵者,饭一斗、肉五斤、酒大半斗、酱少半升司寇、徒隶,饭一斗,肉三斤,酒少半斗,盐廿分升一。吏官庳(卑)而爵高,以宦皇帝者爵比赐之。赐公主比二千石。御史比六百石。”《秦律十八种·仓律》规定了为官府工作的隶臣妾的供应粮食标准:“隶臣妾其从事公,隶臣月禾二石,隶妾一石半;其不从事,勿禀。小城旦、隶臣作者,月禾一石半石;未能作者,月禾一石。” (2)衣服供应标准。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规定:“五大夫以上锦表,公乘以下缦表,皆帛裹:司寇以下布表、裹。”“二千石吏不起病者,赐衣襦、棺及官衣常(裳)。郡尉,赐衣、棺及官常(裳)。千石至六百石吏死官者,居县赐棺及官衣。五百石以下至丞、尉死官者,居县赐棺。”(《赐律》)所赐衣服的用料有规定:“赐衣者六丈四尺、缘五尺、絮三斤,襦二丈二尺、缘丈、絮二斤,绔(夸)二丈一尺、絮一斤半,衾五丈二尺、缘二丈六尺、絮十一斤。官衣一,用缦六丈四尺,帛裹,毋絮;常(裳)一,用缦二丈。”(《赐律》)这是对官的赐衣标准,对为官府工作的徒吏的给付衣服标准也有规定:“诸内作县官及,大男,冬禀布袍表里七丈,络絮四斤,绔二丈。大女及使小男,冬袍五丈六尺、絮三斤,绔丈八尺,絮二斤;未使小男及使小女,冬袍二丈八尺,絮一斤半斤;未使小女,冬袍二丈,絮一斤。夏皆禀襌,各半其丈数而勿禀绔。夏以四月尽六月,冬以九月尽十一月禀之。布皆八稯、七稯。”(《金布律》) (3)副食供应标准。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规定:“赐吏酒食,率秩百石而肉十二斤、酒一斗;斗食令史肉十斤,佐史八斤,酒七升。二千石吏食、粲、穤各一盛,酼、酱各二升,介一升。千石吏至六百石,食二盛,酼、酱各一升。五百石以下,食一盛,酱半升。食一盛用米九升。”(《赐律》) (4)田宅分配标准。“关内侯九十五顷,[大][庶][长][九][十][顷],[驷]车庶长八十八顷,大上造八十六顷,少上造八十四顷,右更八十二顷,中更八十顷,左更七十八顷,右庶长七十六顷,左庶长七十四顷,五大夫廿五顷,公乘廿顷,公大夫九顷,官大夫七顷,大夫五顷,不更四顷,簪褭三顷,上造二顷,公士一顷半顷,公卒、士五(伍)、庶人各一顷,司寇、隐官各五十亩。”“宅之大方卅步。彻侯受百五宅,关内侯九十五宅,大庶长九十宅,驷车庶长八十八宅,大上造八十六宅,少上造八十四宅,右更八十二宅,中更八十宅,左更七十八宅,右庶长七十六宅,左庶长七十四宅,五大夫廿五宅,公乘廿宅,公大夫九宅,官大夫七宅,大夫五宅,不更四宅,簪褭三宅,上造二宅,公士一宅半宅,公卒、士五(伍)、庶人一宅,司寇、隐官半宅。”(《户律》) (5)车牛配置标准。《秦律十八种》规定:“都官有秩吏及离官啬夫,养各一人,其佐、史与共养;十人,车牛一两(辆),见牛者一人。都官之佐、史冗者,十人,养一人;十五人,车牛一两(辆),见牛者一人;不盈十人者,各与其官长共养、车牛,都官佐、史不盈十五人者,七人以上鼠(予)车牛、仆,不盈七人者,三人以上鼠(予)养一人;小官毋(无)啬夫者,以此鼠(予)仆、车牛。豤生者,食其母日粟一斗,旬五日而止之,以叚(假)之。”(《金布律》) 3.赏罚和救济给付定额 《秦律十八种》和《二年律令》中记有大量有关各种罚款、赎金、赔偿和购赏的给付定额,一般以黄金为所收取的标准物,以斤、两为计量单位。例如:“赎死,金二斤八两。赎城旦舂、鬼薪白粲,金一斤八两。赎斩、府(腐),金一斤四两。赎劓、黥,金一斤。赎耐,金十二两。赎(迁),金八两。”(《具律》)在《购赏律》中规定了对建立功勋的官吏的奖赏标准:“赐校尉钱人五万;校尉丞、司马、千人、候,人三万;校尉史、司马、候丞人二万;书佐、令史人万。”(87-89C∶11)在巡行地方行政的过程中,对老弱病残的人规定了救济的标准:“赐米二石、一豚、酒一石。一室二肂在堂,县官给一棺;三肂在当(堂),给二棺。”(《赐律》) 三、简牍所见秦汉国有财物审查核验制度 简牍所见秦汉国有财物的审查核验就是对财务账簿的审查核实、库存物资清点核验,秦简律文称为“校”“效”,汉简律文又做“拘校”,具体办法是账账核对和账物盘点,这是上级依实物清点为依据、核校(检查)下级上报的账簿等文书资料,监督国有财物管理工作的重要制度,财物的审查核验的结论称为“校簿”“效簿”。这种会计核算制度一方面可以保证官有财产不流失,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记账的连续性与正确性。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对“效律”注:“关于核验官府物资财产的法律。”《二年律令·效律》中对会计核算和财物清点(核验)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县道官令长及官(?)比(?)长而有丞者□免、徙,二千石官遣都吏效代者。虽不免、送〈徙〉,居官盈三岁,亦辄遣都吏案效之。”这条律文是讲县道官在新旧官员交接时以及官员任满三年时,郡守会派都吏去该属县进行的财物清点与核算,向新任长吏交代。这里“案效”就是“效”,是核验的意思,在简文中还有对账簿“案”的文书,例如《案问助御禀食悬泉事册》:“广至移十一月谷薄(簿),出粟六斗三升,以食县(悬)泉厩佐广德所将助御效谷广利里郭市等七人,送日逐王,往来三食,食三升。桉(案)广德所将御□禀食县(悬)泉而出食,解何?”(Ⅰ0309③∶167-168)这里的“案”就是对县(悬)泉厩谷出入簿的检查。“校”是对从吏卒名籍到钱谷出入,从完兵簿到折伤兵簿,从邮书课到烽火传递记录,凡各级所汇报的账簿,进行检查审核或直接到现场将实物与籍簿核对,在简牍中有大量的校对账簿的文书。例如:“令史校第廿三仓谷十月簿,余谷大石六十一石八斗三升大。”(206·7)这是令史对账簿的审核。“校计相除,官负啬夫郎钱八百卌。”(Ⅱ0214①∶127)“校”“校簿”,是核查结果,“计”“计簿”就是账簿,核查结果与账簿相对比,候官欠啬夫八百钱。“付受相与校计,同月出入,毋令缪,如律令。”(65·23A)“官奴婢捕虏乃调给有书,今调如牒,书到,付受相与=校计,同月出入,毋令缪,如律令。”(E.P.T22∶580)这两份“校计”文书中,强调按律令对“付受”的账簿,要认真核查,不能出现失误。检查与登记账目是否一致,对超出或不足的物资数量进行折价,根据价值的多少追究管理者的责任。“校候三月尽六月折伤兵簿,出六石弩弓廿四付库,库受啬夫久廿三,而空出一弓,解何?”(179·6)这里的“久”,是“久刻”,秦汉府库在接收官物时都要用丹或漆在官物上书写官物的名称标记,以便检查核实。这是都尉府在检校候官呈交的折伤兵簿时,发现簿册上登记的付库弩弓数与库接受的刻有标记的弩弓数不相应,便下文质询,追究责任。“四时簿出付入受不相应,或出输非法,各如牒,书到。”(394·4)这是核验下级呈报的四时簿时,发现收入与支出不相符合,甚至有非法支出财物的情况,因而记录在牒质询。“效谷移建昭二年十月传马簿,出县(悬)泉马五匹,病死,卖骨肉,直钱二千七百卌,校钱簿不入,解……”(0116②∶69)这是对效谷县悬泉置传马薄(簿)的核校,检查出“钱簿不入”的问题,提出质询。如果对状解释不清,就要到被审核单位实地盘存实物,以检验账簿的真实性。如:“冣凡粟二千五百九十石七斗二升少。凡出千八百五十七石斗一升,今余粟七百卅三石四斗一升少。校,见粟得七百五十四石二斗。”(142·32B)“为都官及县效,律:其有赢、不备,物直(值)之,以其贾(价)多者罪之,勿羸(累)。官啬夫、冗长皆共赏(偿)不备之货而入赢。”“计用律不审而赢、不备,以效赢、不备之律赀之,而勿令赏(偿)。”(《睡虎地秦墓竹简·效律》)这是对都官和县核效,按照法律的规定有剩余和不足按其价格最高的处罚,主管官吏共同赔偿损失。从秦律“计脱实及出实多于律程,及不当出而出之”条和汉律“出实多于律程,及不宜出而出,皆负之”的记载可知,若会计账目多出实有数且超过了法律规定的限度,或不应销账而销了账的,都要进行赔偿。“计校相缪(谬)殹(也),自二百廿钱以下,谇官啬夫;过二百廿钱以到二千二百钱,赀一盾;过二千二百钱以上,赀一甲。人户、马牛一,赀一盾;自二以上,赀一甲。”这是要求账簿的审核工作必须准确无误,如果账目计算出现差错,有关官吏要根据错误的数字的大小多少赔偿和受到惩罚。 四、简牍所见秦汉国有财物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简牍所见秦汉对国有财物依法、按制度管理,严惩官吏假公济私、化公为私、盗窃国有财产及公共财物的行为,追究违法失职行为的责任。 (一)依法追究贪污和浪费国有财物的责任 简牍所见秦汉法律将盗窃国有财物、毁坏国有财物、挪用国有财物都视同盗窃犯罪分子一样以“坐赃罪”论处。 1.毁坏国有财物罪。《二年律令·金布律》规定,损坏公共财物,“亡、毁、伤官器财物”“亡、杀、伤县官畜产”“皆令以平贾偿”。 2.假借国有财物罪。《秦律十八种》规定,私自将公物借给他人,“私自假”公物(《盗律》)、“公器者”(《工律》),要以坐赃罪论。《二年律令·盗律》规定,将国有“财(?)物(?)私自假(贷),假(贷)人罚金二两。其钱金、布帛、粟米、马牛殹,与盗同法”。汉简中有一册简,事涉“放以县官马擅自假借,坐赃为盗,请行法”[8](E.P.F22∶200)。 3.“主守盗”罪。“主守”就是负责管理和守护官府财产的人,“主守盗”即利用主管领导的职务之便盗取国家或人民财物的行为,就是贪污。居延汉简中可见“盗所主”:“盗所主守燧县官警糒四斗五升□”(E.P.T52∶339)[3]1;“盗所主,燧长徐宗等奉候君与□□□诚宣罪名明白,令史”(E.P.S4.T2∶115)。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之十五有“吏盗”:“盗臧(赃)直(值)过六百六十钱,J七二黥为城旦。” 4.放散官钱物罪。《秦律十八种·效律》又道:“禾、刍、稿积庭……而伪出之,以彼偿,皆与盗同法。”“伪出”是无论财物主管人员或会计人员,如果弄虚作假支出官府的金钱、粮草等财物,要与盗窃同罪。 (二)依法追究保管、使用国有财物不善的责任 简牍所见秦汉《仓律》《效律》《金布律》等律令,规定了仓库管理官吏保管财物的责任。“其出入禾、增积如律令”“入禾仓,万石一积而比黎之为户。县啬夫若丞及仓、乡相杂以印之,而遗仓啬夫及离邑仓佐主禀者各一户以气(饩),自封印,皆辄出,余之索而更为发户”。粮食出仓和入仓都要记入账簿“禾若干石,仓啬夫某、佐某、史某、禀人某禾若干石”,增加都要按律令规定进行,由县令、县丞与仓啬夫、佐、史、禀人共同负责封存,如果数量不足,共同赔偿和受处罚。“程禾、黍□□□□以书言年,别其数,以禀人。”“计禾,别黄、白、青。(秫)勿以禀人。”粮食出入库过秤和质量检查出现失误,由主办禀人负责,赔偿和受处罚。“仓屚(漏)(朽)禾粟,及积禾粟而败之,其不可食者不盈万石以下,谇官啬夫;百石以上到千石,赀官啬夫一甲;过千石以上,赀官啬夫二甲;令官啬夫、冗吏共赏(偿)败禾粟。”仓库管理失误,造成粮食腐败,按腐朽的数量仓官啬夫和主管官吏。“度禾、刍稿而不备十分一以下,令复其故数;过十分以上,先索以禀人,而以律论其不备。”“不备”指粮食和饲草多或少,就是检查仓库粮食的多或少,如果自然消耗率超过十分之一,县令、县丞与仓啬夫、佐、史、禀人分别按情况赔偿。主管国有财物账簿核算的会计人员核算不实,要依法追究责任,主管官吏要负连带责任。《秦律十八种·效律》:“计用律不审而赢、不备,以效赢、不备之律赀之,而勿令赏(偿)。官啬夫赀二甲,令、丞赀一甲;官赀夫赀一甲,令、丞赀一盾。其吏主者坐以赀、谇如官啬夫。其他冗吏、令史掾计者,及都仓、库、田、亭啬夫坐其离官属于乡者,如令、丞。”对不以律令编造财物账簿,账目出现错误,结余出现多或少于账簿,不但要按照损失数目对县领导、仓库主管、会计和保管人员进行刑事处罚,还要使这些官吏共同担负赔偿。法律授予行政组织及其官员使用国有钱财物的职权,但同时也要承担滥用权力的责任。《二年律令·传食律》对各地传舍应该提供的行政服务有详细和具体的规定,不仅有权而且有义务提供,这是行政授权条款,还严惩不作为和作为不力,追究违法使用“传食”的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标签:二千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