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武夫古人”训话_天问论文

“天文”、“武夫古人”训话_天问论文

《天问》“吴获迄古”节确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问论文,吴获迄古论文,节确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屈赋《天问》是蕴藏极丰的古神话、传说和历史的矿藏。学人研究逾2000年,至今还有不少问题未解说明白。譬如,闻一多先生《〈天问〉疏证》列为第52问的一节,便是一例。其节云:“吴获迄古,南岳是止。孰期去斯,得两男子。”自王逸始,古今学者多以周太伯、仲雍故事说之。王逸《楚辞章句》曰:“获,得也。迄,至也。古谓古亶公父也。言吴国得贤君,至古公亶父之时,而遇太伯,阴让,避王季,辞之,南岳之下采药,于是遂止而不还也。”王说一出,千古翕然从之;纵小有修饰(如王闿运、闻一多改“吴获”为人名),毕竟陈陈相因。

我在很早的时候就怀疑王说非确诂。《天问》详叙古神话、传说、历史,不及华夏炎黄,是可以理解的。《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楚出高阳(非颛顼(注:龚维英:《说“颛顼高阳氏”》,《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6期。)),本与炎黄少有关涉。吴、楚敌国, 世世相仇。《天问》不应详叙敌国,于本国本族历史反而简略。而“吴获”如系太伯事,夹在舜、桀间,也有些不伦不类。《天问》后半很可能存在错简或缺佚,但如王夫之《楚辞通释》云:“按篇(指《天问》)内事虽杂举,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终之以楚先,未尝无次序存焉。”所谓“楚先”,亦应与夏、商、周三代历史传说相若,直溯本族历史肇源之时。至于陈钟凡《楚辞各篇作者考》认为:“《天问》非《楚辞》”,“《天问》与楚国历史无关”云云(注:转引自:《楚辞研究集成》第1辑《楚辞注释》第194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显系谰言。怀疑《天问》“吴获”节王逸之说,并非自我始。王夫之《楚辞通释》于此节即言:“旧说,泰伯、仲雍去周而开吴,未详是否?”由于未获新释,只得存疑。

其实,“吴获”节讲的是“楚先”神话传说。年代老耄。置之于舜事后,正相宜也。《史记·楚世家》谓: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注:龚维英:《说“颛顼高阳氏”》,《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6期。))高阳。高阳生称,称生卷章, 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水神)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拆剖则产焉。……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楚世家》的叙述,正可作《天问》“吴获”节的注脚。吴获即吴回,获、回双声。获,铎部,匣纽;回,微部,匣纽,是二者完全可以相通。从义释而言,获,获得;回,回归,也很相近。远古无文字或仅有简单记音符号,二名或多名的现象极多,不烦举。王逸把“吴获”分开训释,讲什么“获,得也”,显系望文生训,十分荒谬。王闿运、闻一多以“吴获”为人名,是对的。但吴获不是吴伯(吴太伯,太或作“泰”)。(注:转引自:《楚辞研究集成》第1辑《楚辞注释》第251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天问》是节如详释,大致是这样的:“迄古”指楚自远古至今的历史(包括神话传说),吴获(吴回)是楚族可以信据的男性祖先,故于节内首先标出。“南岳是止”指楚族的大迁移,楚原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处,春秋时,曹、卫均有楚丘(《左传》隐七年、僖二年),是其旧地。约在公元前16世纪,殷商族日益强大。殷、楚相邻,楚受到殷商压迫。举例而言:“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诗·商颂·殷武》),“戊戍卜,佑伐芈”。(《新获卜辞》358)“伐芈”即“伐楚”。 称“芈”表明是时楚仍滞留母系氏族社会。

为获得新的生存空间,楚阖族西迁南徙,时约在穴熊时(前14世纪)(注:参见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第1编第四章第1节《楚族的迁徙》,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南岳泛指南方千山万壑,不应坐实为衡山或天柱山。这和《史记·吴伯世家》“太伯奔荆蛮”的“荆蛮”泛指南方大致相同。“孰期去斯”指阖族大迁移,离开祖居地楚丘也。去,离开,原不误。闻一多校改“去斯”作“夫斯”,似属多余。“两男子”盖指楚祖重黎、吴回二人,均“居火正,为祝融”。楚族是“能光融天下”的火神(太阳神)的胤裔,故而祀日崇鸟。《九歌》首祀的主神即太阳神东皇太一。“皇”的古写上半部“白”即像光芒万丈的太阳(下半原作“土”,即原始祭坛)。“日中有鸟”(《淮南子·精神训》),故祀日崇鸟是一码事。“甲骨文之‘楚’写作林间之日”(注:朱俊明:《楚人拜日说》,《求索》1986年第1期。)。 正因为楚人自称为日神祝融之嗣,故以“日”为国族名。《离骚》:“朕皇考曰伯庸。”伯庸即祝融,更特标出“皇”(太阳神)字样,又更显豁。祝融释义见《史记·楚世家》集解引虞翻曰:“祝,大;融,明也。”融,庸音同字假,王引之《经义述闻》卷20云:“庸与融同。”是屈原和广大楚族之人认为祝融(伯庸)为自己的“皇考”。《离骚》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天问》叙及楚先,亦必推出“两男子”(重黎,吴回)了。

楚人大迁徙似不应在荒远的吴回时,当在其后。楚族高祖妣“坼剖而产”,也很像该族古老的肇始神话(夏、商等古族有类似肇始神话)。那么,“两男子”重黎、吴回只能存活于后代的仿佛依稀的传闻中了。屈原的质询由此而发生。作为太阳家族,楚(族)自不能撇开太阳祖先(两位祝融),但要是说“信史”,似乎应从“坼剖而产”谈起。诗人在怀疑不安之际,作出质询,从而开始楚史之铺叙。

必须补充指出,上古人是相信“转世说”(不同于后来佛教的“轮回说”)的。世界各古老民族普遍认为,灵魂可以离开肉体独立生活,所谓“古人不会认为死者没有知觉”(注: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第20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人死, 灵魂暂时离开老朽或被毁坏的躯壳,等到另得“寄生”(新生的躯体)时,他又会重获生命。爱国诗人屈原是族祖祝融的转世,他于《离骚》自叙已之由来,即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前引《史记·楚世家》,我们知道,重黎(祝融之一)于庚寅日被诛。由此可见,屈原是以祝融后身自居的。他竭智尽忠,意欲兴太阳家族昔日的声威,孰料却唱出了一曲太阳家族的哀歌。(注:龚维英:《一曲太阳家族的悲歌——对〈离骚〉整体的新考察》,《求索》1987年第5期。)由《天问》“吴获”节也能证明, 《天问》的著作权非诗人屈原莫属。

《天问》“吴获”节如意译今语,则为:

楚族自先祖日神而降,

辗转迁徙到广袤的南方。

谁料到离开旧居楚丘,

获得两轮心灵的太阳。

以上诠释,更定旧说,也许尚不完善,祈方家不吝教之,是幸。

标签:;  ;  ;  ;  

“天文”、“武夫古人”训话_天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