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芬 董琴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科技城医院 江苏 苏州 215163 作者简介:李惠芬(1973- )女,江苏苏州人,副主任护师,护理部主任,本科,主要从事产科护理及管理工作.
【摘要】 目的 观察乳旁加奶器提高早期母乳不足产妇母乳喂养的效果.方法 将121名早期母乳不足初产妇纳入研究,对照组产妇(n=58)给予常规母乳喂养指导,补奶用婴儿专用小碗和小勺;观察组(n=63)产妇在哺乳同时用加奶器补奶,观察和记录两组新生儿乳头错觉发生率、产妇奶胀程度、产后7天乳汁充足率、乳汁充足发生时间、不良情绪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乳头错觉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产妇奶胀程度轻于对照组,产后7天乳汁充足率高于对照组, 乳汁充足发生时间早于对照组,不良情绪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旁加奶器可用于早期母乳不足时的补奶工具,对产后成功母乳喂养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乳旁加奶器;产后早期;母乳不足;母乳喂养【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110-02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母乳喂养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还是对母婴双方都至关重要的一个健康选择.国务院在2011年颁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将目标改为“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但是早期新生儿因母乳不足导致脱水热、低血糖等疾病[1,2]的报道时有发生,Flaherman[3]研究对于在院期间的新生儿,少量代乳品的使用可提高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我科一直强调纯母乳喂养,着力于提高纯母乳喂养率,针对母乳不足者灵活掌握补奶原则,使用乳旁加奶器补奶,不但保证新生儿健康,还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率,为临床提供经验,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6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早期母乳不足的初产妇121例,根据是否愿意使用乳旁加奶器补奶,将产妇分为观察组63例及对照组58例,.①观察组,产妇年龄19~39岁,平均(28??21±4??167)岁.分娩方式:剖宫产36例,自然分娩27例.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27例,大专25例,中专及以下11例,新生儿出生体重(3??546±0??389)kg.②对照组,产妇年龄20~41岁,平均(28??18±4??848)岁.分娩方式:剖宫产40例,自然分娩18例. 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25例,大专21例,中专及以下12例,新生儿出生体重(3??463±0??374)kg.两组产妇及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两组产妇均为足月、单胎,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产程顺利,产前产后心理状态良好,都有强烈的母乳喂养愿望; 两组新生儿出生身体健康,出生Apgar评分(8-10)分.②排除标准:不能母乳喂养者,如产妇患有严重并发症、精神疾病、传染性疾病等;新生母乳喂养困难者,如先天畸形唇腭裂、舌系带过短含接困难等. 1??3 方法 两组产妇分娩后,护士对两组产妇进行同样的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及哺喂技术指导.确定乳汁不足,护士汇报医生,在医生开立添加代乳品医嘱后护士协助产妇补奶.
1??3??1 观察组护士和观察组产妇讨论并演示如何使用乳旁加奶器,注意保护隐私和减少干扰,将准备好的奶粉置于储奶瓶里,将储奶瓶通过吊绳悬于颈部,调节吊绳长度,使储奶瓶出口与乳头在同一水平线上,确保导管从储奶瓶到乳头通畅,避免导管放置时拉直,将导管用胶带固定在乳头上,导管尖端超过乳头前端2~3cm.胶带避开乳头和乳晕,采用合适的哺乳姿势将新生儿“腹贴腹”抱好,帮助新生儿含接,适当时将导管松开,当新生儿吸吮时口腔形成负压,吸出乳汁.
1??3??2 对照组对照组产妇先母乳喂养新生儿,确定新生儿摄入不足时,再用婴儿专用小碗和小勺添加代乳品.1??3??3 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新生儿乳头错觉发生率、产妇奶胀程度、产后7天乳汁充足率、乳汁充足发生时间、不良情绪发生率.(1)乳头错觉[4]:表现为新生儿觅食反射强烈,但触及母亲乳头时即避开乳头、哭闹拒食、烦躁不安;或触及乳头即撮口吸吮致含接困难;或嘴张大但不含接,不吸吮,等待乳汁流人.(2) 奶胀分级[5]:轻度乳胀:触之如嘴唇;中度乳胀:触之如鼻尖;重度乳胀:触之如额头.(3)乳汁充足标准(综合判断):①WIC提供的产后0~7天纯母乳喂养新生儿摄入量判断标准[6],观察指标为小便次数(无色或浅黄色)、大便次数和颜色;②出生4天后,每周体重增加120~210g;4天后每24小时5~6块尿布; 每24小时2~5次排便;宝宝精神好,皮肤有弹性.③乳汁充足状态:产妇乳房有充盈感,触摸乳房丰满紧胀,挤奶时奶液呈喷射状流出.(4)产后不良情绪: 如消沉、绝望、大怒、过喜、情绪不稳、紧张焦虑、易哭、忧郁等负性情绪.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7??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新生儿乳头错觉发生率、产妇7天母乳充足率、不良情绪发生率比较采用x2检验,两组产妇乳房肿胀程度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乳汁充足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 检验水准α=0??05.2 结果见表1、2、3,观察组新生儿乳头错觉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产妇奶胀程度轻于对照组、产后7天乳汁充足率高于对照组、乳汁充足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提前、不良情绪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产后胎盘娩出,血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催乳素水平上升,作用于乳腺组织,促进乳汁分泌.随后的数周时间,乳房的乳汁分泌开始根据婴儿的需要进行调整,表现为:一方面婴儿吸吮刺激催乳素分泌,调节乳汁分泌(内分泌调节);另一方面乳房排空,乳汁中的泌乳反馈抑制物(FIL)蛋白随乳汁排出,从而乳汁分泌(自反馈调节),这两种都需要婴儿吸吮[8].但在产后早期,乳汁分泌与婴儿的吸吮能力尚未协调适应,约在分娩后3-4天,乳房静脉、淋巴组织水肿,易造成乳汁聚积成块,继而引起乳房肿痛,产妇出现生理性肿胀,如果此时乳腺管不通,甚至会出现乳腺炎.在本研究中,观察组产妇通过新生儿频繁的吸吮和刺激,乳房发生中度和重度肿胀为31(49??2%)例, 但经过新生儿吸吮、手挤或吸乳器吸引后,表现为喷乳状,大多数乳腺管已疏通.而对照组产妇中度和重度肿胀48(82??8%)例,多例产妇因为疼痛而拒绝触碰和哺乳,使得肿胀更为严重,护士和家属花费大量人力和精力协助疏通乳腺管,多例产妇在挤奶过程中因疼痛而哭泣,乳腺不通引起的乳房胀痛严重影响了母婴的身心健康. 母亲血清中催乳素含量与其感受到的负面情绪评分成反比,纯母乳喂养的母亲对于当前压力评分和自婴儿出生以来的压力评分都显著低于人工喂养的母亲,较少出现沮丧、愤怒等情绪,显示出更为积极的情绪[9].在本次研究中,53(84??1%)例产妇在产后7天达到纯母乳喂养状态,明显高于对照组32 (55??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发现产妇不良情绪的发生多出现在乳房肿胀时期,对照组多例产妇出现沮丧、哭泣、抱怨等负性情绪, 因为疼痛,对照组有2例产妇将乳汁吸出哺喂新生儿,一度丧失母乳喂养信心,后经护士心理疏导和教育才继续自行哺喂.观察组产妇也出现重度肿胀8 (12??7%)例,但在护士指导下,积极配合,均愿意自觉哺喂,经过新生儿多次吸吮后,最终乳腺管全部疏通,肿胀消除.观察组产妇乳汁充足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12),提前进入纯母乳喂养状态,有利于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随着母乳喂养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产妇希望纯母乳喂养,但产后早期母乳不足的现实使得很多产妇矛盾纠结.针对早期母乳不足的新生儿,少量代乳品的添加是必要的,但需要切实可行的辅助技术,乳旁加奶器成功解决这一难题.新生儿有效频繁吸吮刺激乳汁分泌,可以早日实现纯母乳喂养.但是乳旁加奶器使用前需要专业医护人员的评估,而且新生儿必须愿意并能够进行母乳喂养,母亲还需要一个积极的态度和殷切的母乳喂养期望,因为一开始学习乳旁加奶可能不太容易[10].乳旁加奶器对于促进母乳喂养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需要护理人员和产妇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纯母乳喂养.
参考文献[1] 陈诚,刘庆红,詹秀莲等?? 早期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3497例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4):449-451
论文作者:李惠芬 董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
标签:产妇论文; 乳汁论文; 新生儿论文; 对照组论文; 乳头论文; 产后论文; 母乳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论文;